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四川在線報道,目前國內多晶硅產業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以及寧夏,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項目產能高達6萬多噸,其中四川占了三分之一,聚集資金超過100億元,四川也成為國內最為集中的多晶硅建設項目地。
現象 下游企業巨資撲向多晶硅
現象一:預付現金數億元下游企業排隊提貨
多晶硅到底有多熱?據調查,樂山、成都多晶硅建設項目剛剛上馬,來自江浙的下游廠家就已提前拿了上億資金來預備采購。有投資方感嘆,像這樣還在建設周期就收到大筆預付金求著供貨的項目,還是頭一次碰上。
通威股份旗下的樂山永祥硅業多晶硅建設項目最早要到3月底才能試投產,然而通威股份董事長劉漢元坦言,建設前期就已接到大量訂單,有兩三家光伏產業上市公司給永祥硅業提出簽5年以上戰略采購協議,每家有3000-5000噸的需求,現在已打來預付現金近3億元!
川投能源旗下新光硅業是去年四川最早大規模投產多晶硅的廠家。川投能源董事長黃順福曾透露,下游廠商打給新光硅業的采購預付金上億元。
據透露,中國現有多晶硅的擴產項目基本上已被下游企業的訂單鎖定。業界流傳,國內一些多晶硅廠近期調高了中、長期料源合約的預付款比例,由以往的5%調高至10%左右。
現象二:巨資參股多晶硅下游企業控制硅原料
按照目前的標準,上馬1000噸多晶硅產能項目所需投資在1億美元左右,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天威保變、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特變電工等江浙中下游光伏廠家紛紛開始涉足上游,通過收購、參股上游多晶硅廠家聯合投資項目的方式,保證拿到充足的多晶硅供貨。據估算,中下游廠家撲向上游的整個投資未來將達百億元規模。
如天威保變就同時參與了四川新津、樂山兩個新建3000噸多晶硅的項目,資金投入將超過20億。根據協議,參股企業未來生產出的多晶硅產品,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銷售給有下游產業的股東方。
原因 供不應求導致價格暴漲
原因一:江浙企業大量上馬太陽能電池項目
供求矛盾突出的背后,是光伏產業鏈的中下游環節需求超過了上游的供應能力。
2004年,德國、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海外太陽能市場突然爆發。江浙一帶商人瞅準商機,迅速上馬太陽能電池建設項目輸出到上述國家,涌現出無錫尚德、江西賽維、天威英利、天合光能、浙江昱輝等代表型企業,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不過它們主要集中于產業鏈中下游,即電池片和電池組件兩個環節,上游多晶硅主要技術和產能仍然集中在國外幾家傳統大廠的手中,這使得上述江浙一帶光伏廠家在多晶硅原料上主要依賴進口。
原因二:多晶硅廠家少難滿足需求
與市場的巨大需求相比,產能供應嚴重不足。據了解,目前國內能產出多晶硅的企業并不多,而且2007年產量都只有兩三百噸,其中包括四川樂山的新光硅業、峨眉半導體、洛陽中硅和江蘇中能等,其他企業的多晶硅項目多數仍處于在建或擬建狀況。目前中國光伏產業有超過10家企業實現了海外上市,融資總額超過20億美元,募集資金多用于采購原料和擴充生產能力,這進一步加劇了多晶硅原料緊缺。
不光是國內采購緊張,國際市場同樣如此。去年世界多晶硅總產能3.1萬噸,仍不能滿足迅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半導體多晶硅的缺口達6000噸,太陽能多晶硅缺口達7000噸。
原因三:多晶硅價格幾年內暴漲10倍
與此相伴的是全球多晶硅價格在幾年中暴漲10倍。2007年是太陽能多晶硅最為短缺、價格上漲最瘋狂的一年。2006年第四季度多晶硅每公斤突破300美元后,2007年上半年尚維持在300-330美元的水平,2007年第四季度初成交金額再次上升至360-370美元,12月更是創出每公斤400美元的天價。
四川企業反應
利潤高 2萬噸多晶硅項目在四川上馬
上游材料多晶硅需求的爆發增長,其價格漲幅與盈利能力均大大超過下游的電池片、硅片等環節,被形容為“利潤奶牛”。 這讓許多人看到了投資多晶硅的商機。
企業扎堆上馬多晶硅項目
在樂山,新光硅業總投資約12.9億元的全國首個千噸級多晶硅項目于去年投產,預計今年將實現大部分達產;峨眉半導體材料廠500噸電路級多晶硅進展快速;東方汽輪機廠去年啟動3個1500噸多晶硅項目,一期工程1500噸多晶硅項目總投資7.5億元,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建成投產;樂電天威硅業目前籌劃啟動一個3000噸年多晶硅項目,總投資約22億元,其中天威保變按注冊資本額的49%出資,樂山電力按注冊資本額的51%出資,樂電天威硅業已于2月簽訂了總價格近4000萬歐元的多晶硅項目設備采購合同;最“猛”的是通威和巨星聯合投資的永祥多晶硅項目,拋出了1萬噸“三步走”的設想,第一期10
現象 下游企業巨資撲向多晶硅
現象一:預付現金數億元下游企業排隊提貨
多晶硅到底有多熱?據調查,樂山、成都多晶硅建設項目剛剛上馬,來自江浙的下游廠家就已提前拿了上億資金來預備采購。有投資方感嘆,像這樣還在建設周期就收到大筆預付金求著供貨的項目,還是頭一次碰上。
通威股份旗下的樂山永祥硅業多晶硅建設項目最早要到3月底才能試投產,然而通威股份董事長劉漢元坦言,建設前期就已接到大量訂單,有兩三家光伏產業上市公司給永祥硅業提出簽5年以上戰略采購協議,每家有3000-5000噸的需求,現在已打來預付現金近3億元!
川投能源旗下新光硅業是去年四川最早大規模投產多晶硅的廠家。川投能源董事長黃順福曾透露,下游廠商打給新光硅業的采購預付金上億元。
據透露,中國現有多晶硅的擴產項目基本上已被下游企業的訂單鎖定。業界流傳,國內一些多晶硅廠近期調高了中、長期料源合約的預付款比例,由以往的5%調高至10%左右。
現象二:巨資參股多晶硅下游企業控制硅原料
按照目前的標準,上馬1000噸多晶硅產能項目所需投資在1億美元左右,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天威保變、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特變電工等江浙中下游光伏廠家紛紛開始涉足上游,通過收購、參股上游多晶硅廠家聯合投資項目的方式,保證拿到充足的多晶硅供貨。據估算,中下游廠家撲向上游的整個投資未來將達百億元規模。
如天威保變就同時參與了四川新津、樂山兩個新建3000噸多晶硅的項目,資金投入將超過20億。根據協議,參股企業未來生產出的多晶硅產品,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銷售給有下游產業的股東方。
原因 供不應求導致價格暴漲
原因一:江浙企業大量上馬太陽能電池項目
供求矛盾突出的背后,是光伏產業鏈的中下游環節需求超過了上游的供應能力。
2004年,德國、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海外太陽能市場突然爆發。江浙一帶商人瞅準商機,迅速上馬太陽能電池建設項目輸出到上述國家,涌現出無錫尚德、江西賽維、天威英利、天合光能、浙江昱輝等代表型企業,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不過它們主要集中于產業鏈中下游,即電池片和電池組件兩個環節,上游多晶硅主要技術和產能仍然集中在國外幾家傳統大廠的手中,這使得上述江浙一帶光伏廠家在多晶硅原料上主要依賴進口。
原因二:多晶硅廠家少難滿足需求
與市場的巨大需求相比,產能供應嚴重不足。據了解,目前國內能產出多晶硅的企業并不多,而且2007年產量都只有兩三百噸,其中包括四川樂山的新光硅業、峨眉半導體、洛陽中硅和江蘇中能等,其他企業的多晶硅項目多數仍處于在建或擬建狀況。目前中國光伏產業有超過10家企業實現了海外上市,融資總額超過20億美元,募集資金多用于采購原料和擴充生產能力,這進一步加劇了多晶硅原料緊缺。
不光是國內采購緊張,國際市場同樣如此。去年世界多晶硅總產能3.1萬噸,仍不能滿足迅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半導體多晶硅的缺口達6000噸,太陽能多晶硅缺口達7000噸。
原因三:多晶硅價格幾年內暴漲10倍
與此相伴的是全球多晶硅價格在幾年中暴漲10倍。2007年是太陽能多晶硅最為短缺、價格上漲最瘋狂的一年。2006年第四季度多晶硅每公斤突破300美元后,2007年上半年尚維持在300-330美元的水平,2007年第四季度初成交金額再次上升至360-370美元,12月更是創出每公斤400美元的天價。
四川企業反應
利潤高 2萬噸多晶硅項目在四川上馬
上游材料多晶硅需求的爆發增長,其價格漲幅與盈利能力均大大超過下游的電池片、硅片等環節,被形容為“利潤奶牛”。 這讓許多人看到了投資多晶硅的商機。
企業扎堆上馬多晶硅項目
在樂山,新光硅業總投資約12.9億元的全國首個千噸級多晶硅項目于去年投產,預計今年將實現大部分達產;峨眉半導體材料廠500噸電路級多晶硅進展快速;東方汽輪機廠去年啟動3個1500噸多晶硅項目,一期工程1500噸多晶硅項目總投資7.5億元,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建成投產;樂電天威硅業目前籌劃啟動一個3000噸年多晶硅項目,總投資約22億元,其中天威保變按注冊資本額的49%出資,樂山電力按注冊資本額的51%出資,樂電天威硅業已于2月簽訂了總價格近4000萬歐元的多晶硅項目設備采購合同;最“猛”的是通威和巨星聯合投資的永祥多晶硅項目,拋出了1萬噸“三步走”的設想,第一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