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屋頂的光伏瓦與陽臺的儲能設備成為家庭“新基建”,當一度電的生產與消費從工業流水線回歸生活場景,家庭綠電正在重塑人與能源的關系。在華寶新能主辦的“向光而行,共創零碳生活”全場景家庭綠電創新峰會上,一場匯聚國內能源領域頂尖力量的圓桌論壇,為這場變革勾勒出清晰的路線圖——如何讓零碳生活從愿景落地為日常?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 董事、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呂建中博士擔任此次論壇主持人,論壇特邀重量級嘉賓。陣容包括:華寶新能董事長兼總經理孫中偉、深圳市綠色建筑協會及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建筑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向昱、商道咨詢管理合伙人劉濤、中國能源網總編輯李孟鵬及潮電智庫總編魯修穩等業界領袖齊聚,以多元視角共探家庭綠電的未來圖景。
一、定義升維:從能源迭代到生態重構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與消費的一體化”“低碳可持續”……圓桌開場,嘉賓們對“家庭綠電”的多元注解,指向同一個內核——它不僅是能源形式的迭代,更是一場從生產邏輯到生活方式的系統性變革。潮電智庫總編魯修穩用一句話定調:“重構發電、儲能、用電邏輯,本質是重塑人與能源的關系。”
華寶新能董事長孫中偉從產業實踐角度指出,家庭綠電正從單一設備向"可負擔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進化。其"全場景"方案覆蓋屋頂、陽臺、庭院及戶外場景,通過發電、儲能與智能管理模塊的系統集成,構建起四維一體的解決方案。這種體系化思路與魯修穩提出的"框架式變革"形成深度呼應,標志著行業從產品競爭向生態構建的戰略轉型。
二、挑戰與突破:技術、成本與市場的博弈
“當前華寶新能最前沿最高端的家庭綠電系統售價約30萬美金,但用戶需要的是一輛‘Model T’而非‘手工超跑’。”孫中偉拋出的數據,揭示了行業規模化普及的關鍵瓶頸——技術突破與成本控制的博弈。華寶新能的解法是回歸“第一性原理”,一方面通過材料科學突破與制造工藝革新,持續壓縮光伏組件成本;另一方面依托中國鋰電池產業鏈的集群優勢,將儲能系統成本降至海外市場的三分之一。
這一路徑與深圳市綠色建筑協會秘書長王向昱的觀察形成呼應:“綠色建筑4.0標準要求全生命周期減碳,但若產業鏈上游無法提供平價解決方案,政策只能懸在空中。”她透露,深圳已有開發商在新建住宅預裝光伏接口,這或許意味著家庭綠電正從“后裝市場”走向“建筑標配”。
三、市場分野:政策“松綁”與用戶“自驅”的全球實驗
當國內討論仍聚焦補貼政策時,孫中偉揭示了另一條路徑:用戶自驅的能源民主化。“在德國,一個家庭主婦可以自行安裝陽臺光伏系統,余電賣給電網賺取收益——這種‘用電自由’正在激發市場爆發。”相比之下,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在于居住密度高、產權復雜,但戶外露營、庭院經濟等新場景正在創造增量空間。
潮電智庫魯修穩用一組數據佐證了這一趨勢:2024年歐盟太陽能發電量首超煤炭,其中戶用光伏占比達37%。“當綠電成本低于市電,當屋頂電站的投資回報期縮短至5年,市場就會自我造血。”這也解釋了為何華寶新能將2030年定為“平價臨界點”——把系統價格拉至4.5萬美元,讓家庭綠電從“環保主義者的選擇”變為“精打細算者的剛需”。
四、誰在定義零碳生活的“語法”?
“技術解決的是發電效率,但零碳生活的‘語法’需要用戶共創。”中國能源網總編李孟鵬的發言,將討論推向更深層。他舉了一個典型案例:某品牌將儲能柜設計成智能家居控制中樞,用戶為體驗智能聯動功能而購買綠電系統——當減碳成為美好生活的“副產品”,市場教育便自然發生。
這恰與孫中偉的實踐形成閉環。在華寶新能的‘實驗室’里,曲面光伏瓦不僅是發電裝置,曲面光伏瓦不僅是發電裝置,更被賦予建筑美學的基因——讓科技設備隱于東方人居的美學語境中。儲能設備則可以隨時化身“智慧能源管家”,通過AI預測用電習慣自動調度能源,在無聲調度中重塑人與能源的共生關系。“我們不是在賣產品,而是在設計一種‘用電哲學’——讓能源從消耗品變為生活伙伴。”
尾聲:50年與一個“純粹”的賭注
“用50年去做一件極具挑戰但意義非凡的事,這是華寶新能的答案。”孫中偉的結語沒有華麗辭藻,卻道出了能源革命的本質:它需要的不是顛覆性口號,而是穿越周期的初心與定力。或許正如論壇主持人呂建中所言:“當一家企業甘愿用半世紀打磨一個愿景時,它書寫的早已不是商業故事,而是文明史的一頁。”
此刻回望峰會主題“向光而行”,那束光不僅是太陽的能量,更是一個行業對初心的堅守——在技術、成本與人性的交織中,尋找零碳生活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