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段東平科研團隊主導的首個光解水制氫生產線“多面體鈦酸鍶聚光制氫氧技術”產業化項目正式簽約落地攀枝花。這項顛覆性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標志著我國在綠氫制備領域實現了一次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重要跨越,將為清潔能源發展開辟全新路徑。
項目選址的衛星圖
據介紹,該項目的三大創新點將產生重大影響。該項目成本優勢顯著,首期建成年產200噸氫氣的生產線,預計氫氣綜合成本將降至18元-20元/公斤,較傳統電解水制氫成本下降約40%;在能源利用創新方面,該項目首創“光-氫-熱”聯產模式,同步產出1600噸工業級氧氣及余熱能源,實現能源梯級利用;該項目可實現環境零負擔,全過程無碳排放,生產1公斤氫氣僅消耗9升去離子水,較傳統工藝節水65%。
據了解,首期項目預計6月底建成投產,屆時,將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商業化運營的光解水制氫生產線。更值得期待的是,項目方已啟動萬噸級制氫生產線的籌備工作,計劃在未來3年內分階段建設年產1.2萬噸綠氫的超大型生產基地。據測算,該規模完全達產后,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8萬噸,相當于新增3.5萬畝森林的碳匯能力。
該項目成功落地,創新性地打通了“基礎研究-中試放大-產業應用”的成果轉化通道,為綠氫經濟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國方案”。隨著該項技術的全國推廣,我國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最大的光解水制氫產業集群,加速推進能源結構綠色轉型。
該項目落地攀枝花,是因為攀枝花年均日照約2000-2700小時,為聚光制氫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依托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可形成“鈦礦-催化劑-制氫設備”的完整產業鏈,此外,攀枝花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項目建成后將輻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氫能應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