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氫向海,潮頭觀瀾。3月27日,在山東煙臺海域,國家能源集團氫能科技公司與中集來福士集團共建的國內首個海洋氫氨醇一體化項目建設完工,標志著項目正式進入調試階段,為項目投運及海上制氫全流程實證檢驗奠定基礎,助力推動我國海上氫能關鍵裝備檢測評價體系建設再加速,填補海上電-氫-化標準規范空白,釋放海洋氫能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能。
發展海洋氫能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氫基燃料國際貿易的戰略性抓手,是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和實現“建設海洋強國”戰略任務的重大實踐。項目以“四項國際首個”突破海洋氫能關鍵技術,推動國家能源集團海上新能源和海洋氫能協同發展。一是首個面向海洋環境的高效、緊湊型堿性-PEM混聯電解制氫系統裝備,二是首個海上電-氫-化全鏈條智能化柔性控制技術,三是首個兆瓦級海上新能源離網制氫、柔和合成氨/甲醇集成工藝,四是首個海洋氫基化工實證驗證平臺。
以“四項國際首個”,打造海上電-氫-化實證平臺,支撐深遠海風光資源的規模化開發。該項目于2024年9月開工建設,11月完成所有撬塊設備吊裝,2025年1月通過中國船級社(CCS)的圖紙符合性審查,標志項目集成設計符合行業標準,具備在海上進行實證示范應用的條件。項目集成了海上漂浮式光伏耦合平臺固定式光伏發電系統、離網PEM-堿性混聯制氫、海水直接電解制氫、柔性綠氨和綠色甲醇合成裝備,首次在海上開展離網條件下“一站式海上綠色氫醇氨生產作業系統”應用示范。制取的氫氣經壓縮后送入氫氣儲存管束,通過氫合成甲醇裝置和氫合成氨裝置實現下游產品制取,貫通電-氫-化全鏈條。在海上氫能項目合規性探索、技術路線打通、設計標準和規范研究以及海工環境下氫能工程項目質量把控等方面,對未來大體量工程化海洋氫能項目的落地具有重要示范借鑒意義。
以“四項國際首個”,有力促進我國海洋氫氣制儲運加注及耦合應用技術研究。項目由國家能源集團氫能科技公司牽頭,國能氫創和中集來福士具體實施,并聯合中集集電、深圳氫致等多家單位共同開展研究工作,基于中集來福士煙臺海上光伏試驗場內的海上平臺,聚焦海洋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工藝技術一體化優化、海洋氫能多元協同控制與智能運維、海洋氫能關鍵裝備一體化檢測評價體系建立和海洋氫能平臺改造等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實現海水淡化、全流程安全管控、輔助系統配置等多種工況和方案的可行性研究,開發的“一站式海上綠色氫醇氨生產作業系統”設計方案獲得中國船級社(CCS)頒發的原則性認可(AIP)證書。
開發建設“海上能源樞紐”,打造海上氫經濟”和“海上氫貿易”的創新發展模式。海洋氫能是關乎能源革命和海洋強國建設相互交融的戰略性命題,是全球氫能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將是深遠海風電大規模開發破局點。下一步,國華投資(氫能公司)將通過開展海上新能源開發輸電/制氫+合成氨(醇)+國際能源貿易等科技研發和工程示范,推動國家能源集團海上風電集群化,不斷探索和打造可復制、可持續、可盈利的“海上氫經濟”和“海上氫貿易”的創新發展模式,提速推動我國海上新能源與氫能耦合和規模化發展、推動海洋經濟與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助力國家能源集團全面建設世界一流清潔低碳能源科技領軍企業和一流國有資本投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