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圣馬力諾市一家綠色能源公司的董事史蒂文正計劃在距離洛杉磯2小時車程的地方修建一座太陽能發電廠,初期發電量為每年20兆瓦。“如果同樣質量的電池板,誰的便宜就用誰的,這再正常不過了。我認為,這才是市場經濟。”史蒂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一些堅持認為中國低價太陽能電池板沖擊了美國太陽能行業的人舉例說,美國支持的4家加州太陽能企業中,Solyndra等3家去年相繼倒閉,這完全是來自中國的“不正當競爭”造成的。
史蒂文認為,來自中國的競爭的確存在,但沒有證據表明這些競爭是導致幾家加州太陽能公司倒閉的原因。他從一個企業家的視角發表看法說,企業成功與失敗都是由許多因素促成的。投資就會有風險,但一個成熟的投資人在投資失敗后,首先應當查找自身原因。不能投資失敗了,先想著追究別人,抱怨人家的東西便宜。中國產品的競爭不是存在一兩天了,如果這種競爭真的讓美國制造企業無法生存的話,那這些企業當初為何還要進入這一行業呢?
史蒂文介紹說,在美國不同地方辦廠,風險也會不一樣。比如,有的州強調對工人的保護,工人工資和福利便會高于其它州,廠家的成本便會提高。因此,加州幾家太陽能公司相繼停工,不排除選址原因。
太陽世界公司原本在加州設廠,但后來打著“無法與中國的低價太陽能電池板競爭”的旗號,將這家工廠關閉,讓美國喪失了100個就業崗位。然而,它很快又在俄勒岡州開了一家雇工1000人的工廠,原因在于俄勒岡州推出了一項稅收減免政策,可以給該公司帶來數百萬美元的經濟利益。
史蒂文表示,奧巴馬政府非常支持太陽能發電,加州政府積極響應,但問題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沒有錢推動。他坦陳,州政府的審批手續相當復雜,而且由于財政極度困難造成人手不夠,有時還不專業,讓審批成了馬拉松。
2月中旬,45家美國太陽能企業的首席執行官致信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他避免與中國展開貿易戰,并達成使兩國的太陽能行業都獲益的協議。
為了給太陽能電站籌集資金,史蒂文曾與中國的投資者洽談,并得到了十分積極的響應。“我感覺中國企業對來美投資富有興趣,美國聯邦和州政府應當出臺適當的政策,并帶頭到中國去招商引資,與中國企業密切合作,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史蒂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