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組件終于迎來了一次重要的大型招標,但開標結果卻給BC組件的未來蒙上了紗。從目前的結果來看,未來BC組件在項目落地執行時可能會犯難。分配到BC組件的項目,從招標中體現的BC組件價格來看,項目收益率將遠遠低于應用TOPCon組件的項目。
招采報價情況:BC貴了1毛/W
本次華能15GW招采中,BC占比不到7%,充分體現了對差異化技術方案的支持。但招采中單獨設立標段后,BC企業給的報價遠遠高于產品實際可帶來的價值。從市場上公開的數據來看,主推BC的企業報價在0.8元/W以上,和TOPCON價差在0.1元/W左右。個別企業報價超0.9元/W,和TOPCON價差0.2元/W左右。二三線企業BC組件報價略低,在0.75元/W以上,與TOPCon的價差預估在0.06-0.08元/W。目前BC產品以這樣的價格,是否能支撐其技術差異帶來的價值呢?
組件價值剖析:BC虧在背面發電和低雙面率,綜合價值遜一籌
組件的價值來源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直接的EPC造價節省和發電量等效的價值。
①從EPC價值來看:
BC自稱功率提升25-30W,同裝機量下組件數量減少了4-4.8%,節省了造價中的可變成本。根據EPC造價的高低,BC組件在地面電站的價值在1.5-3分/W。
②從發電量收益來看:
今年3月,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大慶基地)公布了2023年度實證實驗數據。結果顯示,N型高效組件發電量較優,158.75mm的TOPCon相對156mm的IBC組件發電增益約2.72%。
從原理分析不難看出,BC組件的發電量小于TOPCon。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BC組件犧牲了背面發電,雙面率低。第二、BC產品目前的漏電通道較多,低輻照發電量小于TOPCon。第三、地面電站場景通常比分布式運維的更好,設計上也更加合理,BC的抗陰影價值降低。晶科、天合則通過地面實證發現,BC的發電量分別低于TOPCon組件1.71%和3.2%。所以實證數據也可以看出,BC組件的發電量小于TOPCon技術的組件(詳見下圖)。
晶科能源實證:同功率下,TOPCon組件比BC組件發電量增益高1.71%
一般情況下,1%的發電量的價值大概在2.5-3分/W,而BC組件在這方面的價值明顯縮減。因此綜合來看,BC產品雖然EPC造價上有一定的微弱優勢,但因發電量劣勢而總體不及TOPCon組件價值。
為何價格會與價值背離?
新技術要實現對主流技術的替代,不僅要從產品性能上有利益空間,更要在成本控制上實現追趕甚至超越。現階段BC的成本依然過高,才反映在了組件價格上。因此BC技術在現階段暫時沒有辦法按照度電成本最低的原則進行比選和使用。短期內在一些分布式場景上小批量示范性項目使用是最優選擇,未來需等待BC進一步優化成本后,才能打開一定的市場份額。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