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國電投、國網電力、中廣核等一眾大型央國企相繼開啟光伏資產“割肉”計劃,或通過掛牌轉讓、項目注銷等方式剝離光伏業務。然而,這股風又吹到了2025年……
2月11日,國家電投集團遠達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于公司控股新能源資產剝離暨關聯交易》的公告:為打造國家電投集團水電資產整合平臺,聚焦核心業務,公司擬通過公開掛牌、項目注銷、向承接方協議轉讓或承接方預收購等多種方式,剝離13個控股的新能源資產項目,交易金額不超過15,268.45 萬元。
近年來,受光伏行業階段性供需失衡、新技術迭代、產業鏈價格持續下行和海外貿易壁壘等因素影響,讓光伏產業充滿不確定性。新能源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除了央企外,還有大量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參與新能源項目的投資和建設。這些企業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對央企構成了一定的挑戰。
隨著新能源市場的全面入市,電價逐步告別固定電價,成為未來新能源投資的最大不確定因素。面對市場的種種變化,央國企拋售光伏電站資產的行為被市場解讀為戰略調整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央國企剝離光伏業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經濟效益的考量,也包括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戰略調整的需要。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央國企在新能源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調整。
就在前不久,中國鐵建董事長戴和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類似集中式光伏、風力發電這些已經開始過剩的項目,中國鐵建絕不能再投,否則就是“轉型”不“升級”。作為年營收超萬億元的基建巨頭,中國鐵建此前在西北大型風光基地建設中承擔了多個EPC總承包項目,其態度的轉變標志著央國企在新能源領域投資邏輯正發生改變。
而之前就有媒體分析認為,隨著新能源投資領域逐步進入中后期階段,原本被視為珍貴資產的新能源電站將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固定資產,而是會根據市場情況進行靈活的優化和調整。
在權衡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下,央國企的“集體退潮”也變得有跡可循,回看2024年,據不完全統計,包括中廣核、國家電網、國電投、東方電氣等30多家央國企接連掛牌轉讓旗下新能源公司股權及光伏項目等。
部分央國企轉讓信息如下:
總體來看,央國企的剝離光伏業務雖然在短期內帶來了一些挑戰,但也為光伏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促進了市場的多元化和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