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作為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載體,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政策機遇期。在“雙碳”目標指引下,中國及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出臺氫能發展規劃,推動產業技術突破與商業化應用。作為國內氫能領域的領軍企業,旭陽集團依托政策紅利,加速在制氫、儲運、應用全產業鏈的戰略布局,成為氫能產業變革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
一、國內氫能政策與現狀:從頂層設計到產業爆發
我國氫能產業政策體系自2019年起逐步完善,形成中央頂層設計與地方特色實踐相協同的發展格局。
中央層面,國家于2020年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河南、河北五個地區以城市群模式進行推廣應用。2022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聯合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確立氫能戰略地位,明確"三步走"發展目標,提出到2035年將形成覆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占比顯著提升。2022年《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著重構建氫能產供儲銷體系,隨著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文件的正式實施,氫能被納入國家能源管理體系,成為“國家能源體系核心組成部分”。未來,政府將逐步發揮投資帶動放大效應,積極支持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同時利用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資金渠道對氫能項目予以支持。
地方層面則著力于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僅2024年國內各地方政府就出臺氫能產業相關政策超322項。目前,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中,除云南省、黑龍江省、臺灣省、澳門特別行政區外,其余30個省市區皆已出臺省級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中長期氫能產業發展目標,梳理氫能產業各環節發展路徑等。為強調氫能的能源屬性,更多省市出臺政策推動非化工區制氫松綁、危化許可松綁,減少項目審批程序,降低項目綜合成本,加快項目實施落地。“氫能高速”作為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重要場景之一,現已有“七省三市”推出相應減免政策,免收高速費用后,氫能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比燃油重卡節省約30萬元以上,若減免政策得以延續以及其他地區進行政策跟進,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或將進入全新階段。
在國內政策的積極引導下,氫能產業發展的腳步提檔加速,顯現一片生生不息的景象。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我國氫能產業布局從“藍圖”變為“施工圖”,邁入規模化和商業化階段,不斷開辟氫能技術新賽道和產業融合新模式,加速釋放氫能新質生產力。譬如:近5萬噸/年可再生能源制氫氨醇項目落地;超百公里純氫/摻氫管道啟動建設;百余座加氫站建成投運;交通、化工、冶金、發電等領域項目示范基本成型;2024全年電解槽出貨量超過1吉瓦,價格相較2023年下降10%;燃料電池汽車銷量突破5000輛,系統成本相較2023年下降30%;等等。
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實施,構筑起“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多元應用”完整的氫能產業政策框架。作為全球最大獨立焦炭生產商及供應商從而具有資源、區位、成本、質量、工藝、低碳等氫能產業發展六大優勢的旭陽集團,從2019年戰略啟航氫能產業整體規劃發展、2020年建成投產一期高純氫項目肇啟氫能業務全產業鏈加速布局到2024年液氫技術突破,始終精準把握政策脈絡,實現企業發展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形成了覆蓋“制-儲-運-加-研-用”氫能生態閉環,完成了從傳統能源巨頭到氫能生態引領者的華麗轉身。
二、全球氫能政策與現狀:多極化競爭與合作
近年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大力發展氫能產業,聚焦制氫成本經濟性、氫運輸安全性、氫加注設施便捷性和下游場景適用性等具體發展問題,世界主要經濟體進入氫產業提速發展階段。截至2024年底,全球有超過41個經濟體制定了氫產業戰略。歐盟《氫能戰略》設定2030年可再生氫產能4000萬噸目標,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清潔氫提供最高3美元/公斤補貼,日本《氫能基本戰略》計劃2050年氫能占終端能源15%。國際巨頭如殼牌、林德等均加速氫能布局,技術競爭聚焦綠氫制備、儲運成本及應用場景創新。
到2024年底,全球綠氫項目規劃裝機量超過5GW,中國在電解水制氫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占全球總容量的70%。電解槽是當前氫能投資的重點領域,全球電解槽的投資達到29億美元,包括陰離子交換膜(AEM)電解、甲烷催化裂解制氫、高溫電解技術(SOEC)等,這些技術創新為降低氫氣生產成本和提高效率提供了可能性。到2030年,全球電解槽產能有望增加至520GW。
盡管氫能行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但全球政策的協調和標準化,特別是氫氣跨國貿易和運輸基礎設施法規的建設仍是一個重要問題。預計未來國際氫能政策將進一步向需求端傾斜,可能會推出更多的強制性配額、碳定價機制以及更多的市場激勵,以刺激低排放氫氣的使用,尤其是擴大氫氣在工業和運輸領域的應用;與此同時,國際合作也將成為氫能政策的一個重要方向。
從如上全球氫能政策與現狀的解讀,無疑蘊涵了對于像旭陽氫能這樣占據行業先機企業的眾多機遇,而于后續完成與億華通的深度整合后,相信基于雙方產業鏈的協同賦能、相輔相成,會汲取到更多的公司發展利好。
三、氫能革命的“中國模式”與旭陽機遇
2024年12月,國家工信部、發改委、能源局聯合發布《加快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了到2027年清潔低碳氫在冶金、合成氨等行業規模化應用的目標,標志著氫能從交通領域向工業領域的戰略延伸。《實施方案》強調,未來將對符合條件的氫能低碳前沿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給予產能延期置換政策支持,鼓勵能源企業、化工企業等聯合推進綠色合成氨示范項目建設,推動規模化風光離網制氫、合成氨工藝流程柔性調度控制、“電—氫—氨”全系統協同控制等應用,開發小型撬裝式、模塊化生產裝置,實現可再生能源制“氫—氨—肥”并就地消納。
這種政策與產業的良性互動,在旭陽氫能的發展歷程中亦尤為顯著,給出了生動詮釋:國家強調安全儲運技術攻關,旭陽同步布局輸氫管道與液氫制備項目;中央倡導可再生能源制氫,旭陽2024年啟動綠氫裝備研發;政府推行氫車運營補貼,旭陽構建運輸線路的氫能替代場景與加氫站;等等。正是這樣的戰略協同,使得旭陽快速布局氫能產業及創新技術的方向堅定、決心堅決、步履堅實,創造了政策導向下產業升級的標桿案例。未來,旭陽集團還將通過精準匹配國家氫能政策精神,在制氫、儲運、應用全鏈條,加速技術突破,加大產業協同,尤其在綠氫制備、液氫儲運、燃料電池電堆等領域持續創新、尋求突破。
此次旭陽集團收購億華通,傳統產業為新興產業提供基礎支撐和應用場景,新興產業為傳統產業注入創新活力和轉型動力,則拓展又一響應國家政策而為之的重要創新實踐。國家鼓勵氫能技術自主化,致力于突破“卡脖子”環節,如PEM電解槽、催化劑等。旭陽集團與億華通的整合,將有助于加速氫能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落地,推動中國氫能產業的自主可控發展。億華通在燃料電池系統方面的技術領先地位,將為旭陽集團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同時,旭陽集團在高純氫及液氫制備、電解槽等方面的研發成果,會給億華通提供堅實的基礎及補充。彼此好借力,將顯著聚增技術研發能力,有力推動中國氫能技術的自主化,全面提速國產替代進程。
當前,政策紅利的釋放正為中國氫能產業開辟萬億級藍海市場,而旭陽的戰略布局,恰是這一歷史進程的生動注腳。作為政策受益者與行業引領者,旭陽將繼續發揮技術創新與產業鏈協同的優勢,技術引領+政策驅動,著力在氫能儲運、綠氫制備等領域深耕細作,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氫能產業集群,打造全球氫能產業的一流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