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首條“水鐵公”氫能多式聯運干線正式投入運營,首批15輛搭載國鴻氫能燃料電池系統的重卡鳴笛啟程。這條連接珞璜港與理文紙業的創新運輸通道,首次實現了氫能車輛在“鐵路-港口-公路”聯運體系中的規?;瘧?,標志著長江上游地區“零碳運輸走廊”建設再邁出重要一步。
該批車輛搭載國鴻氫能自主研發的鴻途燃料電池系統,在效率輸出、可靠性與經濟性等方面具備明顯優勢,并配套物聯網實時監測系統,已順利完成174公里物流驗證測試。據測算,相較于傳統柴油車,單輛氫能重卡每百公里可減排二氧化碳約106公斤,15輛車單月減排量達166噸以上,將有力推動傳統物流向低碳化轉型。
作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物流樞紐,珞璜港依托“一帶一路”與長江黃金水道交匯的區位優勢,年吞吐量達2000萬噸,在本次創新實踐中扮演核心角色。通過“鐵路集貨+氫卡轉運”的智慧組合,珞璜港構建起“鐵路-港口-公路”無縫銜接的低碳閉環:鐵路高效集散大宗原料,氫能重卡精準實現港口與工廠的對接,形成“水鐵公”無縫銜接的低碳運輸體系。
此次氫能多式聯運體系的成功實踐,不僅強化了珞璜港作為長江經濟帶低碳物流樞紐的功能,更探索出“氫能+物聯網+多式聯運”的融合發展路徑。隨著創新物流模式的推廣應用,將為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