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近日在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表示,對歐洲在能源政策上的兩大失誤提出了批評。他指出,歐洲過于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并在核能利用上持保守態度,這導致歐洲在能源領域落后于中國和美國。比羅爾強調,這些錯誤決策正讓歐洲工業界付出沉重代價,歐盟需要制定新的工業規劃以實現復蘇。
由于繁瑣的監管措施和高昂的能源價格,歐洲在清潔技術制造等關鍵領域已落后于中國和美國。歐盟的電價通常高達美國的兩到三倍,這使得歐洲工業界在成本上處于不利地位。比羅爾表示,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歐洲現有行業,特別是重工業,正經歷著顯著的成本劣勢。
在能源供應方面,雖然俄羅斯天然氣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占據歐盟供應量的40%以上,但在2023年已降至15%。盡管如此,俄羅斯通過船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有所增加。挪威和美國的供應在歐盟能源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分別占比30%和19%,為歐盟避免了停電危機。同時,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推廣也為歐盟能源安全提供了支持。
然而,在核能利用問題上,歐盟內部存在嚴重分歧。一些國家如法國、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國支持核能發展,而德國、奧地利和盧森堡等國則持反對意見。反對者認為核項目可能導致延誤、成本飆升,并擠占本應用于可再生能源的資金。歐亞集團高級顧問維克(Amund Vik)表示,在沒有核能的情況下實現能源轉型更具挑戰性,因為需要穩定的基本電力負荷來支撐不連續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
2019年,歐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承諾到2030年將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5%,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為實現這一目標,歐盟已通過了一系列立法來改造經濟。然而,隨著即將到來的歐盟大選,政客們擔心氣候政策可能對選民產生負面影響。與此同時,移民和烏克蘭戰爭等安全問題也導致綠色政策在政府優先事項清單上的地位下降。
丹麥氣候與發展部長約翰森(Dan J?rgensen)表示,為保持公民對綠色協議的支持,歐盟需要“做好功課”,確保氣候政策與經濟發展相協調。這需要采取一種既不損害競爭力、也不影響就業和不平等問題的策略。約翰森強調,現在正是討論這一問題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