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上旬,來自于歐洲光伏產業協會(EPIA)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光伏發電安裝量突破了27.7吉瓦,同比2010年增長67%。此前,業界曾普遍看低2011年的安裝量,認為不會超過22吉瓦,而這個新數據讓整個行業信心為之一振。
“2011年,中國市場下半年的崛起和歐洲市場第四季度爆發的安裝潮,改變了之前市場低迷的狀況。”無錫尚德投資者關系經理張建敏對記者表示。
冬去春來
光伏市場回暖跡象明顯。
“2011年,中國的安裝量達到了空前的3吉瓦,而2010年只有300兆瓦,增加了10倍。”張建敏告訴記者。他認為,在2011年8月底出臺光伏上網電價之后,國內市場就已經啟動了,而2012年2月份之后,國家又推出了新一期的“金太陽”工程,繼續刺激了行業的回暖。
張建敏認為2011年的光伏低谷主要是產能過剩造成的,并非光伏行業出現了轉折走下坡路。“2011年的安裝量即便達到了27.7吉瓦,但行業的產能卻達到了驚人的50吉瓦,過剩已十分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互打價格戰,利潤下降、庫存增加,導致光伏寒冬的陰云籠罩在企業頭上。”
蘇州阿特斯一位高管則向記者表示,2012年1月份以后,歐洲市場開始搶貨,很多公司的庫存被消化一空,訂單還在持續而來。該公司的生產線在2011年年底曾短期減產,但如今已是滿負荷生產,春節期間都在加班,“我們的年產能在1.8吉瓦,每個月的產量在150兆瓦左右,已逼近產能。”
“歐洲市場的特點是冬季是安裝的淡季,所以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是行業最慘淡的日子,而從3月份開始,就進入了安裝的高峰期,企業的好日子就來了。而且2012年的需求明顯超過2011年,德國、西班牙需求旺盛,與2011年同時期相比,我們的日子要好過很多。”上述阿特斯高管表示。
上述人士表示,2011年,國內光伏企業陷入了虧損怪圈。在激烈的價格戰面前,很多企業只能以接近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幾乎不賺錢,這直接導致賣得越多虧損就越厲害,而不賣放在倉庫里,也是死路一條,讓眾多企業陷入進退兩難境地。
持續低迷的市場,讓國內諸多一線廠商,從2011年年底開始,紛紛停止了擴張,以求自保。
在2011年,以3吉瓦產能一躍超過無錫尚德成為業界老大的晶澳太陽能,也采取了收縮戰略。而此前晶澳CEO方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悲觀地表示,“因為產能過剩,在2012年,將維持現有規模,暫時不再擴張產能。”
無錫尚德也在2011年年底宣布暫停擴張,維持2.4吉瓦的產能。此外蘇州阿特斯、常州天合等企業人士當時也均向記者表示,2012年暫時不會謀求產能上擴張,等待時機來臨再作打算。
“巨頭們放慢腳步,也使得如今的市場日益趨于理性。”常州天合一位人士對記者說,他認為,目前一線廠商選擇停止擴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市場低迷,擴張產能必然帶來巨額虧損,而且如今技術、設備更新換代迅速,新設備兩 三年就會被淘汰,此時買了新設備卻又用不上,到時只能當廢鐵賣,得不償失;二是由于2011年很多企業為回籠資金,低價賣產品導致虧損嚴重,已無實力再進行大肆擴張。
不過,晶澳太陽能一位人士向記者透露,2011年下半年,該公司曾停掉幾條生產線,來緩解日益增多的庫存,如今這些生產線已全部進入開工狀態,“事實上,在行業最低谷的時期,也是擴張成本最低的時候,設備、技術都比正常狀況下便宜,以前很多企業曾表面上說不擴張,但私下里偷偷擴張,而且如今行業困境已經逐漸走出。2012年,我們也不排除會繼續擴張。”
中國重心
2011年,中國市場的崛起讓業界側目。
EPIA總裁Ingmar Wilhelm表示,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希望這個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國能夠快速壯大自己的國內市場以支持未來的行業發展,他表示,中美日以及澳大利亞和印度這樣的大型新興市場“目前僅僅是牛刀小試,巨大的潛力還沒有完全釋放”。
根據EPIA的說法,在2011年,中國新光伏系統安裝量至少為2吉瓦,而美國新增安裝量為1.6吉瓦,日本預計連入電網1吉瓦以上,澳大利亞的新安裝量為700兆瓦,印度去年安裝了超過300兆瓦。
“2吉瓦肯定是保守的估算,2011年僅下半年國內市場的安裝量就到了3吉瓦。”常州天華新能源總經理謝瀟拓對記者說,他表示,2011年8月底上網電價出臺后,在西部地區已經掀起了空前的電站建設浪潮。
在這股光伏電站建設浪潮中,以國電、華電等央企為第一集團,而保利協鑫、無錫尚德、英利綠色能源等傳統光伏企業也介入了光伏電站領域,獨立投資或聯合投資,2011年11月保利協鑫就和中廣核聯手在山西開建一個1吉瓦的光伏電站,這也是世界最大的光伏電站。
而在青海省格爾木市,這個以往偏僻落后的戈壁小城,如今已成為中國的光伏之城。因為年日照超過3600小時,引起諸多發電巨頭的爭奪,圈地熱潮不斷,成千上萬的光伏業界人士奔赴此地。
一位江蘇某光伏企業市場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從2011年9月份之后,他幾乎天天呆在格爾木賣電池組件,各種光伏人才涌進這個冷僻的小城,導致旅館業、娛樂業空前發達,經常在飛機上、旅館里遇到業內人,“也經常看到街邊KTV門口被人抬出的為了談合同被灌得爛醉如泥的光伏企業銷售員。”
數據顯示,2011年,僅格爾木地區的光伏的安裝量就達到了1吉瓦,約占全國安裝量的三分之一。格爾木政府一位人士告訴記者,2012年,格爾木市將建設東出口和南出口光伏產業園區,未來還將建設大格勒、中灶火、烏圖美仁等發電產業園區,總占地約475平方公里,總投資近3000億元。
從目前來看,歐洲市場雖是主導,但占總份額已逐年下降,中國、美國等新興市場地位已日趨加強,EPIA的數據顯示,2010年,歐洲占全球80%的市場,而2011年歐洲的份額卻下降到75%。
在2009年,我國光伏企業的產品99%均用于出口,而今,這一數字下降到了90%,國內市場比重正在大幅度上升。
張建敏對記者表示,目前無錫尚德在國內市場的銷量約占總量的13%,美國是20%,亞太地區是20%,而歐洲地區不到50%;蘇洲阿特斯內部人士也對記者透露,該公司產品有10%銷往國內市場。“未來國內市場的比重肯定會越來越大,這也降低了對歐洲市場過于依賴的風險。”
而對于2012年的中國光伏市場,無錫尚德CEO施正榮估計,中國光伏裝機量可能達到4吉瓦以上,天合光能CEO高紀凡預計國內很可能達到5吉瓦,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光伏裝機容量將超過20吉瓦。
新趨勢是,國內的企業目前仍依靠歐洲市場維持生存,但都把重兵投放到了中國,歐洲市場曾給國內光伏企業帶來了輝煌的過去,但要贏得未來,或許還要看中國。
“2011年,中國市場下半年的崛起和歐洲市場第四季度爆發的安裝潮,改變了之前市場低迷的狀況。”無錫尚德投資者關系經理張建敏對記者表示。
冬去春來
光伏市場回暖跡象明顯。
“2011年,中國的安裝量達到了空前的3吉瓦,而2010年只有300兆瓦,增加了10倍。”張建敏告訴記者。他認為,在2011年8月底出臺光伏上網電價之后,國內市場就已經啟動了,而2012年2月份之后,國家又推出了新一期的“金太陽”工程,繼續刺激了行業的回暖。
張建敏認為2011年的光伏低谷主要是產能過剩造成的,并非光伏行業出現了轉折走下坡路。“2011年的安裝量即便達到了27.7吉瓦,但行業的產能卻達到了驚人的50吉瓦,過剩已十分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互打價格戰,利潤下降、庫存增加,導致光伏寒冬的陰云籠罩在企業頭上。”
蘇州阿特斯一位高管則向記者表示,2012年1月份以后,歐洲市場開始搶貨,很多公司的庫存被消化一空,訂單還在持續而來。該公司的生產線在2011年年底曾短期減產,但如今已是滿負荷生產,春節期間都在加班,“我們的年產能在1.8吉瓦,每個月的產量在150兆瓦左右,已逼近產能。”
“歐洲市場的特點是冬季是安裝的淡季,所以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是行業最慘淡的日子,而從3月份開始,就進入了安裝的高峰期,企業的好日子就來了。而且2012年的需求明顯超過2011年,德國、西班牙需求旺盛,與2011年同時期相比,我們的日子要好過很多。”上述阿特斯高管表示。
上述人士表示,2011年,國內光伏企業陷入了虧損怪圈。在激烈的價格戰面前,很多企業只能以接近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幾乎不賺錢,這直接導致賣得越多虧損就越厲害,而不賣放在倉庫里,也是死路一條,讓眾多企業陷入進退兩難境地。
持續低迷的市場,讓國內諸多一線廠商,從2011年年底開始,紛紛停止了擴張,以求自保。
在2011年,以3吉瓦產能一躍超過無錫尚德成為業界老大的晶澳太陽能,也采取了收縮戰略。而此前晶澳CEO方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悲觀地表示,“因為產能過剩,在2012年,將維持現有規模,暫時不再擴張產能。”
無錫尚德也在2011年年底宣布暫停擴張,維持2.4吉瓦的產能。此外蘇州阿特斯、常州天合等企業人士當時也均向記者表示,2012年暫時不會謀求產能上擴張,等待時機來臨再作打算。
“巨頭們放慢腳步,也使得如今的市場日益趨于理性。”常州天合一位人士對記者說,他認為,目前一線廠商選擇停止擴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市場低迷,擴張產能必然帶來巨額虧損,而且如今技術、設備更新換代迅速,新設備兩 三年就會被淘汰,此時買了新設備卻又用不上,到時只能當廢鐵賣,得不償失;二是由于2011年很多企業為回籠資金,低價賣產品導致虧損嚴重,已無實力再進行大肆擴張。
不過,晶澳太陽能一位人士向記者透露,2011年下半年,該公司曾停掉幾條生產線,來緩解日益增多的庫存,如今這些生產線已全部進入開工狀態,“事實上,在行業最低谷的時期,也是擴張成本最低的時候,設備、技術都比正常狀況下便宜,以前很多企業曾表面上說不擴張,但私下里偷偷擴張,而且如今行業困境已經逐漸走出。2012年,我們也不排除會繼續擴張。”
中國重心
2011年,中國市場的崛起讓業界側目。
EPIA總裁Ingmar Wilhelm表示,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希望這個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國能夠快速壯大自己的國內市場以支持未來的行業發展,他表示,中美日以及澳大利亞和印度這樣的大型新興市場“目前僅僅是牛刀小試,巨大的潛力還沒有完全釋放”。
根據EPIA的說法,在2011年,中國新光伏系統安裝量至少為2吉瓦,而美國新增安裝量為1.6吉瓦,日本預計連入電網1吉瓦以上,澳大利亞的新安裝量為700兆瓦,印度去年安裝了超過300兆瓦。
“2吉瓦肯定是保守的估算,2011年僅下半年國內市場的安裝量就到了3吉瓦。”常州天華新能源總經理謝瀟拓對記者說,他表示,2011年8月底上網電價出臺后,在西部地區已經掀起了空前的電站建設浪潮。
在這股光伏電站建設浪潮中,以國電、華電等央企為第一集團,而保利協鑫、無錫尚德、英利綠色能源等傳統光伏企業也介入了光伏電站領域,獨立投資或聯合投資,2011年11月保利協鑫就和中廣核聯手在山西開建一個1吉瓦的光伏電站,這也是世界最大的光伏電站。
而在青海省格爾木市,這個以往偏僻落后的戈壁小城,如今已成為中國的光伏之城。因為年日照超過3600小時,引起諸多發電巨頭的爭奪,圈地熱潮不斷,成千上萬的光伏業界人士奔赴此地。
一位江蘇某光伏企業市場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從2011年9月份之后,他幾乎天天呆在格爾木賣電池組件,各種光伏人才涌進這個冷僻的小城,導致旅館業、娛樂業空前發達,經常在飛機上、旅館里遇到業內人,“也經常看到街邊KTV門口被人抬出的為了談合同被灌得爛醉如泥的光伏企業銷售員。”
數據顯示,2011年,僅格爾木地區的光伏的安裝量就達到了1吉瓦,約占全國安裝量的三分之一。格爾木政府一位人士告訴記者,2012年,格爾木市將建設東出口和南出口光伏產業園區,未來還將建設大格勒、中灶火、烏圖美仁等發電產業園區,總占地約475平方公里,總投資近3000億元。
從目前來看,歐洲市場雖是主導,但占總份額已逐年下降,中國、美國等新興市場地位已日趨加強,EPIA的數據顯示,2010年,歐洲占全球80%的市場,而2011年歐洲的份額卻下降到75%。
在2009年,我國光伏企業的產品99%均用于出口,而今,這一數字下降到了90%,國內市場比重正在大幅度上升。
張建敏對記者表示,目前無錫尚德在國內市場的銷量約占總量的13%,美國是20%,亞太地區是20%,而歐洲地區不到50%;蘇洲阿特斯內部人士也對記者透露,該公司產品有10%銷往國內市場。“未來國內市場的比重肯定會越來越大,這也降低了對歐洲市場過于依賴的風險。”
而對于2012年的中國光伏市場,無錫尚德CEO施正榮估計,中國光伏裝機量可能達到4吉瓦以上,天合光能CEO高紀凡預計國內很可能達到5吉瓦,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光伏裝機容量將超過20吉瓦。
新趨勢是,國內的企業目前仍依靠歐洲市場維持生存,但都把重兵投放到了中國,歐洲市場曾給國內光伏企業帶來了輝煌的過去,但要贏得未來,或許還要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