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高能源安全保供能力,大力發展綠色氫能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根據國際氫能委員會《Hydrogen Scaling Up》報告,到2050年氫能將承擔全球18%的能源終端需求,其中超過95%的氫需要通過低碳方式生產。歐盟完善了《可再生能源指令》中的綠色氫標準,區域整體低碳電力組合供電制氫也可被認定為綠色氫,并逐步放寬對綠色氫的認證限制。日本《低碳氫認證》、德國《TUV綠氫認證》、國際綠氫組織的綠色氫標準,將下游用氫環節中產生的碳排放也加入到碳核算范疇。
我國當前僅有2020年發布了《低碳氫、清潔氫與可再生能源氫的標準與評價》團體標準,與國際上發布的標準相比,我國綠電認證體系中尚未對生產綠氫的電力來源要求配備綠證,同時也未將碳排放計量范圍拓展到下游綠氫使用環節,未來亟需加強標準建設以完善我國與國際標準的協調統一。
中國氫能標準體系框架圖
綠電可通過氫基能源實現儲存、運輸,綠電與綠色氫基能源是理想的“過程性能源”載體。在“雙碳”目標下,綠色氫基能源具有化石能源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如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氫基能源既可實現跨季節性長時儲能,又能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難題,或在鋼鐵、化工等工業領域,氫基能源可實現行業深度脫碳。
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獲得“綠色氫基能源”是未來能源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建立完善的氫基能源認證體系,需要對綠色氫基能源有明確定義,同時能夠給予生產全生命周期中明確的溫室氣體量化標準。
《氫能觀察》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底我國簽約、獲批及公示的綠氫項目數量累計達 74 個,項目規劃總投資突破 4700 億元,全部投產后新增綠氫產能將達 280 萬噸/年,預計到 2024 年底,綠氫項目新增數量將超過 100 個。作為核心設備,2022 年全球電解槽市場出貨量達 1GW,其中中國電解槽總出貨量超過 800MW,同比增長 129%以上,全球占比超過 80%。2023 年中國電解槽招標約 1.8GW,同比繼續翻倍。但目前電解水制氫成本仍偏高,是化石能源制氫的 3—5 倍,且現有成熟的電解槽裝備對波動性光伏和風電的適應性較差,需要產業進一步協同。
基于此,組委會決定繼續舉辦主題為“綠色氫能 零碳世界”的綠氫與應用論壇,將邀請全國氫能、化工、政策、智庫機構等領域專家就“綠電、綠氫、綠氨、綠醇”等技術裝備進展、政策支持、商業模式等展開討論。并邀請石化、鋼鐵、交通等領域相關單位就“綠氫、綠氨、綠醇”在相關領域“制儲加運用”的現狀,技術路徑、產業路徑、模式創新路徑及未來前景等進行全面剖析分享相關經驗成果,引領綠氫產業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建設。
第四屆中國綠氫與應用發展論壇綠色氫能 零碳世界
時間:7月18-19日地點:江蘇 無錫
01
基本信息
主辦:中國氫能100人論壇(HEC100)|新能智庫
聯合主辦:無錫新能源商會
承辦:氫能觀察
參會規模:300人
02
主要內容
綠電、綠氫、綠氨、綠醇發展及在交通、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工業領域減碳、降碳應用;大規模綠氫、綠氨、綠醇耦合經濟性發展前景及示范案例;
國內氫能政策與數據最新解讀、綠氫標準及政策解讀、綠氫制備降本策略分析、綠氫應用及應用場景;
電解槽最新技術進展和應用案例分析;ALK、PEM、AEM、SOEC 現狀與前景分析;關鍵零部件進展和增效降本路徑;
氫能項目融資與金融服務現狀及要求;綠氫生態鏈的構建機遇與挑戰;
03
展示交流
大會擬設 30 個交流對接展位,以供有需要的企業、機構進行展示交流。展示范圍為:
石油、鋼鐵等耦合綠電、綠氫減碳、脫碳思路方案;
制氫設備技術與氫氣供應、氫氣儲運及相關設備;
燃料電池關鍵部件及成果應用;
各種檢測、分析儀器設備;
各類服務及相關單位;
04
擬邀嘉賓
梅 武 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公司技術總監
蔣利軍 中國有研科技集團首席專家、教授級高工
王金意 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氫能技術部主任
董 禮 中廣核新能源運維事業部副總經理
何廣利 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氫能技術總監
米萬良 北京氫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王立民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薛賀來 中國船舶集團公司第七一八所技術總工
何 適 吉電股份氫能產業中心副主任
陳 波 河鋼工業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副部長
王悅新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東北電力設計院高工
05
聯系方式
滿 盈 18043147317
劉 夢 1375604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