上半年利潤同比增長 1976%
主要原因:單晶體太陽能電池片項目的上馬
“等企業順利量產(月產值1.5億元)時,我就把胡須剃掉”。蓄須明志的林海峰曾鉚足了勁兒,用了8個月的時間調配生產太陽能芯片的設備。“創新+毅力,是我們日升公司成功的秘訣。”林海峰說。
“今年1月到7月銷售額同比增長630%,利潤同比增長1976%。”為了證實數據的真實性,寧海日升電器有限公司有關部門負責人向《浙商》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07年1月到7月銷售額總計7918萬元,2008年1月到7月銷售額總計5.77億元;2007年1到7月利潤為376萬元,2008年1月到7月利潤為7804萬元。
利潤同比增長1976%?這家已有22年歷史,卻名不見經傳的企業,何以在短短的一年內就如箭一般的速度將利潤增長了20多倍?
面對《浙商》記者的詫異,該負責人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上馬了單晶體太陽能電池片項目。太陽能電池片的研發成功,不但大幅降低了公司自身的生產成本,而且各地訂單紛至沓來……”
寧海日升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小姐在接受《浙商》記者采訪時也承認了這一點,盡管她一再表示目前項目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宜過于高調宣傳。
進入光伏行業才2年
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提高、土地瓶頸制約……這些讓眾多企業面臨的困難,卻對寧海日升電器毫發無傷,在形勢空前嚴峻的2008年,竟還能奇跡般地實現銷售“數空翻”,成為一匹爆冷的“黑馬”。
而當多數中小企業老板一籌莫展時,寧海日升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海峰卻一臉輕松。
這位1975年出生的“二代浙商”,10年前從父親的手上接下這個家族企業。從模塑擠出品到有機玻璃管,再轉戰太陽能燈具行業到如今進軍光伏行業,10年間,在他的不斷“搗騰”下,楞是將年產值只有30來萬元,僅有6名工人的小廠從低端制造業“破繭而出”,迅速發展成為浙江光伏產業的領軍企業之一,成功實現了“三級跳”。
隨著2006年11月日升電器自主開發生產的第一塊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片成功投產,2007年,日升已成為擁有總資產2.1億元、員工600多人、年銷售達到2.8億元的實力型企業。太陽能電池片的研發成功,不但大幅降低了日升公司自身的生產成本,目前各地訂單紛至沓來,業務迅速攀升,使其一躍成為國內光伏產業的“新貴”。
日升電器先后投產了15MW、10MW、50MW等多條生產線,目前已達到75MW的生產能力。而日升所有的價值,來自于三塊加起來不過80畝的土地。“今年的發展勢頭更為良好,產值有望突破10億元。”林海峰自信地表示,今年還要投產兩條電池片生產線,使日升達到90兆瓦生產規模。
“三級跳”的真經
在林海峰看來,“創新”才是日升電器成功實現三級跳的“真經”。
“公司創立22年,真正快速發展就在最近五年。”日升過去一直生產模塑,2001年轉型生產太陽能燈具后,短短五年內,便從一家僅生產單一品種、年產值幾百萬元的作坊式小廠,迅速發展成為可生產500多個品種太陽能燈具的光伏技術企業。
2000年,日升的當家產品是一種有機玻璃管,這種玻璃管是水燈的主要配件。水燈的銷售當時很火,一盞燈可以賣到1000元左右,但主要生產基地在臺灣。日升不甘做“配角”,組織力量進行了攻關,企業自主開發的水燈在廣交會上一炮打響,日升當年的產值達到了500多萬元。
水燈做了沒多久,日升又轉向另一種燈具――太陽能燈具。2001年,在全社會還沒有形成利用節能環保新能源的形勢下,林海峰毅然投入巨資批量生產,組建技術中心,將銷售額的5%用于技術開發,全力進行技術攻關,并自主開發出光控照明開關、太陽能聚能持續1周等關鍵技術,形成塑料太陽能燈、不銹鋼太陽能燈、樹脂工藝太陽能燈、低壓燈等4大系列600多個品種。2005年,日升產值飆升到1.4億元。
太陽能燈具還不是“終點站”,日升又盯上了太陽能燈具的核心組件――太陽能電池片。經過市場調研,林海峰了解到,太陽能燈具屬于光伏產業,這種新興產業在一些發達國家已蓬勃發展。我國的光伏發電技術落后于發達國家10―15年,但我國的光伏產業以驚人速度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
“與傳統的加工模塑擠出品和燈具的制造相比,太陽能燈具的科技含量和產業層次都要高出很大一截,太陽能芯片的開發生產則是當前世界級的朝陽產業”。林海峰說,太陽能電池片因科技含量高,國內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擁有生產技術。日升公司2006年以前生產的太陽能燈具,電池片全靠外購。比如2002年一盞太陽能燈具賣出去的價格是6美元,主部件太陽能電池片的購入價是32元/W,占了整個生產成本的33%。“不光如此,隨著國內生產該類燈具的企業不斷增多,市面上的太陽能電池片供不應求,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
為此,日升組建了技術中心,并先后投資了3000多萬元資金,聘請和組織了大量工程師、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研發,經過一年多的反復調
主要原因:單晶體太陽能電池片項目的上馬
“等企業順利量產(月產值1.5億元)時,我就把胡須剃掉”。蓄須明志的林海峰曾鉚足了勁兒,用了8個月的時間調配生產太陽能芯片的設備。“創新+毅力,是我們日升公司成功的秘訣。”林海峰說。
“今年1月到7月銷售額同比增長630%,利潤同比增長1976%。”為了證實數據的真實性,寧海日升電器有限公司有關部門負責人向《浙商》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07年1月到7月銷售額總計7918萬元,2008年1月到7月銷售額總計5.77億元;2007年1到7月利潤為376萬元,2008年1月到7月利潤為7804萬元。
利潤同比增長1976%?這家已有22年歷史,卻名不見經傳的企業,何以在短短的一年內就如箭一般的速度將利潤增長了20多倍?
面對《浙商》記者的詫異,該負責人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上馬了單晶體太陽能電池片項目。太陽能電池片的研發成功,不但大幅降低了公司自身的生產成本,而且各地訂單紛至沓來……”
寧海日升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小姐在接受《浙商》記者采訪時也承認了這一點,盡管她一再表示目前項目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宜過于高調宣傳。
進入光伏行業才2年
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提高、土地瓶頸制約……這些讓眾多企業面臨的困難,卻對寧海日升電器毫發無傷,在形勢空前嚴峻的2008年,竟還能奇跡般地實現銷售“數空翻”,成為一匹爆冷的“黑馬”。
而當多數中小企業老板一籌莫展時,寧海日升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海峰卻一臉輕松。
這位1975年出生的“二代浙商”,10年前從父親的手上接下這個家族企業。從模塑擠出品到有機玻璃管,再轉戰太陽能燈具行業到如今進軍光伏行業,10年間,在他的不斷“搗騰”下,楞是將年產值只有30來萬元,僅有6名工人的小廠從低端制造業“破繭而出”,迅速發展成為浙江光伏產業的領軍企業之一,成功實現了“三級跳”。
隨著2006年11月日升電器自主開發生產的第一塊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片成功投產,2007年,日升已成為擁有總資產2.1億元、員工600多人、年銷售達到2.8億元的實力型企業。太陽能電池片的研發成功,不但大幅降低了日升公司自身的生產成本,目前各地訂單紛至沓來,業務迅速攀升,使其一躍成為國內光伏產業的“新貴”。
日升電器先后投產了15MW、10MW、50MW等多條生產線,目前已達到75MW的生產能力。而日升所有的價值,來自于三塊加起來不過80畝的土地。“今年的發展勢頭更為良好,產值有望突破10億元。”林海峰自信地表示,今年還要投產兩條電池片生產線,使日升達到90兆瓦生產規模。
“三級跳”的真經
在林海峰看來,“創新”才是日升電器成功實現三級跳的“真經”。
“公司創立22年,真正快速發展就在最近五年。”日升過去一直生產模塑,2001年轉型生產太陽能燈具后,短短五年內,便從一家僅生產單一品種、年產值幾百萬元的作坊式小廠,迅速發展成為可生產500多個品種太陽能燈具的光伏技術企業。
2000年,日升的當家產品是一種有機玻璃管,這種玻璃管是水燈的主要配件。水燈的銷售當時很火,一盞燈可以賣到1000元左右,但主要生產基地在臺灣。日升不甘做“配角”,組織力量進行了攻關,企業自主開發的水燈在廣交會上一炮打響,日升當年的產值達到了500多萬元。
水燈做了沒多久,日升又轉向另一種燈具――太陽能燈具。2001年,在全社會還沒有形成利用節能環保新能源的形勢下,林海峰毅然投入巨資批量生產,組建技術中心,將銷售額的5%用于技術開發,全力進行技術攻關,并自主開發出光控照明開關、太陽能聚能持續1周等關鍵技術,形成塑料太陽能燈、不銹鋼太陽能燈、樹脂工藝太陽能燈、低壓燈等4大系列600多個品種。2005年,日升產值飆升到1.4億元。
太陽能燈具還不是“終點站”,日升又盯上了太陽能燈具的核心組件――太陽能電池片。經過市場調研,林海峰了解到,太陽能燈具屬于光伏產業,這種新興產業在一些發達國家已蓬勃發展。我國的光伏發電技術落后于發達國家10―15年,但我國的光伏產業以驚人速度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
“與傳統的加工模塑擠出品和燈具的制造相比,太陽能燈具的科技含量和產業層次都要高出很大一截,太陽能芯片的開發生產則是當前世界級的朝陽產業”。林海峰說,太陽能電池片因科技含量高,國內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擁有生產技術。日升公司2006年以前生產的太陽能燈具,電池片全靠外購。比如2002年一盞太陽能燈具賣出去的價格是6美元,主部件太陽能電池片的購入價是32元/W,占了整個生產成本的33%。“不光如此,隨著國內生產該類燈具的企業不斷增多,市面上的太陽能電池片供不應求,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
為此,日升組建了技術中心,并先后投資了3000多萬元資金,聘請和組織了大量工程師、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研發,經過一年多的反復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