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石油價格上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全球可再生能源在02-06年基本以年均15-30%的速度增長,其中增長最快的能源技術就是光伏并網發電,在5年期間年平均年增長率達到60%。
寧夏發電集團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力克重重難關,突破了多晶硅生產的技術瓶頸,并且實現了地域優勢和產業優勢的結合。集團所屬“10000噸工業高純硅”、“2×1000噸多晶硅”和“330Kw光伏試驗電站”項目將于4月26日在銀川高新技術開發區開工建設,從而實現硅系列產品產業化的目標。優越的地理條件、自主研發的生產工藝、完善的產業鏈和雄厚的電力優勢,讓寧夏發電集團這樣一家以火電、風電為主導的發電企業,昂首步入了新能源的“陽光地帶”,成為國內太陽能光伏發電行業的新生力量。
用好“天時地利”
寧夏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974小時,無霜期168天,最高氣溫38℃,是全國光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本地及周邊地區的二氧化硅儲量不僅十分豐富,而且品位很高,非常適合進行以硅為主的系列產品的研發和大規模生產。
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不僅催生了寧夏發電集團建設西部“硅谷”的夢想,也吸引了國內外有志于光伏發電行業企業的目光。集團劉應寬董事長說:“利用太陽能發電,不僅可以有效緩解當前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難題,而且可以極大的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寧夏有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我們不能無所作為,無作為就是對地區和社會的不負責任。”
經過深入的分析和科學論證后,發電集團計劃在寧夏這片熱土上打造自己的太陽能基地,硅石-工業高純硅-多晶硅-硅片切割-電池組建-太陽能并網電廠構成基地完整的光伏產業鏈發展模式。
突破技術瓶頸
近年來,太陽能光伏發電因其資源潛力大、可永續利用等特點,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大力扶持,發展勢頭迅猛。但是成本過高長期是制約光伏發電高速發展的主要問題,其中多晶硅材料是成本最高的部分,約占總成本的60%。
為了突破多晶硅的技術難題,有效降低成本,為大規模開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創造基礎條件,早在2006年底,發電集團就成立了多晶硅技術研發小組,抽調物理、化學、機械制造等各方面的優秀人才,集中精力,全面攻克難關。400多個日日夜夜,科研人員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6個小時以上,查閱研究大量中外科研資料,進行了成千上萬次的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8年2月,研發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公司利用自主研發的太陽能級多晶硅委托加工制作的第一批太陽能電池板組裝完成,實現了光電轉換。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集物理、化學、冶金等現代技術為一體,與傳統工藝相比,具有造價低、能耗低、污染小、易治理、建設速度快等特點。低成本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工藝日趨成熟,為發電集團大規模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提供了可能。
人和大業興
“人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 精神狀態好,就會產生一種朝氣,產生一股力量,干成一番事業。一個集體也是一樣。”這是發電集團高層十分認同的一段話。
地處欠發達地區,寧夏不論是發展速度、發展規模、還是發展水平,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科研攻關難度更大。在采訪過程中, 劉應寬董事長不止一次地向記者介紹他的同事和員工: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巨大的努力,反復采集數據,反復進行試驗,終于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晶硅生產技術和工藝路線,為集團太陽能基地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他的同事和員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多次提到集團領導如何親臨現場、如何深入試驗細節、如何讓自己由一個企業家變成了一個工程技術專家,他們甚至形象的把集團主要領導同志比喻成一面旗幟。“有旗幟我們就有方向,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再難的關口我們也能過去”。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寧夏發電集團“電為核心、雙翼齊飛、協調發展、做大做強”戰略構想下,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的開工建設為集團打造“新型能源集團”的定位涂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采訪中,劉應寬董事長還表示,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加大技術投入,不斷提高工藝技術水平,逐步完善產業鏈,做強做大寧夏光伏發電產業。
這樣一群人,這樣新興的朝陽產業,讓我們祝福他們走得更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