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太陽能電池熱潮的出現,臺灣太陽能電池產業也從幾年前開始迅速崛起,目前的產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中國大陸。2011年由于太陽能市場人氣低迷,臺灣太陽能電池產業也受到不小的沖擊,他們能否頂住壓力迎來又一個產業高峰是我國內地太陽能電池業內人士值得關注的問題,那么我們就先來大致梳理一下臺灣太陽能電池產業的發展歷程。
2009年6月臺灣"立法院"通過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要鼓勵民間以太陽能、風力等方式發電,逐步拓展傳統火力或核能發電以外之替代能源。至此臺灣太陽能企業開始了太陽能產業崛起之路。
2010年,全球太陽能光電市場呈現了全面上揚趨勢,臺灣太陽光電廠商在年初大規模的進行擴產,除了首度有硅材廠商開始試產外,硅片、電池片、模塊均展現產能大幅擴充的局面。其中,第一、二季的硅晶電池片出貨量,分別較去年同期成長307%、160%,在多數產能布局臺灣的情況下,以既有石化、半導體產業技術能力為基礎,就近供應價格、數量穩定的上游材料,為硅材、硅片廠商創造了基本的生存條件,隨著電池片廠商的大幅擴廠,上游產業的成長可謂毋庸置疑。
據臺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TPVIA)的資料顯示,2010年臺灣太陽能電池產業的產量達到3400MWp。僅單元廠商就有54家,除了硅結晶類以外,硅薄膜太陽能電池企業有7家,CIGS太陽能電池企業有8家。2010年十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中臺灣太陽能電池企業就占據3席,包括位列第5位的茂迪,第6位的昱晶以及第11位的新日光。
2010年臺灣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產量占全球總體的14%,已經超過日本和德國,僅次于大陸、位居全球第二。2010年,臺灣太陽能電池年產能增長118%,達到27.2GW。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太陽能電池出貨量占據了全球太陽能電池總出口的62.2%,使得亞洲成為太陽能電池出口量最大的地區。
2011年年初,面對中國大陸太陽能電池廠商市場占有率后來居上,以及韓國后起之秀急起直追,臺灣太陽能電池供應商腹背受敵,再加上2011年太陽能電池將供過于求,且單價直落的態勢,臺灣中小企業規模的太陽能電池企業經營挑戰加劇,往往專注于供應鏈某一環節的臺灣制造商,尤其受到行業低迷的打擊。與今年早些時候的最高點相比,茂迪(Motech)、華美電子(Sino-American)和昱晶(Gintech)的股價都下跌了20%。
由于太陽光電產業受到歐洲市場需求漸凍影響,產能擴充較大的電池企業在2011年4月明顯反應在營收跌幅較大,5月受到市場未反轉、庫存水位過高及價格下殺影響,產能利用率普遍下滑。據臺灣媒體報道,大部分太陽能企業為了清空電池庫存,不得不采取減產停工措施,鼓勵并希望員工開始休一些應休未休假、補休假與年假。以求借此幫助企業緩解運營成本壓力。太陽能光電行業5月份營收跌幅幾近4成,真是一片慘綠~~
到了2011年7月,受到意大利、德國確定的刺激計劃的影響,部分臺灣太陽能電池企業的銷售業績有所回升,臺灣太陽能晶片公司的訂單量也在增長。預計,市場在7月底會有提升;但是,由于多晶硅穩定的交易價格,太陽能晶片公司的增長量會小于太陽能電池公司。
緊接著,2011年8月電池價格由于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上漲了3-5%。隨著第三季度太陽能訂單趨穩,生產商們再次投入全力生產。一線太陽能電池生產商計劃在8月提高報價3-5%,超過每瓦0.8美元。太陽能行業對第四季的銷售同樣持有樂觀態度。與此同時,許多臺灣制造商通過全球存托憑證上市,成功地籌集到了資金。例如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茂迪本月籌資1.32億美元,使得生產企業的資金壓力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業內消息表示,許多太陽能電池生產商已經告知客戶晶片生產公司不再虧本運營,因此太陽能晶片的價格也有可能隨之回升,因此太陽能電池的價格也會水漲船高。在需求低迷的第二季度,太陽能電池價格下降了30%。隨著市場逐漸明朗,需求在第三季度也逐漸回升。
如此起伏不定的市場態勢,讓我們不禁對太陽能電池行業的發展有所擔憂,到底未來太陽能電池產業的發展能否真如預期所愿呢?不過不管未來的產業發展如何,臺灣的太陽能電池企業用他們積極進取的態度告訴了我們他們的答案。
一、積極開展供應鏈結盟之路
除積極朝下游系統、新技術及新興市場發展之外,供應鏈結盟已勢在必行。不僅中、小規模的臺灣太陽能電池企業須要供應鏈策略連盟,新進大企業盡管資源豐厚,且積極進行供應鏈垂直整合,然若能透過與產業鏈業者分工結盟,則如虎添翼,因此結盟風潮在臺灣太陽能電池產業中蔓延開來。
二、積極推進兩岸合作
此前的臺灣太陽能電池產業與其他產業同為出口型產業,太陽能電池主要以出口到歐洲為中心。大陸亦是如此,此前的太陽能電池產業也以出口為中心,不過臺灣打算在大陸推廣太陽能發電的趨勢不斷擴大。臺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的演講內容顯示,大陸市場制定了在2012年之前設置2GW的目標,還計劃在2015年擴大至6G~8GW、2020年擴大至25G~28GW。
針對這個有發展前景的市場,在臺灣和大陸之間,"兩岸"共同推進太陽能電池產業合作(協作)的動向日益活躍。其中包括在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啟用"PV測試實驗室"、共同舉辦研討會、以及相互完善供應鏈等。
三、從硅結晶和非晶硅轉向CIGS
由于臺灣企業認識到了臺灣的產業狀況以及大陸與臺灣之間的產業結構差異,所以他們制定了要向CIGS類電池業務轉移的發展方針。
CIGS太陽能電池業務對臺灣有利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與硅結晶類太陽能電池相比,CIGS類從原材料到太陽能發電系統的供應鏈較短;
?。?)將來可以實現更高的轉換效率,輕松降低模塊價格和發電成本;
(3)關于CIGS等薄膜類太陽能電池的技術方面,臺灣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半導體、TFT液晶和光學介質制造經驗,可以積極地加以利用。
在這種期待下,臺灣太陽能電池業界于2010年4月成立了"臺灣CIGSAlliance",并已開始活動。這個組織的成員包括臺灣知名硅代工廠商臺積電(TSMC),以及知名TFT液晶面板廠商友達光電(AUO)等。其目標是在2012年可以成套生產擁有12%轉換效率的CIGS太陽能電池模塊,目前正在推進開發。顯見發展太陽能新技術已勢不可當。
2009年6月臺灣"立法院"通過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要鼓勵民間以太陽能、風力等方式發電,逐步拓展傳統火力或核能發電以外之替代能源。至此臺灣太陽能企業開始了太陽能產業崛起之路。
2010年,全球太陽能光電市場呈現了全面上揚趨勢,臺灣太陽光電廠商在年初大規模的進行擴產,除了首度有硅材廠商開始試產外,硅片、電池片、模塊均展現產能大幅擴充的局面。其中,第一、二季的硅晶電池片出貨量,分別較去年同期成長307%、160%,在多數產能布局臺灣的情況下,以既有石化、半導體產業技術能力為基礎,就近供應價格、數量穩定的上游材料,為硅材、硅片廠商創造了基本的生存條件,隨著電池片廠商的大幅擴廠,上游產業的成長可謂毋庸置疑。
據臺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TPVIA)的資料顯示,2010年臺灣太陽能電池產業的產量達到3400MWp。僅單元廠商就有54家,除了硅結晶類以外,硅薄膜太陽能電池企業有7家,CIGS太陽能電池企業有8家。2010年十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中臺灣太陽能電池企業就占據3席,包括位列第5位的茂迪,第6位的昱晶以及第11位的新日光。
2010年臺灣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產量占全球總體的14%,已經超過日本和德國,僅次于大陸、位居全球第二。2010年,臺灣太陽能電池年產能增長118%,達到27.2GW。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太陽能電池出貨量占據了全球太陽能電池總出口的62.2%,使得亞洲成為太陽能電池出口量最大的地區。
2011年年初,面對中國大陸太陽能電池廠商市場占有率后來居上,以及韓國后起之秀急起直追,臺灣太陽能電池供應商腹背受敵,再加上2011年太陽能電池將供過于求,且單價直落的態勢,臺灣中小企業規模的太陽能電池企業經營挑戰加劇,往往專注于供應鏈某一環節的臺灣制造商,尤其受到行業低迷的打擊。與今年早些時候的最高點相比,茂迪(Motech)、華美電子(Sino-American)和昱晶(Gintech)的股價都下跌了20%。
由于太陽光電產業受到歐洲市場需求漸凍影響,產能擴充較大的電池企業在2011年4月明顯反應在營收跌幅較大,5月受到市場未反轉、庫存水位過高及價格下殺影響,產能利用率普遍下滑。據臺灣媒體報道,大部分太陽能企業為了清空電池庫存,不得不采取減產停工措施,鼓勵并希望員工開始休一些應休未休假、補休假與年假。以求借此幫助企業緩解運營成本壓力。太陽能光電行業5月份營收跌幅幾近4成,真是一片慘綠~~
到了2011年7月,受到意大利、德國確定的刺激計劃的影響,部分臺灣太陽能電池企業的銷售業績有所回升,臺灣太陽能晶片公司的訂單量也在增長。預計,市場在7月底會有提升;但是,由于多晶硅穩定的交易價格,太陽能晶片公司的增長量會小于太陽能電池公司。
緊接著,2011年8月電池價格由于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上漲了3-5%。隨著第三季度太陽能訂單趨穩,生產商們再次投入全力生產。一線太陽能電池生產商計劃在8月提高報價3-5%,超過每瓦0.8美元。太陽能行業對第四季的銷售同樣持有樂觀態度。與此同時,許多臺灣制造商通過全球存托憑證上市,成功地籌集到了資金。例如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茂迪本月籌資1.32億美元,使得生產企業的資金壓力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業內消息表示,許多太陽能電池生產商已經告知客戶晶片生產公司不再虧本運營,因此太陽能晶片的價格也有可能隨之回升,因此太陽能電池的價格也會水漲船高。在需求低迷的第二季度,太陽能電池價格下降了30%。隨著市場逐漸明朗,需求在第三季度也逐漸回升。
如此起伏不定的市場態勢,讓我們不禁對太陽能電池行業的發展有所擔憂,到底未來太陽能電池產業的發展能否真如預期所愿呢?不過不管未來的產業發展如何,臺灣的太陽能電池企業用他們積極進取的態度告訴了我們他們的答案。
一、積極開展供應鏈結盟之路
除積極朝下游系統、新技術及新興市場發展之外,供應鏈結盟已勢在必行。不僅中、小規模的臺灣太陽能電池企業須要供應鏈策略連盟,新進大企業盡管資源豐厚,且積極進行供應鏈垂直整合,然若能透過與產業鏈業者分工結盟,則如虎添翼,因此結盟風潮在臺灣太陽能電池產業中蔓延開來。
二、積極推進兩岸合作
此前的臺灣太陽能電池產業與其他產業同為出口型產業,太陽能電池主要以出口到歐洲為中心。大陸亦是如此,此前的太陽能電池產業也以出口為中心,不過臺灣打算在大陸推廣太陽能發電的趨勢不斷擴大。臺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的演講內容顯示,大陸市場制定了在2012年之前設置2GW的目標,還計劃在2015年擴大至6G~8GW、2020年擴大至25G~28GW。
針對這個有發展前景的市場,在臺灣和大陸之間,"兩岸"共同推進太陽能電池產業合作(協作)的動向日益活躍。其中包括在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啟用"PV測試實驗室"、共同舉辦研討會、以及相互完善供應鏈等。
三、從硅結晶和非晶硅轉向CIGS
由于臺灣企業認識到了臺灣的產業狀況以及大陸與臺灣之間的產業結構差異,所以他們制定了要向CIGS類電池業務轉移的發展方針。
CIGS太陽能電池業務對臺灣有利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與硅結晶類太陽能電池相比,CIGS類從原材料到太陽能發電系統的供應鏈較短;
?。?)將來可以實現更高的轉換效率,輕松降低模塊價格和發電成本;
(3)關于CIGS等薄膜類太陽能電池的技術方面,臺灣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半導體、TFT液晶和光學介質制造經驗,可以積極地加以利用。
在這種期待下,臺灣太陽能電池業界于2010年4月成立了"臺灣CIGSAlliance",并已開始活動。這個組織的成員包括臺灣知名硅代工廠商臺積電(TSMC),以及知名TFT液晶面板廠商友達光電(AUO)等。其目標是在2012年可以成套生產擁有12%轉換效率的CIGS太陽能電池模塊,目前正在推進開發。顯見發展太陽能新技術已勢不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