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氫能產業相關技術取得較快發展,但當前,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技術面臨多重挑戰,不同技術路線也都存在短板。為此,產業鏈相關企業正加大攻關力度,盡力加快綠氫制備關鍵技術研發進程。
作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國綠氫產業正處風口。
從兩年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的能源屬性和國家能源體系組成部分的角色定位,到兩年間能源企業加速研發、加碼項目布局,氫能始終保持著投資熱度和市場關注度。
產業發展離不開多維度的持續創新,國家層面的規劃亦有部署——聚焦短板弱項,適度超前部署一批氫能項目,持續加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建立完善更加協同高效的創新體系,不斷提升氫能產業競爭力和創新力。
近年來,我國氫能產業相關技術取得較快發展,但當前,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技術面臨多重挑戰,不同技術路線也都存在短板。為此,產業鏈相關企業正加大攻關力度,盡力加快綠氫制備關鍵技術研發進程。
助力多領域深度脫碳
作為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氫能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在能源屬性方面,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可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在物質屬性方面,氫能可作為零碳燃料、高溫熱源、零碳原料,助力交通、工業、建筑、化工等領域深度脫碳。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對氫氣的需求總量約為3300萬噸,保持著供需平衡,其中超過95%的氫氣用于石油煉化、合成氨等產業。目前,我國氫氣主要來自煤制氫,電解水制氫占比不足1%。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50年,我國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綠氫占比將提升至70%,氫能在終端能源體系中的占比將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
“‘雙碳’目標共識下,深度脫碳成為當前氫能發展的第一驅動力。”陽光氫能科技有限公司解決方案總監龍翔飛指出,氫能將可再生能源從電力引向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有利于拓展可再生能源的消納途徑。同時,氫還有儲能功能,可提供大規模、長周期、跨季節調峰能力,增強電網穩定性,從而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
相關統計顯示,2023年我國綠氫項目規模持續擴大,僅四季度公開的項目規模就達6.27GW,全年累計項目規模超20.7GW,申報項目以綠氨、綠色甲醇、烯烴、綠色航油等工業用途為主,也有部分氫能交通、氫儲能示范項目申報。
不同技術各有長短
值得注意的是,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間歇性以及隨機性,給電解水制氫技術帶來不少挑戰。
圖片
據了解,目前電解水制氫主要包括堿性電解水制氫、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水制氫、高溫固體氧化物電解水制氫(SOEC)三種技術路線。其中,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成熟度最高,已充分商業化,也是目前國內主流應用的技術,占國內綠氫項目95%以上的裝機份額;PEM制氫技術處在商業化前期階段,SOEC技術仍處于實驗室或示范階段。
具體來看,上述三種技術各具優勢和短板。比如,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單槽規模較大,最大超過1000Nm3/h,單位成本低,但單位電耗相對較高,且動態響應能力不足;PEM制氫技術單槽最大規模能達到500Nm3/h,動態響應能力較強,但設備成本較高,約為堿性電解槽價格的三倍以上;SOEC制氫技術單槽最大規模小于10Nm3/h,效率較高,但系統壽命較短。
華能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氫能技術部主任王金意認為,堿性電解水制氫在設備大型化方面具有優勢,但低電耗和高功率仍是攻關方向。“PEM制氫技術動態響應能力強,但成本有待降低,SOEC技術具有明顯的能效優勢,但壽命問題亟待解決。”
企業發力攻克關鍵技術
“為適應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電解槽大型化、降低制氫電耗、提高運行調節范圍、提高壽命是技術發展趨勢。”王金意表示,核心材料的基礎研發在PEM電解槽實現低電耗、耐高壓和大型化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到,在SOEC制氫技術上,目前國內單電池和電堆基礎研發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系統集成能力不足,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的投運為應用示范帶來良好契機。另外,陰離子交換膜(AEM)電解水制氫技術融合了堿性電解水和PEM電解水的技術優勢,作為新興技術,已成為歐美國家的研發熱點。未來,一旦突破AEM和高活性非貴金屬催化劑等關鍵材料瓶頸,有望顯著提升電解槽性能、降低電解槽制造成本,為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產業帶來突破性變革。
當前,國內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均在加快綠氫制備關鍵技術研發布局。
3月20日,中國石化氫能技術重大科技項目——由中國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發、中原油田承建的國內百千瓦級SOEC(固體氧化物電解水制氫項目)電解水制氫項目開工。據了解,該項目施工預期30天,試驗周期60天,以高純氫氣安全生產和高效生產為目標,針對百千萬級SOEC電解水制氫系統在高溫、高濕、涉氫、富氧及微正壓環境下穩定運行、健康管控和低能耗展開攻關,提高電堆和材料的運行穩定性。
此外,華能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目前已自主研發電催化劑、隔膜等關鍵材料,掌握電解槽設計、組裝關鍵技術,設備級、場站級制氫系統控制優化與集成等。同時,該院正加強氫能產業鏈技術及示范,與上游可再生能源動態耦合,拓展下游氫能交通、化工領域多元利用場景,開展全產業鏈項目規劃和示范。
陽光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發布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氫系統解決方案,通過柔性組網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電化學技術、化工動態技術、能量管理技術等六大核心技術,使制氫更靈活、高效和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