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BC技術聚焦點從單面實證轉向雙面性能,宣稱BC雙面率可達70%-75%,綜合功率超越TOPCon。這一跡象表明,不同技術路線企業都認可了,要將綜合功率、綜合效率作為衡量光伏產品性能的核心指標,也側面印證過去單一強調正面效率作為技術先進性的標準,既不科學,也缺乏全面性。
曾經力推“正面效率”,如今卻開始了“綜合功率”的競賽。那究竟如何科學對比呢?BC組件以較高的正面效率為優勢,而TOPCon則依托更高的雙面率和優越的低輻照性能,在綜合功率方面具備穩定的競爭力。為進一步探討二者的實際表現,還是要以實際數據為基礎,來厘清綜合功率的真實差異。
同級對決
首先,技術對比應建立在合理、公正的基礎之上。對比呈現時將BC 2.0與TOPCon 1.0放在一起對比,明顯存在代際錯配問題,缺乏嚴謹的對標邏輯。技術迭代是行業的常態,合理的技術分析應基于同代產品的對比。因此,為了確保公平性,回歸同代產品的實際表現,探討BC與TOPCon在“同級對決”中的綜合功率表現。
對標方式采用全行業認可的綜合功率公式:綜合功率=正面功率×(1+雙面率×0.135)
BC 1.0(PBC)與TOPCon1.0組件標稱功率相當,均為630W。 根據業內實測平均水平顯示,BC1.0組件雙面率不高于60%,顯著低于TOPCon 1.0的78%。基于綜合功率公式,TOPCon 1.0組件綜合功率較BC 1.0高約15W。
目前,BC 2.0(TBC)量產組件的正面功率尚未突破655W,雙面率水平實際低于70%;而TOPCon 2.0同期功率在645W,雙面率可進一步提高達85%及以上,這里以相對保守的82%作為參考值計算。基于綜合功率公式,BC 2.0的綜合功率與TOPCon 2.0基本持平。
綜上,在1.0時代,TOPCon組件已全面超越同代BC組件;而在2.0時代,TOPCon 2.0與BC 2.0在綜合功率整體相當。
同等綜合功率,TOPCon成本優勢顯著
在對比綜合功率后,進一步關注一個關鍵因素——客戶購買單價。通過實證數據模擬客戶成本。假設客戶分別購買一塊BC2.0 655W組件和TOPCon 2.0 645W組件,二者綜合功率相當。然而,BC 2.0組件的單塊購買成本卻比TOPCon 2.0高出9%-16%。若以100MW電站來模擬計算,采購BC2.0組件要比TOPCon2.0多花費550萬至1007萬。
同樣的綜合功率,客戶支付了更高的采購成本,那投入實際應用后最關鍵的發電能力又當如何?
眾所周知,在雙面場景下,除了高雙面率帶來的背面發電增益外,TOPCon在低輻照和紫外衰減方面的表現同樣突出。低輻照環境下,TOPCon相較BC可提升約1%的發電量,且在輻照較低的二、三類地區,這一優勢進一步擴大,甚至超過1%;紫外衰減是影響組件首年衰減的關鍵因素,BC的紫外衰減比TOPCon高1.5%-2%,相當于發電量損失1.5%-2%。
歸一多重影響因素后看兩者的單瓦發電能力,TOPCon發電量比BC高約2%-3%,這個結論得到了以國家光儲實證實驗平臺大慶基地為權威代表的實證驗證。
至此,結論不言而喻:在雙面場景下,無論從綜合功率,還是客戶實際支付的成本,還是單瓦綜合發電性能來看,TOPCon產品優勢明顯。在這場技術與成本的較量中,TOPCon憑借顯著的綜合優勢脫穎而出,產業化現實決定了其未來持續領先,備受全場景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