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1月,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恩菲”)副總工程師嚴大洲出席全國勘察設計協會年度會議,并作為中國恩菲子公司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硅高科”)年產千噸多晶硅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的項目總設計師獲得“工程勘察設計總承包金鑰匙獎”。對于嚴大洲來說,這個獎很重要,但也似乎不那么重要。說它重要,是因為榮譽是一種肯定,是對他和團隊多年來在多晶硅領域內的不懈鉆研、努力的極大認可;說它不重要,是因為作為中國恩菲硅材料事業部主任和2010年全國勞動模范,嚴大洲的成就感早已不僅僅靠獎項來體現,多晶硅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已經成為一份事業,融入了他的生命。
嚴大洲,1963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中國有色工程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硅材料事業部主任,兼任多晶硅制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多晶硅創新產業聯盟專家委員。
嚴大洲自1988年6月到中國有色工程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工作,先后承擔了水泥、電解鋁、鋯、鈦、稀土冶煉、稀土應用、半導體材料單晶硅、多晶硅等項目的科研和工程設計,在多個項目的設計、研究和試車投產過程中擔任過專業負責人、總設計師或項目經理,獲得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1項、部級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二等獎1項、全國優秀工程銀獎1項、部級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2項。2007年2月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嚴大洲近幾年來主要從事多晶硅產業化科研、工程設計和生產管理工作。擔任國家863攻關項目和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課題組長,具備良好的科技攻關和開拓創新能力,積極推動和組織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開發,敢于利用新技術實施產業化,率領團隊在多晶硅領域的新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他擔任課題組長的“24對棒節能型多晶硅還原爐成套裝置研究”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撐計劃課題。“大型低溫加壓氫化技術”獲第四屆中國半導體創新產品和技術一等獎。在多晶硅生產領域形成了“物料閉路循環、能量綜合利用”多晶硅清潔生產原創技術體系,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打破了美、日、德等國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貢獻突出,已成為我國多晶硅領域的知名專家。
他山之“石”
在當時年產能千噸的日本公司,一行人只受到車間主任級別人員的草草接待,規格之低可想而知
多晶硅是一種超高純材料,具有用途廣泛、功能強大、性能優異等特點,是制造集成電路等半導體器件的關鍵基礎材料,更是當今光伏發電產業快速發展的核心材料。用嚴大洲的話來說,多晶硅是“上帝賜給人類的寶石”,具有其他材料無法實現的功能,是現代信息化社會的基石。
我國擁有豐富的硅礦資源,但受制于美、日、德等多晶硅大國嚴重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在過去很長時間里,我國多晶硅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直到2005年10月18日,嚴大洲主持的我國首條大規模產業化示范線――中硅高科年產300噸多晶硅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建成投產,第一爐多晶硅產品的順利出爐,意味著我國終于突破封鎖,掌握了規模化生產的關鍵技術。談到這個我國多晶硅產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項目,嚴大洲講述了項目成功背后隱藏在他記憶中的故事,故事把時間拉回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
當時,為盡早擺脫多晶硅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1997年,嚴大洲作為副總設計師,主持了四川峨嵋年產100噸多晶硅試驗示范線,探索改良西門子法的相關技術,規模雖小,但項目憑借完成干法回收、氫化等多項技術研究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銀獎。這不僅對于嚴大洲及其團隊而言意義重大,更為之后行業內對技術的不斷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項目鑒定完畢以后,便有企業表達了投資建設千噸級生產線的意愿,這極大地鼓舞了業內的研發、實踐熱情。但由于千噸級項目的建設需要更大規模的設備,國內條件尚不具備,亟須通過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學習,提升我國技術水平以擴大產業規模。
2000年,一支由四川省副省長組織帶隊、國家政府官員和多晶硅行業專家參加的“技術引進團隊”邁出國門,遠赴歐洲、日本等多晶硅大國“取經”,通過引進先進技術,突破我國技術障礙。但是,這支高級別、高規格的隊伍卻并沒有受到熱情的接待――在德國,瓦克公司同意此行政府官員乘坐觀光車輛在廠區“走馬觀花”,而行業專家則由于不能進入現場只能坐在接待室里喝茶;在當時年產能千噸的日本公司,一行人只受到車間主任級別人員的草草接待,規格之低可想而知。嚴大洲說,由此種種顯而易見,當時國外根本不把我國多晶硅產業放在眼里,技術上更是封鎖加打擊。而正是這件事,使我國不論是國家領導還是技術人員都受到很大震動,更加激發了我國行業崛起的斗志和行業發展的決心,這也為中硅高科第一條三百噸多晶硅生產線在建設過程中贏得了國家發改委的大力支持。
憑己“攻玉”
在2006年到2008年國際光伏市場爆發式增長過程中抓住機遇獲得盈利、在全球經濟危機、行業形勢不佳時臥薪嘗膽渡過難關
本世紀之初,多晶硅技術基礎薄弱,行業前景尚不明確之時,嚴大洲及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即現“中國恩菲”)領導就已經看好多晶硅乃至光伏產業的“光明未來”。嚴大洲說,過去,在設計院寫給國家發改委的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中很少附照片,但2000年的可研中卻出現了一張藏民生活照,照片展示了藏族牧民在女兒出嫁時準備的兩樣嫁妝――光伏發電板和電視機。也就是說,設計院對光伏市場的良好預期和展望早已有之,正是這種遠見,使多晶硅項目的研發建設得到了院領導的大力支持,為中國恩菲當前在領域內取得的卓越成果奠定了基礎。
不知從何時起,多晶硅對于嚴大洲而言,已經不僅是原料、技術和工作,正如他所說,設計院最早成立的事業部就是硅材料事業部,表示院里把多晶硅當成一項事業來支持,而在他和他的團隊看來,多晶硅早已成為每一個人、整個集體的共同事業,一份可以寄托、擁有美好未來的事業。
2002年,為使技術成果得到驗證并推廣,嚴大洲及有色設計院的領導和技術團隊頂住質疑之聲,在技術和設計費入股的條件下,還拿出個人積蓄集資現金入股,完成了唐山“年產2000噸三氯氫硅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首次應用“合成產物加壓冷凝技術、加壓提純技術和尾氣干法回收技術”。嚴大洲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這個項目屬于原料制備,只是多晶硅項目技術當中很小的一項,但正是這項技術在節能環保方面的顯著成效,為建設萬噸級工廠和改造現有廠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而其產業化更堅定了設計院發展多晶硅產業的決心。
2002年底,多晶硅行業遭遇寒冬,價格暴跌,形勢十分嚴峻。但出于對行業的看好和對事業的堅定,有色設計院仍傾盡所能投入有史以來最大額度的現金入股,加上技術入股,支持在洛陽建設年產300噸多晶硅項目,嚴大洲被任命為總設計師和合資公司副總經理。
嚴大洲說,外人現在看來,項目從300噸做起,規模并不大、技術難度也不高。但是,當時國內還沒有人實地見到過如此規模的多晶硅生產線,一切幾乎都是從零開始,再加上行業景氣度底,融資困難等問題,嚴大洲和團隊成員頂住重重壓力、克服種種不利條件,經過共同努力,終于在2005年10月迎來了中硅高科年產300噸多晶硅項目的建成投產,項目依靠自主研發技術、全部國產化設備,2006年就實現產量186噸,與設計相符。
年產300噸多晶硅生產項目成為良好開篇,為嚴大洲和他的團隊獲得了從國家到地方諸多榮譽,更為他們贏得了國家多項科技攻關的支持,包括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863項目、工信部電子基金項目、國家發改委項目等。雄厚的技術實力,也為中國恩菲之后年產1000噸多晶硅擴建項目、年產2000噸、萬噸項目的逐步建成投產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更成為公司在2006年到2008年國際光伏市場爆發式增長過程中抓住機遇獲得盈利、在全球經濟危機、行業形勢不佳時臥薪嘗膽渡過難關的重要原因,為中國恩菲走在多晶硅行業領先的道路上提供了巨大助力。
逆風前行
2009年成本較2008年降低50%,能源消耗降低超過40%。不僅如此,中國恩菲還在此過程中逆流而上擴產了2000噸項目
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不利局面之下,各產業都受到巨大波及和影響,資金十分緊張。由于下游產品應用市場減小,庫存增加,多晶硅價格再一次出現大幅下跌,行業再一次面臨巨大壓力,國內許多企業已經無力維持,瀕臨停產甚至倒閉。
對于嚴大洲而言,這樣的行業遭遇并不陌生。在2008年底全球經濟危機多晶硅“價格跳水”跌幅高達90%之時,中國恩菲仍能夠頂住壓力,成為行業內僅有的幾家盈利企業之一。究其原因,嚴大洲表示,苦練內功、降低成本是制勝的法寶。一方面,公司領導對技術創新給予極大支持,通過大型節能還原爐、低溫加壓氫化回收副產物四氯化硅、尾氣干法回收等各工藝環節設計實現成本降低,很多技術都是在現場邊運行邊調整,飽含著技術人員的智慧和汗水;另一方面,面對不利的行業局面,公司上下齊心從細節做起,通過精細化管理,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轉換率,最終也實現降低成本的目的。2009年成本較2008年降低50%,能源消耗降低超過40%。不僅如此,中國恩菲還在此過程中逆流而上擴產了2000噸項目。而正是這樣卓越的膽識,為公司2010年和2011年獲得良好利潤奠定了基礎。嚴大洲說,時局艱難并不會改變我們對于行業的判斷,在苦練內功維持發展的同時,有計劃地擴大規模,決策英明且實施到位,這是中國恩菲在投資發展道路上每一步都能夠找準節奏,使產能形成之時能夠趕上市場發展的良好階段的重要原因。
當前,多晶硅市場又令人產生撲朔迷離之感,對此,嚴大洲表現得十分淡定。他說,無論當下形勢如何,處在我國多晶硅產業前沿的中國恩菲都會立足長遠,放眼未來,中國恩菲并不滿足于已經國內外領先的成本優勢,在技術研發和成本降低方面的努力不會停止。當前,中國恩菲已經研發了低溫氫化技術第六代技術和第五代還原爐,現在正在進行36對棒、46對棒還原爐的研究開發,希望通過更大的還原爐為公司未來更大規模的生產奠定基礎,也為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投資做好鋪墊。
為多晶硅正名
從長期來看,多晶硅是清潔能源的制造者,而非高能耗的替罪羊
一段時間以來,多晶硅都被冠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帽子且飽受詬病,對此嚴大洲和很多行業專家都表達了不同觀點:對行業的判斷應從實際出發,從國家能源戰略的角度出發,在光伏產品的整個產業鏈中,多晶硅生產過程已經可以做到綠色環保,實現達標排放。
嚴大洲介紹,從光伏全產業鏈來看,光伏發電的電耗從硅石冶煉成工業硅,提純成9N多晶硅,再做成切片,制成電池、組件,直到整個光伏電站現場安裝完畢,消耗電能為2.59kWh/Wp,這些消耗的能源在2年內即可全部收回。目前,國內生產的太陽能組件的合理使用壽命25年,之后發電效率衰減到80%,雖然衰減,但是仍然可以持續使用至40年甚至更多。因此,從長期來看,多晶硅是清潔能源的制造者,而非高能耗的替罪羊。
關于多晶硅高污染的說法,嚴大洲表示,這與其生產技術和工藝密切相關,改良的技術完全可以實現達標排放,這種說法最好的證明就是國外對待多晶硅產業的態度并不同于鋼鐵、有色冶煉等,到目前為止,國際上美、日、德七大傳統多晶硅企業都沒有對外轉讓技術,更沒有在中國建廠,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技術壟斷,另一方面則源于本國發展多晶硅并不需要付出自身環境和能耗的代價。
在多晶硅生產過程中,副產物的處理至關重要,社會上對四氯化硅的“妖魔化”令行業發展受到重大負面影響。當前中硅高科采用干法回收尾氣,用低溫氫化技術將四氯化硅氫化轉變為多晶硅原料三氯氫硅返回系統使用。也就是說,整個多晶硅生產系統是一個理想的物料循環、能量回收利用的閉路循環系統。嚴大洲說,目前我國的多晶硅生產在“三廢”處理方面沒有技術難題,國內千噸級規模的工廠都有“尾氣干法回收”系統,環保評估和檢測體系完善。從多晶硅生產企業的角度來說,由于將副產物排放到環境中會增加原料消耗和環保處理方面的成本,所以企業主觀上就會盡量避免;更加重要的是,物料回收返回系統使用后對降低成本有巨大幫助。目前,中國恩菲在成本上的競爭力就與完全徹底回收副產品密不可分,而這更成為做好節能環保的巨大動力。嚴大洲不無驕傲地說,中硅高科的多晶硅廠區環境清潔,空氣清新,且隨時都能夠接受檢驗。他說,降低成本和生產運營是我們的日常工作,而做好環保則是基礎,只有這樣,企業才有利潤,才有生存發展的空間。
嚴大洲展望,未來,在煤炭、石油等原料上漲勢不可擋的趨勢下,傳統能源發電電價上漲也成為必然,當前光伏發電成本已經低于1元/kWh,若立足長遠,將光伏成本下降和火電成本上漲考慮在內,則二者價格對接指日可待,光伏產品商業化應用將會成為現實。而依照當代人類推算結果,40年以后化石類能源就會消耗殆盡,到那時免維護的光伏電站將以其巨大競爭力和優越性贏得并占領市場。
“光”明前景
一方面,業內同仁應堅定信心,著力于提升技術水平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外界也應努力為產業創造好的生存環境
目前,全球對于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已經達成共識。隨著歐美經濟的逐步恢復,西方光伏市場有望實現新一輪啟動。而從2007年起,中國就成為全球最大光伏生產國,但距離最大光伏應用國還尚需時日。對此,嚴大洲充滿信心,他說,我們不能再依賴國外市場,而應該盡快啟動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嚴大洲指出,與2005年比較,我國多晶硅產業規模已經擴大500倍,單位產品的能源消耗降低5倍以上,全光伏產業及相關產業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00倍,達到約50萬人,已解決光伏產業“兩頭在外”中的一頭問題。
據統計,我國絕大部分領土都屬于光伏發電可用地帶,西藏、青海、新疆、寧夏、內蒙古等西部地區年日照時間都在3000小時以上,十分適合建設大規模光伏電站,電站的建設,在實現供電的同時更能夠通過安裝太陽能板減少蒸發量,改善當地自然環境,采用微灌技術種植植物,或發展養殖業,通過合理利用荒漠“資源”,實現人與環境的良性互動。
針對行業發展,嚴大洲建議,國家應參照德國、日本等國的成熟經驗,加快國內光伏發電項目實施,盡快落實上網電價法,并給與多晶硅企業以直購電條件,為多晶硅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創造平等條件;另外,應進一步支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術水平,提高質量、穩定質量,降低消耗,提高綜合利用能力;支持行業開展多晶硅行業共性技術研究,如檢測方法、各種規范、標準的制定等,服務全行業;第三,政策上應對行業內的兼并重組予以鼓勵,以實現資源共享,減少損失,支持有優勢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或新建產能,優先備案核準。
2011年被稱為“中國光伏元年”,我國太陽能總裝置容量達3GW,新增太陽能發電裝置容量2GW,遠超業界預期。根據“十二五”新能源發展規劃,到2015年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15GW,可望實現與歐、美三足鼎立。嚴大洲期待著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光伏應用國的那一天,他說,到那時,中國將成為全球清潔能源典范,不僅能夠為國際碳排放的降低做出貢獻,還將造福子孫,使后代能夠享用更多清潔能源。在可預期的時間范圍內,我們將迎來光伏爆發的美好前景,而這,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