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風電和光伏發電逐漸成為我國新能源產業領域的兩大主力軍,裝機規模持續擴大,發電量穩步提升。隨著產業加快升級和設備更新換代,風電、光伏設備批量退役難題擺在眼前。然而,當前我國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尚處于起步階段,正面臨著技術、標準、環保、經濟性等諸多瓶頸,成為待解的重要課題。
10月16-18日,2024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2024)在京召開。期間,“循環經濟助力風電行業邁向零廢未來”論壇順利舉行。論壇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英國)北京代表處聯合主辦。與會者圍繞行業現狀、解決方案和未來展望深入探討,進一步凝聚可再生能源零廢轉型共識。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副秘書長王衛權主持會議
“變廢為寶”成新課題“當我們還是一個小產業、一個新生力量的時候,沒必要迫切關注后續如何有序退出,但近幾年這一問題日漸突出,如何讓風電產業實現循環有序利用,成為一個大課題。”在此次研討會上,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執行秘書長李丹在致辭環節率先拋出這一話題。李丹強調,可再生能源與循環經濟相輔相成,是國家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措施。風電、光伏退役設備回收利用的問題,需要以可再生能源企業為主力軍,相關方密切參與,共同解決。她還指出,風電機組和光伏產品在設計制造階段就應當融入循環經濟的理念,并根據退役設備回收利用情況,不斷更新修正設計理念,從而實現產業的螺旋式上升。
毋庸置疑,風電場改造升級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務。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高級工程師黃潔亭指出,早期風電場存在四大問題:風能、土地等資源利用效率低,運行效率較差;設備故障增多、安全隱憂大;運維成本高、經濟效益差;技術裝備和涉網性能相對不足。
黃潔亭分析,從國外發展情況看,歐洲有34000臺風電機組已經運行達到或超過15年,對應總裝機容量已達到3600萬千瓦。其中,約有900萬千瓦的風電場運行時間在20~24年之間,約100萬千瓦達到25年及以上。結合全球各國風電發展歷程、發展時序和裝機分布來看,風電場改造升級整體還處于探索階段。
近年來,我國政府也高度關注風電場改造的問題,連續發布了多個相關政策。2023年6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風電場改造升級和退役管理辦法》;2024年3月,國務院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探索在風電光伏、航空等新興領域開展高端裝備再制造業務;2024年8月發布的《能源重點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實施風電光伏設備更新和高效回收利用行動,“事實上,在上述政策出臺前,寧夏、新疆、遼寧、重慶、廣東、江蘇等省份已開展風電場改造升級工作,其中部分項目風電機組已完成機組批量技改,項目發電量和效率顯著提高。”黃潔亭說,政策出臺后,各省份積極上報年度實施方案,已約有200個項上報,經評估復核后下發實施。
展望未來,黃潔亭分析道,隨著風電相關產業國產化率的飛速提高,風電機組服役期滿的主要制造商已由外企逐漸過渡到國內廠家。到2025年,服役期滿風電機組的整機廠家多為外企;到2030年,服役期滿風電機組的主機廠家將多為國內廠家,且服役期滿風電機組的整機廠家集中度將較“十四五”有所提高。
多方支招迎挑戰“可再生能源零廢發展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機遇。”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政策研究部主管馬麗芳從五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是風電、光伏機組將陸續迎來大規模退役和改造潮;二是政策引導和環保監管將加快退役風電回收;三是國內外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鏈減碳;四是產學研深化合作加快,為規模化回收和利用提供技術方案;五是數字化技術促進回收產業集中和規模化發展。
基于上述挑戰和機遇,馬麗芳建議:落實責任者延伸制度,完善支持政策體系;建設可再生能源產業再生資源收集貯存運輸體系;建設可再生能源產業再生資源技術研發體系和標準體系;發揮市場機制提升可再生能源產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可行性。
談到風電退役過程中的難點,北京計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朱燕嵩分享了其對一站式系統解決方案的探索。他指出,從循環回收利用體系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發電企業如何避免風險,央企、國企等大企業如何承擔企業角色,確保全程各環節可追溯、可查詢。他強調,要重視源頭綠色設計,做好廢舊分類、妥善處置,加強對關鍵難點技術的扶持,精準施策、一地一策,積極推示范項目落地。
作為全球循環經濟的思想領袖,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致力于將循環經濟推上商界、政界和學術界的重要議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英國)北京代表處研究員陳磊介紹,該基金會提出了循環經濟助力中國可再生能源零廢轉型倡議,以強化循環設計、延長產品使用壽命、打通回收再生鏈路為目標。他表示,循環經濟的核心是材料的高效循環利用,即更少的資源和材料投入獲得更大的產出,應從優化設計理念、延長使用壽命、建立回收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入手,打造可再生能源零廢未來。
新技術先行先試受到風光資源條件的影響,我國的裝機地區及資產所有者分布較為分散,風光固廢回收系統尚不成熟,回收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對此,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提到三大挑戰:首先,產廢地區與固廢處置產業鏈存在空間錯位;其次,專業化回收利用企業較少,商業模式不成熟;再者,從技術角度看,例如葉片、機艙罩由玻璃纖維、環氧樹脂等組成,分離和回收利用較難,標準規范不完善,這些都是未來要解決的問題。
簡單的堆放、填埋和焚燒的處理方式,顯然不符合環保和資源化利用的要求,是不可持續的。而包括綜合利用、熱解法、化學降解法等在內的多條技術路線,由于市場規模小,眼下尚未實現產業化。“因此,我們要考慮綜合回收路徑和經濟性,”溫宗國認為,風機葉片高值化發展不容忽視,他從技術角度分享了最新進展,重點介紹了廢風電葉片復合材料熱解氣化制氫技術和廢風電葉片復合材料增值轉化制備高價值碳化硅材料兩種新技術。
“退役風電光伏設備的高效無污染拆解是一個較大的挑戰,”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吳奔騰指出,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圍繞智能拆解和分選技術開展了大量工作,并正在開展新能源器件提升重大項目,葉片回收利用已處于中試線階段。他重點介紹了采用濕法和火法結合的手段,把相應的高價值的元素提高到較高水平,促進回收利用。
除了科研院所,企業也在積極探索退役葉片等復合材料的資源化利用路徑。龍津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國鵬介紹,該公司采用純物理方法,葉片破碎篩分出PVC和巴沙木,得到純凈的玻璃鋼,再進行破碎,篩分出長纖,做成顆粒。樹脂和短纖篩進行研磨,做成填充補料,將這兩種中間建材從熱固型材料轉化成熱塑型材料,還可做成模板、托盤等產品,從而實現葉片的循環利用。
此外,國能龍源環保有限公司新能源固廢技術中心副主任、首席專家何發泉分享了《退役風電機組循環利用路徑探索與技術開發》。他介紹了山東曲阜中試基地百噸級中試放大產線、遼寧法庫新能源固廢產業基地,以及2025年在張家口建立新能源處置基地的情況。該公司在物理法和化學法回收利用風機葉片都開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希望到2050年裝機容量30億千瓦的目標達成時,產業發展已經進入順滑的狀態,不再有后續可能會被詬病的問題。”李丹在致辭中寄語未來。這也將是所有可再生能源從業者的共同心愿——構建覆蓋綠色設計、規范回收、高值利用、無害處置等環節的風電和光伏設備循環利用體系,為加快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更多“風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