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關于印發廣州市面向2035年電力供應保障規劃的通知。
《通知》指出,在2024年系統供電能力2680萬千瓦、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10分鐘以內的基礎上,分三個階段推進電力供應保障工作:
穩步提升期(至2027年),穩步提升電網供電保障能力,持續優化網架結構。到2027年,系統供電能力達到3500萬千瓦(其中,500千伏主網下送供電能力2300萬千瓦;力爭本地電源裝機規模2000萬千瓦,支撐供電能力1200萬千瓦);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減少至8分鐘。
加速轉型期(2028至2030年),加快電網數字化轉型,基本建成廣州超大型城市新型電力系統。到2030年,系統供電能力達到4300萬千瓦(其中,500千伏主網下送供電能力2800萬千瓦;力爭本地電源裝機規模2400萬千瓦,支撐供電能力1500萬千瓦);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減少至7分鐘。
全面建成期(2031至2035年),全面建成與廣州現代化城市相匹配的供電保障體系。到2035年,系統電網供電能力達到5000萬千瓦(其中,500千伏主網下送供電能力3200萬千瓦;力爭本地電源裝機規模3000萬千瓦,支撐供電能力1800萬千瓦);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減少至5分鐘。
《通知》還指出,爭取區外穩定可靠電源。提前謀劃西電接續和新增省外清潔電力,結合送端電源基地建設進度,積極爭取青海、新疆等北方清潔能源基地、瀾滄江上游清潔能源基地送電廣州。加快推進省內國能清遠二期、臺山銅鼓電廠等煤電機組送電廣州,提高煤電送入通道中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量占比,為廣州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和系統支撐作用。結合省內海上風電、光伏、核電開發建設進度,爭取粵西海上風電、粵北清潔能源、臺山核電送電廣州。
全文如下:
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關于印發廣州市面向2035年電力供應保障規劃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廣州市面向2035年電力供應保障規劃》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執行中遇到問題,請向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反映。
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2025年2月25日
廣州市面向2035年電力供應保障規劃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落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等部署要求,按照“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廣州”要求,加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源電力供應保障,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1.電力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電網供電能力持續提升。廣州電網位于廣東500千伏主環網中心,是南方電網交直流混聯運行、西電東送受端負荷中心,已基本形成了以500千伏變電站為中心、地區骨干電源為支撐的分區分片供電模式。截至2024年底,廣州電網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429座,其中500千伏變電站10座(含超高壓輸電公司運維3座),220千伏變電站82座、110千伏變電站337座,系統供電能力提升至2680萬千瓦,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降至10分鐘以內;通過25回500千伏交流線路與廣東省主網直接相連;南方電網“十一直”西電東送大通道中4回直流落點廣州,廣州電網通過±500千伏天廣直流與廣西電網相連,最大可接受西電東送180萬千瓦電力,通過±800千伏楚穗直流和±500千伏牛從直流(雙回)與云南電網相連,最大可接受西電東送1140萬千瓦電力。
本地電源規模不斷擴大。本地電源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十四五”以來投產花都熱電、開發區東區“氣代煤”、珠江LNG二期、黃埔天然氣電廠4個燃氣發電項目,燃氣發電裝機較“十三五”末增加一倍;生物質裝機規模較“十三五”末增加1.4倍;光伏發電裝機快速增長,成為廣州電力裝機新增長極。截至2024年底,全市電源總裝機規模達到1533萬千瓦,其中氣電735萬千瓦、煤電401萬千瓦、水電2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93萬千瓦、光伏發電284萬千瓦。
電力供需互動逐步增強。電力需求持續增長,年供電量、售電量、全社會用電量均破千億千瓦時,電網負荷穩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2024年廣州市全社會用電量1280.7億千瓦時,最高瞬時用電負荷2455萬千瓦,負荷、電量均為南方電網轄區各城市最高。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持續增強,建成全市統一的虛擬電廠管理平臺、新型需求側管理平臺、智慧出行管理平臺“羊城充”。截至2024年底,廣州電網負荷控制能力達到502萬千瓦,超過最高瞬時用電負荷的20%;實現常態化需求響應能力176萬千瓦,占最高瞬時用電負荷的7.2%。
2.電力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成效顯著。
建成全國首個省會城市堅強局部電網。基本建成以500千伏站點為中心的7個堅強局部電網,重要用戶已全部納入堅強局部電網保障體系,實現重要用戶“生命線”通道全覆蓋。特級用戶具備至少三路獨立電源,并形成至少兩路“生命線”通道;一級和二級用戶至少具備兩路獨立電源,包含一路“生命線”通道,各級用戶的“生命線”通道合格率均達100%。
應急保障電源體系逐步健全。按照極端狀態下堅強局部電網具有孤島運行能力、區域應急保障電源總規模不低于核心負荷需求等要求,構建包含1座500千伏抽水蓄能電站、7座110千伏及以上天然氣電廠和1座110千伏水電站在內的“1+7+1”本地應急保障電源體系,電源總裝機與重要電力用戶全部負荷需求的比值達到271%。推動新增投產機組按需配備黑啟動或FCB功能,具備黑啟動或FCB功能的本地保障電源比例已達到47%。
電力極端情況應對能力顯著提升。穿越沿海強風區的堅強局部電網新建或改造220千伏、110千伏架空線路均按照至少50年一遇氣象重現期進行設計和建設,桿塔基本具備抵御15級上限強臺風災害能力。涉及堅強局部電網的電網項目均按差異化標準要求執行,重要輸電線路采用同塔雙回及多回架設方式時,優先考慮重要線路與一般線路搭配同塔架設,最大限度提升線路防災抗災能力。
3.發電燃料供應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煤炭供應保障基礎不斷夯實。組織燃煤電廠增加煤炭采購,簽訂發電用煤供應的中長期合同。強化煤炭采購運輸保障,發揮廣州港國家煤炭儲備基地作用,提升煤炭碼頭及電廠存煤功能,全市煤電廠存煤天數保持在國家、省規定的天數以上。
天然氣供應和儲備調節能力不斷增強。建成投產西氣東輸廣州分輸壓氣站、花都珊瑚城市燃氣門站等天然氣基礎設施,城市燃氣門站增至7座,全市已形成大鵬LNG管線、省管網鰲頭至增城干線、西氣東輸二線廣南支干線及廣州LNG應急調峰氣源站等多層級高壓天然氣氣源供應格局。高壓燃氣管網最高運營壓力由原3.8兆帕提高至4.5兆帕,輸配能力提高18%,為華電增城、粵電花都、恒運東區等電源項目供氣。天然氣應急儲備能力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投產廣州LNG應急調峰氣源站,新增本地液化天然氣儲備能力32萬立方米,為發展天然氣發電提供基礎。
(二)發展環境。
能源電力安全影響因素明顯增多,電力供應保障面臨新挑戰。在發電方面,受國際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近年來能源市場量價波動明顯,發電用煤、發電用氣等一次能源供應保障難度大,特別是天然氣價格階段性高企,對本地燃氣電廠頂峰發電作用影響較大。在跨區域電力調度方面,西電東送是廣東地區特別是廣州等珠三角城市電力供應的重要組成,隨著送端省份經濟持續發展、自身負荷需求不斷增長,送端省份在電力供需形勢整體偏緊、部分時段存在供應缺口時,向廣東地區的送電積極性下降;近年來西南省份主要流域來水持續大幅偏離規律,水電蓄能嚴重不足也造成西南水電出力大減,在西南省份供需形勢變化及來水偏枯等因素綜合影響下,西電減送將漸成常態。綜上,既要面對內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更大挑戰,也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碳達峰碳中和對高水平電力供應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
城市發展帶來土地空間等資源日益緊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難度不斷增大。廣州市消費的一次能源絕大部分需要從外部調入,是國家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北煤南運的受端和消費側,提升廣州地區電力供應保障能力離不開大量的電力基礎設施項目作為能力支撐。作為超大型城市,廣州城鎮化率水平較高,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市不斷充盈擴張,在推進重要跨區輸電通道、市內電源、電網、變電站、天然氣管網、天然氣儲備等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面臨土地、規劃等因素制約,建設難度增大的問題預計將持續存在。
能源領域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既為電力系統效率提升、配置優化帶來機遇,也為保障電力供應安全提出更高要求。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與能源系統深度融合,車網互動、虛擬電廠、需求側響應等一批能源領域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為電力系統實現源網荷儲互動、多能互補協調、用能需求智能調控提供了更多手段。電源與電網的互動方式,大電網與配電網、微網的互動模式都將逐步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等一批新興市場主體在優化電力資源配置上將發揮更大作用。在新模式、新業態的帶動下,電力系統將加速向多市場主體互動的模式轉變,既為電力系統進一步提高運行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帶來機遇,也要求電力系統提高安全韌性以適應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
(三)需求形勢預測。
按“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廣州”的經濟社會發展用電需求,并考慮通信基站、算力設施、電動汽車等用電需求增長新動能,同時橫向對比國內外典型城市用電水平,經多種方法分析綜合預測,到2027年,預計全社會用電量增長到1600億千瓦時,最高用電負荷增長到3000萬千瓦;到2030年,預計全社會用電量增長到1950億千瓦時,最高用電負荷增長到3600萬千瓦;到2035年,預計全社會用電量增長到2280億千瓦時,最高用電負荷增長到4300萬千瓦。
二、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能源電力供應保障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遵循“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立足廣州超大型城市能源、電力輸入型城市定位,強化頂層設計,統籌區內區外兩種資源,提前布局謀劃電力供應保障基礎設施和上游資源,以底線思維、極限思維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電力供應保障。
(一)基本原則。
堅持底線思維,增強保障能力。將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所需的電力需求作為首要任務,統籌用好區內區外的電力資源,構建靈活多元的電力供應體系,增強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加強電力供應風險安全防范,提升極端情況下應對電力供應風險的管控水平。
堅持綠色發展,助力低碳轉型。不斷優化電力供給結構,構建適應新能源占比不斷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切實滿足市內分布式新能源發展和市外清潔電力送入需要。全力支撐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電力與算力融合發展,積極推動新型儲能多元發展,全面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堅持統籌銜接,強化規劃引領。適度超前布局電力供應保障基礎設施,加強電力供應保障規劃與國家發展戰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及產業、能源、交通等專項規劃在編制、實施過程中的銜接互動。加強市區聯動、部門協同,加快推進重大項目、重點工程落地見效,形成工作合力。
堅持市場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分布式能源開發、新型儲能等電力項目建設,利用價格激勵等市場手段引導用戶參與需求側管理,促進源網荷儲資源科學高效配置。
(二)發展目標。
按照“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廣州”要求,以基礎設施適度超前原則進行規劃布局,以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為重點,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源電力供應保障為底線,在2024年系統供電能力2680萬千瓦、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10分鐘以內的基礎上,分三個階段推進電力供應保障工作:
穩步提升期(至2027年),穩步提升電網供電保障能力,持續優化網架結構。到2027年,系統供電能力達到3500萬千瓦(其中,500千伏主網下送供電能力2300萬千瓦;力爭本地電源裝機規模2000萬千瓦,支撐供電能力1200萬千瓦);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減少至8分鐘。
加速轉型期(2028至2030年),加快電網數字化轉型,基本建成廣州超大型城市新型電力系統。到2030年,系統供電能力達到4300萬千瓦(其中,500千伏主網下送供電能力2800萬千瓦;力爭本地電源裝機規模2400萬千瓦,支撐供電能力1500萬千瓦);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減少至7分鐘。
全面建成期(2031至2035年),全面建成與廣州現代化城市相匹配的供電保障體系。到2035年,系統電網供電能力達到5000萬千瓦(其中,500千伏主網下送供電能力3200萬千瓦;力爭本地電源裝機規模3000萬千瓦,支撐供電能力1800萬千瓦);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減少至5分鐘。
以上所述系統供電能力、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均為預期性指標。
三、重點任務
(一)謀劃新增區外清潔電力送入。
爭取區外穩定可靠電源。提前謀劃西電接續和新增省外清潔電力,結合送端電源基地建設進度,積極爭取青海、新疆等北方清潔能源基地、瀾滄江上游清潔能源基地送電廣州。加快推進省內國能清遠二期、臺山銅鼓電廠等煤電機組送電廣州,提高煤電送入通道中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量占比,為廣州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和系統支撐作用。結合省內海上風電、光伏、核電開發建設進度,爭取粵西海上風電、粵北清潔能源、臺山核電送電廣州。
加強對外聯絡通道建設。加快推進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直流(藏粵直流,落點花都區500千伏花西站)建設,謀劃布局藏東南瀾滄江上游清潔能源基地送電南方電網直流(藏瀾直流,藏桂粵/藏滇粵,擬落點南沙區500千伏萬龍站),到2035年,新增省外“點對網”通道2個,新增省外電力1000萬千瓦送電廣州。提前布局謀劃省內佛山、清遠等周邊城市至廣州方向的“網對網”通道,配合省內送端電源建設進度加快“點對網”送電通道建設。到2035年,規劃新增佛山市500千伏西江站至白云區500千伏北郊站、佛山市500千伏雄偉站至番禺區500千伏楚庭站(楚庭第二電源通道)省內“網對網”通道2個,新增外區電力550萬千瓦送電廣州;規劃新增國能清遠電廠二期至黃埔區500千伏科北站、臺山銅鼓電廠至番禺區500千伏傍海站省內“點對網”通道2個,新增外區電力400萬千瓦送電廣州。
(二)構建堅強柔性主網架。
優化500千伏骨干網。遵循廣東省目標網架建設總體部署,按照珠西北、珠西南分區建設原則,結合對外聯絡通道和500千伏變電站建設,形成相對清晰的分區運行結構。到2035年,基本建成“合理分區、柔性互聯、安全可控、開放互濟”的500千伏主網架,北部電網形成“三橫三縱+多電源分散深入”的結構形態,南部電網形成“縱向雙回鏈+多電源分散深入”的結構形態,電網供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短路電流得到有效控制。
完善220千伏主網架。加強立體式構網理念,提升區域間的電力互供及抵御風險能力,形成以500千伏變電站為中心的9大供電片區。相鄰供電區保持2回或以上220千伏線路聯絡,構建手拉手供電模式。到2035年前,形成定位明確、結構清晰、柔性互聯、安全可控、運行方式相對靈活的220千伏主網架。以提升供電能力和供電安全性為出發點,探索利用220千伏多端柔直互聯技術化解天河、黃埔等城市負荷中心供電難題,到2035年前,規劃新增天河棠下、荔灣花地2個220千伏多端柔直互聯工程,珠江南北供電片區通過多端柔直實現電力互濟,提前儲備500千伏林高、合慶等供電中心城區片網的柔直互聯工程項目站址。
超前謀劃變電站布點。以廣州負荷發展、電源建設、遠景目標網架為指導,以實現供電能力提升且預留合理裕度為目標,聚焦“三脈、三軸、三核”重點發展區域,統籌謀劃變電站總體布局,重點做好變電站布點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銜接。到2035年,全市累計建成500千伏變電站18座,容載比1.75,另儲備4座站址用地;220千伏變電站144座,容載比1.95;110千伏變電站618座,容載比2.24。
(三)打造靈活智能配電網。
協同構建中低壓配電網網架。加快解決配電網網架薄弱風險,加強供電質量問題源頭治理,進一步提升配電網對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承載力,打造本質安全中低壓配電網網架。實施鄉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推動鄉村電網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推進智能配電站、智能開關站、智能臺架變項目建設,提高鄉村電網配電自動化有效覆蓋水平。助力“百千萬工程”,保障現代化養殖等農業生產電氣化需求,不斷提高鄉村電氣化水平,到2027年,累計完成約100個新時代電氣化村建設;到2030年、2035年,新時代電氣化村建設進一步提高到150個、200個。
消除城中村配電網供電短板。加快城中村配電網改造升級,鞏固健全“地方政府有力主導、供電企業深度參與、社會各方有效協同”的城中村供用電改造共建共治模式,針對城中村拆除新建、拆整結合、整治提升等不同改造方式,制定差異化改造策略,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補足城中村供電設施短板。到2027年,全市城中村區域供用電質量顯著提升,完成全市100個城中村的整村供電改造;到2030年,基本消除城中村低壓配電網各類用電問題,完成全市200個城中村的整村供電改造;到2035年,全面消除城中村低壓配電網各類用電問題,完成全部城中村及城郊融合類村莊的供電改造。
(四)提高本地電源供電能力。
推進本地骨干電源建設。統籌各類電源規模和布局,在推進廣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所列廣州地區電源項目的基礎上,力爭在“十五五”“十六五”時期增補燃氣等骨干電源裝機不低于400萬千瓦,確保本地電源發電能力和省網下送電力能力滿足電力電量平衡需要并留有合理裕度,為系統提供足夠的調峰、調頻、調壓和阻尼支撐,提升全市新能源消納與電力供應的調節能力。
夯實煤電兜底保障作用。增強煤電電源調節支撐能力,在“十三五”時期廣州地區煤電機組均已完成“超潔凈排放”改造的基礎上,結合機組實際,推進存量煤電機組節能降耗、供熱、靈活性“三改聯動”改造升級工作。在確保電力供應安全前提下,2024年起安排增城中電荔新電廠2臺煤電機組開展改造升級,持續做好南沙華潤電廠“三改聯動”改造工作,到2027年煤電機組清潔低碳靈活發電水平顯著提升。優先保障現狀煤電裝機規模底線,按照廣東省關于重點推進珠三角地區老舊煤電機組等容量技改的部署安排,力爭2025年前開展位于南沙的珠江電廠2×600兆瓦級煤電環保替代項目,力爭2027年前開展位于黃埔的廣州恒運電廠升級改造項目。增強煤炭供應保障能力,推動珠電碼頭口岸正式開放,提升進口煤炭供應保障。
提升天然氣發供電能力。推進在建的增城旺隆氣電、恒運白云天然氣發電、知識城恒運天然氣發電等建設,新增燃氣發電裝機容量276萬千瓦。及時協調解決電網、天然氣管網工程建設中涉及的穿越保護區、征地、青賠等關鍵問題,確保電源項目配套送出工程、天然氣管網工程同步投產。積極推進廣東能源廣州氣電、從化氣電、增城石灘熱電、珠江LNG三期、廣東粵華天然氣發電擴建項目、粵電花都二期、白云東部天然氣發電等一批燃氣發電項目前期工作,做好新項目的儲備。結合天然氣擴大利用需求,強化氣源供應保障、氣源調入路徑等方面研究、布局,擴大市域高壓燃氣主干管網覆蓋面積,進一步提高上游長輸管道向廣州城市燃氣交氣壓力,支撐天然氣供應及應急儲備需求。
(五)推動分布式光伏開發消納。
推進分布式光伏建設。根據“宜建盡建”的原則,實施公共機構、公共設施、國有企業、園區、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建筑、鄉村綠能工程,積極推動多場景分布式光伏開發與建設。在新建公共機構建筑及電力、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立項申請時明確分布式光伏建設要求,具備分布式光伏建設條件的新建公共機構和公共設施屋頂光伏項目覆蓋率到2025年底達到100%,安裝面積不小于屋頂可安裝面積的40%;開展既有公共機構建筑和公共設施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條件分析,具備建設條件的光伏項目覆蓋率到2025年底達到100%,安裝面積不小于屋頂可安裝光伏面積的20%。積極發動園區既有物業業主開展分布式光伏建設,到2030年底既有物業光伏項目覆蓋率不低于50%,新規劃建設的各類園區要同步規劃設計、配套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到2030年實現全覆蓋。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高鐵站、城市軌道交通站場和車輛段、公交站場、港口碼頭、機場等交通運輸場站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因地制宜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分布式光伏+儲能+微電網”系統,新建港口碼頭、物流樞紐實現光伏“能裝盡裝”。探索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及運營模式,開展建筑光伏一體化試點示范。到2027年,全市力爭建成分布式光伏裝機規模超過500萬千瓦;到2030年,力爭超過800萬千瓦。
積極購買區外綠電綠證。加強對高耗能企業使用綠色電力的剛性約束,研究制定高耗能企業電力消費中綠色電力的最低占比要求。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和國有平臺企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逐步提升綠證交易比例。
(六)協同發展多元儲能。
推動電源側儲能配置。推動火電合理配置新型儲能,推進在建的開發區東區“氣代煤”儲能調頻項目、展能電廠儲能調頻項目等建設,開展燃煤電廠抽汽儲能示范,提升運行特性和整體效益。發揮儲能平滑可再生能源出力、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作用,結合廣東省的部署安排,2025年后裝機容量大于3萬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鼓勵按照不低于發電裝機容量的10%、時長2小時配置新型儲能,鼓勵利用自然人及村集體權屬等物業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按需配置新型儲能。
加快電網側儲能發展。在負荷密集接入、大規模新能源匯集、調峰調頻困難和電壓支撐能力不足的關鍵電網節點合理布局新型儲能,充分發揮其調峰、調頻、調壓、事故備用、爬坡、黑啟動等多種功能。在供電能力不足的電網末端合理布局電網側新型儲能,提供供電保障能力。在輸電走廊資源和變電站站址資源緊張區域,如負荷中心地區、臨時性負荷增加地區、階段性供電可靠性需求提高地區等,支持電網側新型儲能建設,延緩或替代輸變電設施升級改造,降低電網基礎設施綜合建設成本。發揮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用,探索應用壓縮空氣、重力儲能等多種儲能技術示范。
支持用戶側儲能發展。鼓勵工商業用戶運用電化學儲能、冰蓄冷儲能等多種新型儲能技術減少高峰時段用電需求,結合廣州用冷需求量大的特點發展區域綜合智慧能源。依托分布式新能源、微電網等配置新型儲能,提高用能質量,降低用能成本。針對工業園區、重點用能企業、數據中心、大型商業綜合體等用電量大且供電可靠性高、電能質量要求高的電力用戶,結合企業生產特點和負荷特性按需配置新型儲能,支撐高品質用電,提高綜合用能效率效益。
(七)增強需求側響應能力。
推進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建設。摸排全市變壓器裝機容量在500千伏安以上非居民樓宇建筑中央空調負荷資源,全面掌握大型寫字樓、黨政機關、商場超市、酒店等場所空調負荷資源情況,提高空調柔性負荷調控能力。推進電化學儲能、充電樁、通信基站等有備用電源用電設備的負荷柔性控制。推動全市公共機構、國有企業、納入節能監察用電企業優先完成柔性負荷改造并接入全市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結合全市主要產業鏈企業生產特點、用能特性,考慮重點保障單位用能需求,將10千伏及以上高壓電力用戶全部納入負荷管理范圍,形成需求響應、有序用電和負荷控制的統一資源池。到2035年,接入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的負荷控制能力達860萬千瓦,建立規模化車網互動和秒級可中斷負荷資源池,建成國際領先的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示范體系。
開展車網互動示范。結合廣州電力供需緊張區域和充電設施分布熱點區域,合理規劃布局充換電站。支持充電負荷規模化、常態化參與電力市場交易,鼓勵V2G項目聚合參與電力現貨、綠電交易以及儲能容量租賃等市場。制定完善充換電設施智能化相關技術要求,推動V2G場景下的并網運行、雙向計量、充放電安全防護等關鍵技術標準的制修訂。探索與園區、樓宇、住宅等場景高效融合的V2G技術和模式,滿足公共領域和私人車輛的V2G應用需求。鼓勵引導充換電設施企業投建充換電旗艦站,升級海珠區琶洲海保超充站等行業內標桿示范站點。積極開展商業合作和服務模式創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經驗,積極爭取國家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
推廣虛擬電廠模式。支持各類電力需求側管理服務機構整合優化可調節負荷、分布式電源、新型儲能等需求側資源,以負荷聚合商或虛擬電廠等形式參與電力現貨市場和電力輔助市場交易,創新用電服務模式,培育用電服務新業態。建立和完善需求側資源與電力運行調節的銜接機制,逐步將需求側資源以虛擬電廠等方式納入電力平衡。依托全市統一的虛擬電廠管理平臺,加快推動分布式光伏、用戶側儲能、V2G等接入虛擬電廠管理平臺集中管理。參考深圳、重慶等地經驗做法,由廣州市電力管理部門組織電網企業2025年內掛牌上線“廣州市虛擬電廠”,形成意向可調節能力50萬千瓦,其中通過能力校核并確定可調節能力20萬千瓦。到2035年,建成超大規模城市電網虛擬電廠應用樣板,培育一批虛擬電廠新型產業。
(八)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持續優化堅強局部電網。按照“堅強統一電網聯絡支撐、本地保障電源分區平衡、應急自備電源承擔兜底、應急移動電源作為補充”的四級保障體系要求,梳理編制新增納入堅強局部電網保障的重要用戶“生命線”通道,明確堅強局部電網新增部分規模,實施交叉跨越點、密集通道風險評估,修編密集通道“一道一策”。
提升電源應急保障能力。優化本地保障電源布局,全市7大堅強局部電網每個至少接入1座本地保障電源,同時合理配置1-2臺具備黑啟動能力且容量足夠的機組。推動展能電廠、白云氣電、旺隆氣電等落實黑啟動或FCB功能配置要求,實施黑啟動電源帶負荷全路徑的黑啟動試驗。結合珠江電廠、恒運電廠等升級改造,鼓勵本地煤電機組具備孤島運行能力和FCB功能。完善用戶應急自備電源配置,加快推進重要用戶配置不間斷應急電源(UPS),協調推動一級及以上重要用戶配置應急發電車快速接入裝置。
差異設計建設電力設施。結合城市發展、綜合管廊建設等要求,因地制宜提升堅強局部電網相關線路、變電站建設標準。納入堅強局部電網范圍的新增變電站采用戶內變電站標準建設,新增線路按照差異化標準建設;對于重要輸電線路采用同塔多回架設時,優先采用重要線路和一般線路搭配同塔建設;堅強局部電網范圍內變電站采用高可靠性電氣設備,重要區段桿塔、重要交叉跨越適當提高設計標準,提升結構安全性和防外力破壞能力。
四、環境影響評價
(一)規劃方案合理性及協調性評價。
本規劃將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等進行銜接,變電站用地屬性基本為電力設施用地,輸電線路盡量沿綠化、道路走線,電力設施及走廊布局規劃合理。
(二)電磁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
本規劃建設的變電站將采取合理的電磁環境減緩措施,保證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和無線電干擾達標,不會對變電站周圍電磁環境產生明顯影響。本規劃包含的架空輸電線路工程已通過多回路并塔、優化線路路徑等方式盡可能減少占地,最大程度降低線路走廊內電磁環境影響;電纜線路經過多重屏蔽以及大地的阻隔作用,地下電纜傳播到地面的工頻電場、工頻磁場非常微弱,遠低于相應的標準限值。
(三)聲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
本規劃建設的變電站將主要采用戶內站型式建設,并采取合理的聲環境減緩措施,保證變電站不會對站外聲環境產生明顯影響。本規劃建設的架空輸電線路將采取合理優化線路高度等措施降低架空線路對走廊外聲環境的影響;地下電纜敷設埋深一般在1米以下,不會對聲環境產生明顯影響。
(四)生態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
本規劃實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不會對區域生態系統結構、資源環境承載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產生顯著負面影響。同時,本規劃將采取“多站合一”的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減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五)水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
本規劃對變電站、線路走廊進行布局時,將本著盡量避讓的原則降低對水源保護區的影響。施工過程中將采取先行修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等防治措施,減小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污水對水環境的影響。規劃實施后,輸電線路運行期間無廢水產生,變電站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不會對附近水環境造成影響。
(六)大氣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
本規劃電力建設施工時會產生揚塵,施工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機械設備會排放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施工時做好施工區與居民區圍擋隔離,并采取措施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七)鄰避效應及社會環境敏感性評價。
本規劃應考慮規劃項目對周圍社會環境的影響。對于社會環境敏感性高的建設項目,要確保項目建設合法合規,嚴格按照項目前期管理工作的要求,在項目開工前取得各項審批文件;采取合理可行的化解措施降低影響,如嚴格控制施工時間,盡量減少噪音、施工車輛出入等施工因素對居民生活的干擾,及時向居民公示文明施工措施、施工方案及項目進度等;同時,加強社會宣傳力度,廣泛開展有關輸變電電磁環保知識的科普宣傳,消除公眾誤解。
(八)環境風險評價。
本規劃實施后,可能發生的環境風險主要是變電站主變壓器爆炸、燃燒和變壓器事故時油泄漏的風險。本規劃各電壓等級變電站設計時將嚴格按照變電站設計規范和技術規程的規定,合理確定主變壓器容量和負載率,配置必要的過電壓保護、短路保護、過載保護、接地設施以及在線溫升監測裝置、消防設施,變電站建成投運后變壓器事故油泄漏造成的環境風險極低。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對能源電力供應保障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細化工作責任,強化督促落實,加強工作統籌,強化協同聯動。發揮廣州市保障能源供應協調領導小組、廣州市能源電力保供工作專班、市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力設施遷改指揮部辦公室等統籌協調作用,統籌研究重要事項,及時協調解決,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實落細。
(二)加強要素保障。
落實關于價格、財政、投資、金融等政策。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利用、電力結構優化升級等。對電網、電源等重大建設項目,在用地、用林等要素方面依法依規給予支持。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光伏、儲能等項目建設。
(三)加強監測預警。
建立完善電力安全監測預警工作機制,動態監測電力安全風險,按照局部突發性風險、區域性風險、系統性風險等界定預警級別,適時啟動分級動用和應急響應機制。市、區電力管理部門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落實《電能質量管理辦法(暫行)》等規定。各區要切實履行電力供應保障的主體責任,加快建立本區監測預警機制,保障電力安全。
(四)加強實施跟蹤。
各區、各單位要按照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職責分工,加強工作統籌和日常調度,協調推進工作,確保規劃成果有序落地,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根據國家政策要求、供需形勢和項目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工作部署,加強實施情況監測與評估,對各項目建設進度開展督查及通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