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球最大的氫儲能項目——豐鎮市風光制氫一體化氫儲能調峰電站項目中止的消息被各大媒體報道。公告表示:因產業政策調整,導致該項目無法按照原計劃進行開標工作,現將本項目招標中止。
同一天,中船通遼市50萬千瓦風電制氫制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制氫制甲醇項目獲批公告發布,項目建設內容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投資減少9億,還取消了制氫裝置的安裝,只留下了18萬噸的制甲醇裝置。
內蒙古是國內氫能產業發展的第一梯隊,以豐富的風光資源、明確的政策支持以及積極的應用拓展推動氫能產業的快速發展。
包括中石化烏蘭察布風光制氫一體化示范項目、中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50萬噸/年離網型風光制氫合成綠氨技術示范項目、中煤鄂爾多斯10萬噸/年液態陽光項目等多個項目在內蒙古落地投產,逐步打造中國“北方氫能高地”。
政策套利時代終結
但其實在去年,內蒙古就開始縮緊對綠氫項目的審批,以此強化項目落地效率。
去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印發《關于落實內政辦發〔2024〕24號文件有關事宜的通知》,通知表示: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批復后,應當在1年內達到實質性開工(完成計劃投資45%以上)。確實無法開工建設的,嚴格履行相關程序后,由盟市能源主管部門決定終止(撤銷)項目。自治區能源局收回相應的新能源規模。
這一調整旨在應對行業內“重申報輕建設”的行業亂象,避免政策套利。
一個月后,內蒙古發布第三批廢止新能源項目公告,其中6個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被公告廢止。截至當時,內蒙已廢止12個綠氫項目新能源指標。
另外,綠氫市場消納困局也是導致政策變革的又一要素。
可以發現,所廢止的12個綠氫項目均為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據統計,內蒙古2024年制氫量已達到107萬噸/年。在項目周邊消納場景飽和、有效運輸方式缺失的情況下,制氫項目企業根本無法看到“回頭錢”,最終導致制氫項目遲遲開不了工。
政策變革下的新生態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發文,內蒙已有11個氫能項目獲批。項目投資均在億元以上,涉及中能建、中電建、中廣核在內多個央國企。總投資162.99億,其中氫氨/醇一體項目投資超56億。
作為一個政策推動性產業,氫能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及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項目的建設也要依據政策導向去做調整。2025年部分綠氫項目從風光制氫一體化轉到風光制氫制氨一體化,將已經成熟的化工產品作為載體,是打破產業困局的一把利刃。
內蒙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表示:
推動煤化工與綠電、綠氫等耦合發展;
加快推進綠電變綠氫綠氨綠醇,打造氫能產業先行區,建設烏蘭察布至燕山石化輸氫管道、赤峰至錦州港至上海綠氫走廊,開展錫林郭勒至曹妃甸輸氫管道前期工作,支持盟市建設綠色氫氨醇、氫能應用基地;
持續開展“六個倍增計劃”和“四項行動”,在新型儲能、綠氫綠氨、綠色算力、防沙治沙、現代農牧業等方面形成一批新成果。
可以發現,2025年內蒙古氫能產業戰略中心逐步轉向了應用。從規模擴張到價值重塑,政策的變革正在催生更健康的行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