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24日,風電零部件與材料技術論壇暨風電機組液壓變槳技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主辦,青島盤古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承辦。會議圍繞風電機組液壓變槳系統創新技術及應用,探索技術發展路線和前景,推動液壓變槳技術及產品在我國風電產業中的應用,為風電機組提供更為安全、穩定、高效的運行環境。來自國家及山東省相關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科研院所、高校、風電開發企業、風電裝備制造企業、金融機構等的200余人參加會議。
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發表致辭。
秦海巖:技術變革,推動世界邁向零碳未來
——2024年風電機組液壓變槳技術研討會演講實錄
秦海巖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風能行業的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大家能來參加這次的技術研討會。
從去年開始,我們專委會除了舉辦一些大型的綜合性會議外,開始就技術專題召開研討會。研討會的規模不需要很大,但參與都是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圍繞專業技術問題進行探討,內容是非常具體的。比如今天的討論的液壓變槳技術,就是一個很小而專的技術路線。
去年我們舉辦過兩場類似的研討會,一個是關于未來海上風電船舶發展的論壇,針對海上風電機組大型化發展,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安裝船和運維船,進行了深度探討,得到行業廣泛關注與反響。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研討會,使造船與風電行業之間進行了有效交流。去年我們也討論了一個比較專業的技術,就是激光雷達在風電行業如何應用。
在去年的兩場專業技術研討的基礎上,今年也想搞一系列部件與材料方面的技術論壇,就像今天圍繞液壓變槳技術一樣,希望通過這樣的交流平臺,促進風電技術的不斷進步。同時也感謝盤古智能對本次會議的支持,感謝邵安倉董事長。
在過去幾年,行業內甚至行業外很多人都說風電有什么技術創新和技術含量?大家在質疑,說風電不就是一個傳統的機械設備,看到這個行業在做的就是單機功率越來越大,從百千瓦到馬上18兆瓦;葉片越來越長,從原來20、30米,到現在最長的143米;塔架越來越高,最高的已經到185米。
除了“大”之外還有什么技術進步?我在今年的風能新春茶話會上專門針對這樣的問題進行了一個梳理,其實在“大”的背后有很多具體的技術創新,沒有這些細小的技術創新,我們是不可能把風電機組做這么大,葉片做這么長。比如,葉片長了之后,柔性和剛度如何協調,再大可能就需要一些新材料的應用,比如碳纖維。我們機組大了之后,也需要智能化控制能力的提升。之前我曾舉過一個例子,原來百千瓦機組的時候,監測的參數可能就100多個,包括風速、風向、溫度等。到現在監測參數已經達到了4500多個,這需要上千個傳感器。原來機組的控制模型很簡單,有十幾個模型,包括切入切出、變槳等。現在控制模型有幾百個。原來的控制軟件及控制策略,代碼數量大概5萬行,現在有500萬行,整整增長了100倍。
這都是我們一點一滴,從細節之處積累才取得的技術成就,使風電從7、8毛錢一度電的最貴電力品種,做成了今天在風資源比較好的“三北地區”一度電1.5毛、2毛錢,甚至馬上可以到1毛錢的經濟性水平。這是我們廣大風電同仁技術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技術與文明》,作者張笑宇。里面講到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到底是什么推動的,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化精英,他們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當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推動人類文明進程最根本的推動力其實是技術。當人類成功地馴服馬匹之后,負重能力和拉力提升了4—5倍。當人類發明水磨和風車之后,這些機械的功率進一步提升到3—60馬力。在瓦特改良蒸汽機后,一臺蒸汽機鍋爐的動力可達70馬力上下。如果建造10臺鍋爐,就能擁有能夠持續輸出700馬力的能量源。這意味著人類獲得了更大的效率來推動社會與經濟發展。我們回憶一下歷史,很多情況下都會用技術來表征一個時代,比如說工業革命是蒸汽機時代,后來進入了內燃機時代,進入了電氣化時代,現在進入了信息化時代。沒有技術的發展,人類不可能取得這么大的文明程度,我們也不可能過上如此舒服幸福的生活。
以中國古代的一段“大事因緣”為例,弩的發明間接促成了秦的強大。2500年前,中國古代的墨家重視用弩,不僅因為弩在攻城、守城戰中有優勢,更重要的是它能在技術層面,使不善作戰的平民經過短暫訓練便可與正規軍抗衡。這使對軍隊的管理,再也不依賴于“熟人機制”,從而創造出科層化制度。在目睹“陽城之戰”的戰果后,秦獻公邀請墨者入秦,秦隨之由弱變強。
一項技術的發展,也影響了歐洲的社會形態。500年前,印刷機上一張張飛速滑過的紙張,承載著偉大頭腦的靈思妙想或真知灼見,奔向歐洲大地的每個角落,促進了信息的加速傳播。這時馬丁·路德發現,他的新學說與新思想能夠得到更加快速的傳播,讓宗教改革如同一場旋風在德意志大地上刮了起來,進而影響后續一百余年的歐洲政治格局。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指南針引導航海,影響了數百年的世界文明格局;哈貝法制備的肥料,可能維持了戰后三分之一的地球人口。我想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會推動人類文明的巨大進展,現在我們面臨著一個新的巨大變革,就是要進入一個零碳時代。我們要用可再生能源技術代替傳統的化石能源,我們要靠風、光來確保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保障能源安全,確保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實現。
所以我們作為風電人,作為新能源的從業者,應該倍感自豪,也應該感到自身責任的重大。風電未來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現在的裝機規模大概有5億千瓦,基本上占到了全球的一半。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2035年我國風電累計裝機量至少要達到20億千瓦;2050年要達到30億千瓦以上。所以未來我國風電市場發展與創新空間是巨大的,這需要全體風能人,尤其是技術人員不斷推動創新,真正實現電力全部來自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