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光伏淘汰賽步入后半程,企業之間的較量逐漸成為存量博弈,每一次出招都顯露鋒芒,并直指對手命門。
當TOPCon憑借規模優勢跑馬圈地、BC技術以效率天花板搶位時,身處中間地帶的異質結陣營正演繹"第三條路線"的生存哲學。3月以來的幾個行業動向正勾勒出這場技術拉鋸戰的最新圖譜。
一是,異質結760W+聯盟升級,宣告量產競賽的再提速。3月異質結“十三太保”華晟新能源、明陽、國電投、通威等第十次齊聚并發布“異質結領跑計劃”,明確將740W+俱樂部升級成760W+,并確定了技術進階的“三步走”戰略。
預計到今年6月,異質結量產線出貨功率將提升至740W,組件效率達到23.8%。到年底,量產線出貨功率將達到750W,組件出貨效率將超過24%。因此,按照俱樂部的規劃,異質結陣營將在今年實現組件功率再提升20W。
作為對比,TOPCon龍頭晶科能源近期也在答投資者問時表示,公司TOPCon三代產品相較行業未升級產品可提升功率20-30W。
不同陣營緊咬差距,繼續開展貼身肉搏。
二是,華晟新能源創始人徐曉華公開嗆聲BC技術,其背后也反映了市場裁判權之爭。針對陜西省出臺的領跑者計劃暗中“扶持”BC技術之意,徐曉華從組件綜合效率、客戶投資回報、避免內卷式競爭等多角度駁斥BC技術,并指出,“技術路線如何分高下,市場上見,交給客戶來選擇。”
三是,疊層技術路線暗戰升溫。越來越多的頭部企業在疊層技術方面有所動作,鈣鈦礦疊HJT還是TOPCon是關乎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可以想見,企業間競爭已經刺刀見紅,不同陣營繼續集中火力。無論是對BC還是HJT,2025年都是至關關鍵的一年。
硝煙未散,戰鼓再起,這一代技術之爭還未蓋棺定論,下一代技術已在逼近。
央國企集采放量,降本速度定生死
對行業而言,讓客戶先把異質結產品用起來,才有可能下一階段大規模去推異質結。對企業而言,先拿訂單把工廠產能跑滿,保證開工率,只有充分訂單才能活下去。
據了解,2023年全國有15個異質結組件項目招標,采購容量約4.24GW。2024年各家央企給出了約15GW的集采招標量,較2023年有一個明顯的提升,宣告異質結進入規模化出貨階段。
對比供給端來看,截至2025第一季度,14家異質結760W+俱樂部成員產能總規劃超100GW,實際落地約40-45GW,除華晟、日升外,其他企業產能相對分散。
異質結非常需要下游市場放量。去年曾有異質結企業高管預測,2025年國內異質結招標量預計將達到50GW。
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有包括中國電建、新疆太瓦、山東高速能源發展以及大唐進行了異質結光伏組件的招標/開標,總規模超過2.69GW,占比3.74%。與此同時,TOPCon招標/開標占比約在85%,BC約在1.6%,其余則為P型、輕柔組件或未明確設備要求。
在價格方面,異質結上下浮動不小。3月5日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2025-2026年度光伏組件框架采購標段二-2GW N型異質結光伏組件中標候選人公示。
大唐此次開標的TOPCon組件的最高價為0.705元/W,HJT組件的最高價為0.723元/W,BC組件的最高單價為0.750元/W。異質結集采價格創下新低,其與TOPCon溢價已縮減至2分左右。
而在4月2日,南水北調中線新能源(北京)有限公司2025-2026年度光伏組件集中采購中,HJT則與BC同臺競爭,二者價格基本等同,較TOPCon仍有5-6分的溢價。
高溢價往往意味著技術處在“導入期”,需要政策支持或差異化場景驗證價值,而低溢價則標志技術進入成熟期,通過規模化與降本爭奪市場份額。
從以上招標能看到一個趨勢,異質結的規模化發展仍處在過渡期,其降本增效緊迫性進一步增強。
2025年必將是異質結發展的關鍵期,是走向“一超多強”還是“三足鼎立”的格局取決于成本下降速度與企業間博弈結果。
異質結要想大規模量產,至少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成本與TOPCon 持平,組件功率至少超出25W 以上。同時下游客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高功率或低功率組件。
五大六小等央國企對產品選型有著自己的需求特征和質量體系,必將在未來集采份額中體現出來。
而對異質結企業而言,最關鍵的還是降本速度,國晟世安副總經理張忠衛去年9月份介紹,異質結裝備的單線成本在3億元左右,2025年有望降低至2億元以下。安徽光勢能董事長趙學文也曾指出,“到2025年上半年,HJT電池片成本將與TOPCon持平。”
根據國金證券測算,HJT組件端總成本約為0.73元/W, 與TOPCon成本差距縮窄至0.05元/W以內,預計到年底成熟產線上HJT 組件總成本有望降至0.67元/W以下,相比同期TOPCon組件成本縮窄至0.03元/W左右。
企業抱團破局,試圖三線突圍
在N型初崛起時期,行業討論的一直是異質結和TOPCon的角逐。自從隆基引領BC崛起后,異質結似乎正在漸行漸遠。
BC與異質結陣營差異非常明顯。隆基以其行業地位及自身體量為BC扛起大旗,其在培養市場對BC的認知上功不可沒。
雖然華晟在異質結領域的貢獻不可小覷,其一直秉持開放態度,拉著產業鏈上的材料商、設備商配合推進技術發展,但其仍是初創企業,不具備振臂一呼的能力。
市場對于異質結的特性認識不足,產業鏈體系不完善帶來的成本較高,是異質結面臨的主要問題。
成立俱樂部,嘗試相互合作打通供應鏈是異質結企業的破局之路。
與此同時,異質結企業也正在尋求一個“差異化”突圍的路徑,如:
其一,探索垂直安裝場景。異質結擁有比TOPCon還要高的雙面率,可以達到90%甚至95%。因此在主戰場集中式場景外,異質結還可應用在如幕墻、柵欄、高速公路等項目中。
今年2月,華晟與閎揚集團簽訂了一份不低于3GW的異質結組件的供貨協議,其中部分就將采用垂直安裝方式。
根據華晟的介紹,該項目充分利用異質結發電效率高、雙面率高等特性,通過雙峰發電優勢減輕整個項目在午間時段對電網的沖擊及配儲壓力,更能有效減少投資成本。
其二,異質結的專利問題。對比其他技術路線,異質結早期的基礎專利已在2023年全面到期,技術底層進入“開源時代”。由于專利安全性高,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海外市場的新建本土產能都轉向異質結技術。
其三,異質結生產的碳足跡低,主要得益于超薄硅片、低溫工藝、雙面對稱結構等,這是異質結特質化應用場景的又一突破口。
“異質結技術使用最簡工藝、最省物料、最低能耗生產最低碳足跡的最佳光伏產品,最為環境友善。”徐曉華曾指出:“相較于其他技術,異質結因其技術特點,能在海外高基建成本、高能耗成本、高人工成本的國家展現出極度顯著的成本優勢。”
鈣鈦礦,最有可能帶飛異質結
目前來看,僅憑HJT技術在市場突圍,難度仍然不小。
當下,光伏巨頭們往往多路線布局,自從隆基、愛旭打出BC的氣勢后,已有不少場外龍頭看上了BC賽道,開始了明里暗里的布局。
而在異質結方面,頭部企業往往會瞄準疊層路線。當下,HJT的進一步升級主要有兩條支線。其一,是HJT與IBC的結合,不過其是支線升級技術,將主要應用在高端單面組件市場。
其二,HJT與鈣鈦礦疊層技術,是異質結的主線升級技術。華晟首席科學家王文靜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言,異質結、鈣鈦礦都用ITO薄膜,疊在一起省一層ITO,兩者天然匹配。目前實驗室里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效率的世界紀錄,全都使用了異質結技術。
從實驗室效果看,隆基綠能已于2024年再次刷新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效率世界紀錄達34.6%,這對異質結的效率提升達到8個百分點以上。
今年2月,東方日升宣布其研發的鈣鈦礦/晶硅異質結疊層太陽能電池實現了30.99%的轉化效率,并計劃在2027年推出功率達850W以上的鈣鈦礦疊層電池。
華晟的速度還要更快,按照徐曉華3月份所言,華晟宣城基地已打通“異質結+鈣鈦礦”疊層100MW中試線,并預計于今年下半年向央企客戶交付首批異質結疊鈣鈦礦實證組件。
圖源:協鑫
TOPCon沒有ITO,要與鈣鈦礦疊層需多加一層ITO薄膜,成本更貴,對其本身的鈍化也不好,難度會增加。但隨著技術發展的深入,TOPCon也開始爭奪疊層電池最佳選擇的桂冠。
實際上,鈣鈦礦疊層方面最大的玩家,協鑫光電早在2023年11月就推出了效率達到26.17%的疊層組件,據透露該疊層由鈣鈦礦疊TOPCon。
在那時,TOPCon、HJT、BC技術路線之爭甚囂塵上,協鑫光電董事長范斌博士曾表示,未來誰的性價比更高,鈣鈦礦疊層組件就會選擇誰。
如今協鑫光電已開始正式推動疊層組件量產下線,天合宣布其研發的210大尺寸鈣鈦礦/晶體硅兩端疊層電池組件(面積3.1 m2)功率突破800W,下一代技術發展提速。
不同技術最終比拼的關鍵還是性價比,HJT降本任務更加急迫,而疊層技術或是HJT實現彎道超車的最后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