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發布關于印發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的通知。
文件指出,加強優勢產業標準建設。落實光伏、鋰電池等產業標準體系,加快先進光伏、新型儲能、高性能鋰電池等重點產品分級分類標準制修訂,加強智能光伏、鋰電池回收利用、顯示模塊環境適應性等關鍵技術標準攻關,以高標準帶動關鍵材料、技術、產品研發。開展稀土、超硬材料的關鍵工藝、面向重點應用的制品標準研制。推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整車、關鍵部件、系統、智能網聯關鍵技術和基礎設施標準研制。開展風電裝備產業標準體系研究。完善第五代移動通信(5G)標準體系,推動5G輕量化、5G毫米波、天通衛星功能等智能終端標準制定。
加強未來產業標準建設。開展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先進計算、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標準研究。
詳情如下:
關于印發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的通知
工信廳科函〔2025〕11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有關行業協會、標準化技術組織和專業機構:
現將《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行業(領域)、本地區工作實際抓好貫徹實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2025年3月31日
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
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要求,切實履行管行業管標準的職能,協同推進標準與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政策聯動實施,加強傳統產業、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標準制定,加快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標準供給,健全工業和信息化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實現“十五五”規劃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主要目標
圍繞健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持續完善新興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標準研究,制定行業標準1800項以上,組建5個以上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標準化技術組織。圍繞筑牢產業發展安全底線,編制工業和信息化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組織編制強制性國家標準100項以上。圍繞推動產業全球化發展,支持100項以上由我國企事業單位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全行業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88%。提升行業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提供堅強保障。
一、協同推進標準與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政策實施
(一)加強標準與產業發展戰略的協同。
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等戰略實施,聚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等中心工作,開展標準需求分析和研究,強化標準對產業發展戰略實施的技術支撐。
(二)加強標準與產業發展規劃的協同。
在“十五五”產業發展規劃預研中部署標準工作,推動產業發展規劃與標準建設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打好“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收官戰,圍繞落實數字經濟、軟件發展等國家級規劃,原材料、重大技術裝備等重點行業規劃,科技創新、智能制造、綠色發展、中小企業等重點領域規劃,加快關鍵急需標準研制,強化標準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三)加強標準與產業發展政策的協同。
立足統籌推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等重點產業政策,堅持產業政策實施與標準建設同頻共振,加快關鍵領域的技術、工藝、方法、產品、裝備和應用標準研制,助力產業政策落實落地落細。
(四)加強標準對行業的服務。
強化重點領域標準工作頂層設計,扎實推進《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建立健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云計算、智慧家庭、全固態電池、汽車碳足跡等標準體系,以高水平標準建設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
(五)加強標準對企業的服務。
探索推進“人工智能+標準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賦能標準化建設,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標準預研、編制、宣貫和實施推廣等全生命周期的應用,提高標準制定效率,推動標準落地實施。支持龍頭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中試驗證、標準研制和產品開發,形成緊密的供應鏈協作體系。
二、以標準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六)加強傳統產業標準建設。
加快重點行業關鍵環節先進工藝、可靠性、質量一致性等標準研制。推動石化通用裝備、重型機械等傳統機械領域標準制修訂。加強關鍵工藝環節先進適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標準建設。圍繞家用電器、家居材料、嬰童用品、老年用品等傳統產品新技術、新場景,加快產品易用性、適用性標準建設。
(七)加強優勢產業標準建設。
落實光伏、鋰電池等產業標準體系,加快先進光伏、新型儲能、高性能鋰電池等重點產品分級分類標準制修訂,加強智能光伏、鋰電池回收利用、顯示模塊環境適應性等關鍵技術標準攻關,以高標準帶動關鍵材料、技術、產品研發。開展稀土、超硬材料的關鍵工藝、面向重點應用的制品標準研制。推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整車、關鍵部件、系統、智能網聯關鍵技術和基礎設施標準研制。開展風電裝備產業標準體系研究。完善第五代移動通信(5G)標準體系,推動5G輕量化、5G毫米波、天通衛星功能等智能終端標準制定。
(八)加強新興產業標準建設。
優化完善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北斗導航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標準,統籌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通用、關鍵技術、產品服務、行業應用、安全治理等標準制定,助力突破一批面向融合應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產品。加快構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標準體系,推進5G—A、低空信息基礎設施、6G、量子保密通信等標準研究。開展先進金屬、先進非金屬、先進高分子等新材料,關鍵零部件、智能化網聯化技術、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能源汽車,特殊行業應用等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醫療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高端裝備,綠色智能船舶、深海極地裝備等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低空產業、大飛機等民用航空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基礎共性、關鍵技術、先進工藝、試驗方法、重點產品、典型應用、安全等標準研制。
(九)加強未來產業標準建設。
開展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先進計算、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標準研究。
(十)加強產業基礎標準建設。
加快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工程建設、安全生產、網絡與數據安全、無線電、質量與可靠性、制造業中試、科技服務業等標準研制。
三、以標準支撐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十一)加強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準建設。
建立健全兩化融合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圍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重點標準清單開展產業鏈數字化場景、數字化研發仿真、數字化生產制造、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成熟度、數字園區、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分類分級等標準研制。
(十二)加強制造業網絡化協同標準建設。
加快構建算力基礎設施標準體系,強化算力互聯互通、算力資源池、算力平臺等標準建設。推進5G+工業互聯網、移動物聯網、IPv6/IPv6+、網絡管理智能體、面向應用的端到端網絡質量評測等標準研制。開展高速傳輸、全光一體交換、接入升級的光通信網絡標準制修訂。
(十三)加強制造業智能化賦能標準建設。
落實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加強人工智能參考架構、測試評估等基礎共性標準研制,加快數據服務、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器、計算設備、算力中心等基礎支撐標準研制,推進大模型、人機混合增強智能、具身智能等關鍵技術標準研制,加快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在原材料、裝備、消費品等重點行業應用標準的研制。落實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持續推進細分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加快智能工廠、智能裝備、智慧供應鏈、智能制造新模式等關鍵技術領域標準制修訂。擴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標準貫標范圍,推進智能制造典型場景、系統解決方案標準優化提升,推進標準應用試點建設。
四、以標準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
(十四)加強碳管理標準建設。
落實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全方位布局溫室氣體相關標準,涵蓋基礎通用、核算核查、技術裝備、監測以及管理評價等關鍵方面。開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的制修訂,研制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技術規范。制定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等標準。
(十五)加強綠色制造標準建設。
制修訂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評價通則以及綠色設計技術規范等標準,分行業修訂綠色工廠評價標準。
(十六)加強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標準建設。
加快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污染物防治等領域標準制定,推動重點用水行業用水定額、節水型企業(園區)等標準制修訂,開展節水工藝、技術及裝備標準研制,加快環保裝備、重點產品有害物質管控等標準制定。
五、以標準筑牢產業發展安全底線
(十七)編制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按照“當強則強、應強盡強”的原則,圍繞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安全生產、行業管理等方面,編制《工業和信息化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5版)》,強化強制性標準工作的統籌推進,進一步明確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的框架結構、項目規劃和進度安排。
(十八)加強強制性國家標準制定和實施。
加快推動有毒有害物質限量、新能源汽車、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兒童手表等強制性國家標準制定,按照工作臺賬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和跟蹤評估。加強關鍵技術指標的試驗驗證,提升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先進性和適用性。指導有關行業協會、標準化組織和專業機構開展強制性國家標準宣貫和實施統計分析,實現標準制定、實施和信息反饋閉環管理。
六、以標準促進產業全球化發展
(十九)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聚焦工業和信息化全行業各領域,支持國內企事業單位參與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聯合國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WP.29)活動,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貢獻中國技術方案,與全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樹立國際標準,促進產業全球化發展。
(二十)推進ITU—T標準國際化建設。
推動2024年世界電信標準化全會(WTSA—24)成果在國內落地,結合全會通過的人工智能、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網絡安全等決議,全面參與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ITU—T)新研究期(2025—2028年)國際標準建設。研究建立我國ITU—T管理制度體系,加強對研究組管理層中國任職專家的管理、監督和考核評價。進一步加強ITU—T國際標準文稿國內審查力度,著力提升中國文稿的質量水平。
(二十一)提升國內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
組織工業和信息化國際標準對標達標行動,開展國際標準的轉化評估分析,加快轉化先進適用的國際標準,推進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體系兼容。對國際標準轉化率低于80%的行業和領域,建立督查臺賬、制定提升措施,加快國際標準轉化。
七、提升行業治理現代化水平
(二十二)加強各類型標準制定。
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滿足經濟社會管理基本需要等領域,加快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重點制定基礎共性以及與強制性國家標準配套的推薦性國家標準。加強關鍵技術、先進工藝、試驗方法、重要產品和典型應用等行業標準研制。鼓勵社會團體快速響應技術創新需求,自主制定團體標準。
(二十三)加強標準全生命周期管理。
鼓勵標準化技術組織加強標準預研,以先進性和適用性為導向,優化行業標準立項工作機制,新增行業標準制定周期控制在12個月以內。支持標準化技術組織與科研項目承擔單位密切協作,加強對標準中關鍵技術指標的試驗驗證,推動科技創新成果高效轉化為標準。加強重點標準的宣貫和實施推廣,引導企業在研發、制造、管理等環節對標達標。加強標準實施效果的跟蹤評估,及時復審修訂老舊標準、廢止落后標準。
(二十四)加強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
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辦法》,結合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和未來產業演進趨勢,適時建立一批行業標準化技術組織。立足行業管理需求,研究建立對承擔行業標準工作的標準化技術組織的考核評價機制,在部分行業和領域開展考核評價試點。研究建立ITU—T國內對口組建設和管理機制,全方位推進ITU—T國內對口組的考核評價工作。
(二十五)加強標準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全面升級工業和信息化標準信息服務平臺,新增標準宣貫專欄,線上宣傳推廣重點標準解讀文章、標準云課。增加國家標準、標準外文版、標準化技術組織管理功能。加強標準在研計劃周期管理,持續優化“紅黃綠”燈動態管理功能,嚴控各環節審查時限,通過平臺實現自動提醒和督辦。
(二十六)加強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
支持標準化技術組織和專業機構,開展標準化基本理論、業務知識、工作方法等培訓,提升標準化從業人員能力。開展ITU—T標準國際化專題培訓,加強經驗交流與分享,持續完善標準國際化人才梯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