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在上海舉辦的“華為智能光伏戰略與新品發布會”上,華為隆重對外發布“全球首款從芯到網的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
此次華為正式推出的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是已經超越光伏,超越了儲能,將光儲產業、甚至是全新能源產業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將加速構建以光風儲等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十年技術磨礪
新能源行業從光伏出發,已經歷數十年,當我們回看其發展邏輯,會發現整個歷程就像人類的學習過程,光伏、風電、儲能、電網……一個個端點如神經元串聯起來,又逐步延展鋪陳,正在構建成龐大的“神經網絡”——人類的新型電力體系。
全球首款從芯到網的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揭幕
據華為數字能源電站儲能業務總裁鄭越介紹,華為數字能源應用前沿數字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的可控性解決了鋰電池的不一致性和不確定性,將組件、儲能、構網、數字化等單點技術進行融合、創新。經過多年的應用與驗證,不斷探索,性能全面升級,凝練出安全、構網、智能與高效的關鍵能力,重磅推出這一全新的“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
據了解,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與同期發布的智能光風儲發電機深度“咬合”,不僅能夠構建全場景構網能力,提升新能源接入比例和電力消納,還能從芯到網,為100%新能源構建的新電網提供機電、熱、環境、系統、電網的全架構安全。
華為數字能源電站儲能業務總裁-鄭越
鄭越介紹說:“我們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和客戶需求的雙輪驅動,在過去的3年時間里,步步求證,在多模式、多場景、多規格的融合創新下,實證了從安全到構網,從數字化到規模化應用的高質量之路。”
在發布會上,華為數字能源電站智能光伏業務總裁周濤發布了智能光風儲發電機解決方案。他說:“華為圍繞‘光儲用網云’打造智能光風儲發電機解決方案,讓光伏發電從跟隨電網走向支撐電網,為新能源發展掃清關鍵障礙,解決高比例新能源并網這一世界級難題,通過電壓、頻率和功角三大穩定重構技術實現發得多、送得完、控得穩。”
華為數字能源電站智能光伏業務總裁周濤
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搭建起了離網供電系統,讓新能源發電從跟隨電網走向支撐電網,發電系統也需與之相匹配,在發電過程中將更加“平滑”穩定的電力輸入電網中,智能光風儲發電機與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共同支撐了新能源為主力供電的電網系統的安全穩定。
今年3月1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全額保障性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明確告知自4月1日起,電網將不再承擔可再生能源電量全額收購義務。
一方面是新能源發電在發電量占比日漸飆升,另一方面是大電網可以對全額收購新能源發電說“不”。在這樣的狀況下,微網將不敷使用,必須有更大的新的新能源電網獨立運行。
華為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卓越的全場景構網能力將成為新能源獨立電網的生力軍。
全場景構網:從跟隨到支撐
鄭越介紹說:“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包含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系統、智能組串式儲能控制器、智能箱變、智能子陣控制器、智能電站控制器,智能能量管理系統。其最重要的四大價值是全架構安全,全場景構網,全鏈路數字化,生態開放。”
這其中,構網能力是華為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卓異于儲能系統的最根本的價值,其本質是提升新能源接入比例和電力消納。根據青海某項目測算,在SCR=1.5時,相比傳統方案,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可以多送出40%的新能源電力。除儲能設備初始投資外,全生命周期每100MWh可節省1.5億元人民幣,相當于減少1.5元/Wh的成本。
隨著儲能系統的大規模應用,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推出,在能量儲存和應急備用電源功能基礎上,增加了能量平衡調節等技術功能。但是,儲能的被動和輔助功能一直未曾改變。
華為數字能源化被動為主動,增加了儲能系統的基礎價值,使其主動成為擔任主供電系統的角色。
鄭越說:“這是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與生俱來的原生能力,保障了全場景構網的全生命周期穩定可靠。”
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的強大構網能力已經在拉美墨西哥的百兆瓦弱網構網、西藏高海拔的極弱網構網、新疆百兆瓦風儲構網、青海百兆瓦多能互補協同構網等多個項目中得到驗證。其中,最大規模化應用還是當屬沙特紅海新城GW級的100%光儲離網項目。
沙特紅海新城項目儲能規模達1.3GWh,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儲能項目,是單純依靠儲能系統從0到1建立完整電網第一個應用案例。
鄭越自豪宣布:“十年磨一劍,華為構網型技術已經成功應用在強網、弱網和離網,已經實現從MW到GW到規模商用。”
構網不是終點,重要的是構網后保持全生命周期的穩定性。華為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是一個ONE MATCH ALL的平臺,并不會隨著新能源滲透率提升而產生波動。
已經平穩運行8個月沙特紅海項目就是明證,100%新能源對華為儲能系統構網毫發無傷。新能源發電的波動與不穩定性是天性,針對現場變壓器突投需求頻繁、電機等沖擊性負荷啟停產生沖擊電流,造成電網崩潰問題,華為在這一項目中通過先進的構網型儲能算法,在不超配PCS前提下,支持100%儲能額定容量變壓器的投切,保障整網穩定供電。
從芯到網:全架構安全
儲能,安全要義永遠第一。華為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基于AI、數字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相結合,從電芯到電網,多維度進行健康守護,實現了“機電/熱/ 環境/ 系統/ 電網的全架構安全”。
電芯安全,是最基礎的保障內容。華為聯合電芯廠家,共同定義全場景的電芯設計規范,在跌落、針刺、擠壓、析鋰等測試標準,都提出了高于業界常規的目標。并且是以專線生產,專線專人,CPK可以做到1.67以上、業界A+級水平。電池包安全。作為儲能系統的核心單元,華為采用四大技術:正壓阻氧與定向排煙、芯間隔熱、高交聯材料絕緣、“智”冷算法技術,確保電池包熱失控不擴散。儲能系統安全。華為采用專利的熱失控主動泄爆技術,這使得華為儲能產品成為業界唯一一家在第三方機構完成集裝箱級熱失控主動泄爆的廠家。電網安全。華為采用全新的雙級硬件架構,在全范圍SCR下各種復雜電網的全面自適應,尤其是高電壓穿越有功不降額。
鄭越強調說:“雙級架構可以確保任何時候的高低電壓穿越下,功率不反灌,確保直流系統的絕對安全。這兩點是業界主流的單級架構絕對做不到的。”
全鏈路數字化:經濟性、安全性再升級
電力電子技術和數字化技術對很多傳統制造企業來說是難啃的硬骨頭,卻是華為的“舒適區”。不僅滿足儲能初始配置循環效率、恒功率放電范圍、可用度、SOC精度的四大核心指標外,在華為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中,強化數字化的效果點滴可見。
不僅如此,智能化技術還助力平臺順利穿越超20年的全生命周期,在規劃、建設、運維和運營中,處處體現數字化所帶來的收益最大化,安全顯性化效果。
如在維護階段,基于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的一包一優化,實現SOC免人工上站標定;在運營階段,光風儲的深度融合,可智能化自動調整光風的最大化出力,降低度電成本,實現高效協同,更需數字化的預測和協同能力。
據了解,之所以命名為“平臺”而非獨立設備,是因其不僅能兼容業界不同規格的大容量磷酸鐵鋰電芯,容量靈活多變,且支持全倍率場景應用,實現生命周期內更優度電成本,為各種商業模式提供更多收益。
華為表示:“針對新能源滲透率不同的系統,可以通過智能組串式儲能控制器的靈活配置來實現,支持靈活擴容,平滑升級,適應和支持更高比例的新能源接入。”
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平臺正在助力新能源行業邁向一個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