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關部署,市市場監管局出臺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20條”措施,以“七個聚力”為牽引,系統集成質量標準、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等職能優勢,助力深化提升“465”現代產業集群和“3010”重點產業鏈。
一是聚力點上突破,助力打造特色園區“增長極”。明確支持食品產業園區建設和發展、加強省儀器儀表產業園培育和建設、推動國家級和省級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支持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發展等4項措施。通過在特殊食品產業領域構建“技術研發+概念驗證+中試平臺+投資基金+應用場景”創新生態,積極培育量子測量儀器儀表產業園,組織開展檢企對接、平臺推介和服務沙龍活動,“一園區一方案”支持指導特色產業園區發展等措施,助推“產業集群+特色園區”發展,服務建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沿陣地。
二是聚力強鏈穩鏈,協同打通創新驅動“關鍵環”。明確大力推進質量強鏈項目、深入實施標準穩鏈工程、推進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強鏈增效等3項措施。通過組建飛機配套、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醫療器械)質量創新聯合體,鼓勵支持鏈主企業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各級各類標準200項以上,在低空經濟等領域成立標準化技術聯盟,組建人形機器人等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發布人工智能等新賽道專利指引等措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服務打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路徑。
三是聚力梯次培育,不斷激活經營主體“源動力”。明確培育壯大質量領軍企業、培育壯大國家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等3項措施。通過服務20家以上企業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在航空航天、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選樹一批領軍企業,推進知識產權合規管理國家標準貫標工作,促進關鍵領域高質量知識產權供給,在高端紡織、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開展質量認證提升行動,為全市100家企業提供產品質量技術幫扶“點單”服務等措施,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服務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是聚力需求牽引,系統構筑質量基礎“硬支撐”。明確加強質檢中心平臺布局建設、健全產業計量測試體系、助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3項措施。通過聚焦航空裝備、先進材料、特殊食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強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布局建設,成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計量測試聯盟,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充電樁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深入實施全市市場監管系統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等措施,持續完善適配現代產業集群建設的質量基礎設施,服務鞏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保障。
五是聚力融合發展,服務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明確優化涉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服務供給、強化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與服務等2項措施。通過持續優化“錫企服務平臺”質量認證涉外服務、引導質量認證機構積極參與質量認證“小而美”國際互認合作、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一測多證”服務、加強企業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和援助、高標準完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籌建機構建設任務等措施,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
六是聚力綠色發展,加快厚植低碳轉型“新優勢”。明確大力推動碳足跡碳標識認證、推動特種設備綠色低碳轉型等2項措施。通過持續推動輸配電、電動兩輪車等省級碳標識認證試點項目提質擴面,拓展碳標識認證范圍,推動更多認證機構提升能力,助力企業有效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探索建立特種設備制造企業數據庫,推廣應用先進焊接和無損檢測技術,試點開展“沙盒監管”新模式等措施,積極助推美麗無錫建設,服務擦亮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鮮明底色。
七是聚力系統集成,持續優化創新發展“生態圈”。明確促進數實融合賦能發展、優化知識產權和質量金融服務供給、加強檢驗檢測機構服務創新場景應用等3項措施。通過探索數據知識產權制度在人工智能領域、數字化產業轉型的應用,借助DeepSeek等建立市場監管應用模型,推動設立知識產權科創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持續推動高端儲能、特殊食品、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檢驗檢測機構服務創新場景能力開放推廣等措施,整合助企資源、破解要素制約、助企化解難題,服務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