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意義上,我國風電過去五十年的技術攻關與產品開發歷程,基本是以機組大型化為主要脈絡展開的。20世紀70年代到今天,我國研發、生產、投運的機組從小到大,走過了從10kW級、200kW級、600kW、750kW級到MW級、5MW級、10MW級、15MW級、20MW級等多個單機容量的關鍵性歷史節點,其間風電技術完成了由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再創新,技術能力也從跟隨、協同直至引領。在上述每一個關鍵節點中,總有一兩款機組值得銘記,因為它們的出現,推動了機組大型化的歷史發展進程,造就了中國風電的今天。
10kW級:早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我國就已經開始進行近代風電機組的研發工作。由于當時的市場需求以農牧漁地區為主,技術攻關與產品研發的主力是各地科研機構。直至1972年7月,依靠華東電力設計院、浙江省機械研究所、浙江省水電設計院等單位的聯合設計,浙江省紹興糧油機械加工廠試制的1臺FD13-18kW風電機組樣機完成安裝,標志著我國風電工業萌芽初現。如果按照這臺風電機組安裝時間來推算,我國風電的工業化發展至今已超過50年。
在10kW級風電技術的研發過程中,還有一個里程碑事件,那就是在1982年5月,福建省電力中心試驗所、福建省機械研究所等單位聯合設計的FDS21-55kW風電機組在福建平潭風力發電試驗站并網運行成功。該機組的研制被列入國家“六五(1981―1985年)”科技計劃,于福州發電設備廠完成樣機試制。
200kW級:如果說我國早期推出的10kW基本都為離網型小型風電機組,那么風電技術發展到200kW時,正式拉開了并網型風電機組研發的序幕。1988年,水電部杭州機械設計研究所、福建機器廠、上海玻璃鋼研究所、福建省電力試驗研究院、平潭縣風力發電試驗站等單位聯合研制的FD32-200機組在福建平潭完成吊裝,是國內首臺單機容量達到200kW的風電機組。
600kW級:1997年前后,國家科技主管部門開始大力推動風電技術發展。金風科技與新疆風能公司、新疆風能研究所共同承擔了“九五(1995―2000年)”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600kW風電機組”的研制任務。從1997年到2000年,上述單位陸續研制出不同國產化率的10臺600kW機組,不僅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并且推動了我國風電設備與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發展。600kW級機組也是我國企業與外國企業最早合作引進制造的產品級別。1996年,北京萬電與奧地利PEHR公司簽訂合同引進了600kW變槳距型機組制造技術;2000年,西安維德與一拖-美德先后推出了600kW和660kW機型。
750kW級:“十五”期間,國家科技主管部門持續通過科技攻關項目支持機組大型化發展。2002年,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安排了750kW失速型風電機組研制,金風科技和浙江機電設計研究院承擔了該項目,分別于2004年、2008年完成吊裝,隨后實現大批量生產。
MW級:單機容量進入MW級,是我國風電機組技術發展的一個關鍵歷史節點。一方面,市場需求激增,在一段時間內造成了風電機組供不應求的局面,大量企業開始進入風電設備研發與制造環節,最多時達到80家左右,我國風電機組研發與制造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景象;另一方面,MW級機型單機容量更大,有力支撐著我國風電規模化開發,部分頭部整機商的產品,由于更受市場青睞,銷量極高,成為企業產品中的“機王”。最早推出MW級機組的企業是金風科技。2005年,該公司1.2MW永磁直驅式風電機組實現投運。2006年,華銳風電首臺1.5MW雙饋式風電機組并網發電。之后,大多數整機商都快速推出了1.5MW產品,1.5MW與2MW機型成為日后市場的主流。
在陸上風電市場主流產品仍為1.5MW機型時,技術實力較強的頭部整機商最先開發出3MW級機組。2009年,首批3臺華銳風電3MW海上風電機組并網;金風科技則并網了其首臺3MW中速永磁風電機組樣機。
5MW級:2011年,我國陸上風電市場主流產品為2MW機型,海上風電機組開始拉開與陸上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差距,有企業推出了首款5MW級機組。是年,華銳風電在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二期投運了我國首款5MW海上風電機組。同年年底,聯合動力下線了我國首款6MW海上風電機組。
10MW級: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為我國風電機組大型化技術發展立下過汗馬功勞。該項目是全球首個國際化大容量海上風電樣機試驗風電場,一期項目安裝了8家知名整機商生產的14臺單機容量超過5MW的風電機組,二期項目則將重點放在10MW級機組的安裝與運行上。2020年,東方電氣185-10MW樣機在該項目并網,標志著我國具備10MW級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自主研發設計與制造、工程安裝與調試的能力。
15MW級:到15MW級,我國在風電機組大型化上已經登上世界風電技術的高峰,開始引領全球風電大型化發展,并逐漸走向技術“深水區”和“無人區”。2022年,金風科技GWH252-16MW海上風電機組下線,并于2023年完成安裝與并網。這款機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我國首臺單機容量超過15MW的風電機組。在202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2023)整機商發布的新機型或機型平臺中,有9款的單機容量超過15MW。其中,三一重能推出了全球最大的陸上風電機組?15MW機型。
20MW級:在CWP2023上,明陽智能推出了全球最大的22MW海上風電機組,這是迄今為止我國乃至全球推出的最大單機容量風電機組。在此次大會上,有專家公開表示,我國正在進行25MW級風電機組的研發工作。2024年3月,軸研科技下線25MW級風電主軸軸承及齒輪箱軸承,預示著25MW機型的漸行漸近。同月,中車株洲所發布了其首款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啟航號”。作為當時已發布的全球最大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啟航號”的單機容量可實現16~20MW全覆蓋。
從10kW到20MW級,我國風電產業用了50年的時間。在這段漫長卻又激情澎湃的技術發展之路上,有兩段時期是機組大型化發展最快的階段:一是2006―2012年,我國已安裝風電機組的最大單機容量從1.5MW激增至6MW;二是2019―2023年,我國已安裝風電機組的最大單機容量從7.25MW驟升到16MW。
現如今,對于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到底能夠發展到多大,業內存在不同的看法。而被稱為“現代風電產業之父”的HenrikStiesdal,在此前接受記者采訪中的看法或許可以成為重要參考。HenrikStiesdal認為,政府對風電機組總體高度的限制,可能會對大型化發展產生影響。風電機組總會達到一定的局限,因為其他產業在出現指數級增長后,最終將觸碰到一個“天花板”。“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成本問題。”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