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在經歷了幾個月的低迷之后,近期已經接近谷底,國內光伏企業也在經歷了光伏寒冬之后,迎來了曙光。溫州13家光伏企業在6月閉幕的德國慕尼黑國際太陽能光伏展上滿載而歸,攬下了共計650兆瓦的意向訂單,總價值約為56余億元。
面對光伏產業的回暖,業內人士普遍表示比較樂觀。而當前的行情也確實是這樣的,日本大地震后,當地的光伏產業受到嚴重影響,"目前,日本光伏行業的產量占全球的20%-30%,這在短期內將造成多晶硅價格和電池價格進一步上漲。"業內人士表示,因地震從日本企業流失的訂單大部分會轉向中國,現在沒有比中國制造的光伏電池性價比更高的了。當前,60%-70%的歐洲光伏市場是屬于中國企業的,而剩下的份額被日本所占據。日本地震后,歐美的客戶顯然不會安靜的等待日本光伏產業復蘇,那么必然會使更多的份額轉向中國。
面對大量的訂單,不少中國企業表現的十分樂觀,但大量訂單的背后是不是又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呢?
回顧08年的秋天,國內的光伏行業正處在欣欣向榮的時代,行業里大多數老板整天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拿到更多的生產資料,如何生產更多的產品。訂單?他們一點也不愁,大批量的歐洲訂單如雪片般從天而降,"今年半年銷量超過以往8年總和",全球光伏企業當年在談及談及當年業績時激動不已,"這種情況前所未有"包括一些國內龍頭企業在內的光伏企業當時都采取了相同的策略:擴產。但隨之而來的是光伏界的低迷,光伏市場的供求不平衡,引發了整個市場的大幅降價浪潮,盲目擴張讓國內的光伏企業在這個"光伏寒冬"中異常難熬。
隨著市場調節及各國政府陸續出臺的扶持政策,光伏產業有轉暖的跡象,但我們并不知道光伏市場未來是否會再次陷入這種輪回。更關鍵的地方在于,日本光伏企業產品50%以上都應用于本土,政府扶植力度大,后勁綿長。而中國光伏產品應用于國內的僅有5%,中國光伏企業把未來都寄托于歐洲市場上。
光伏行業一直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雖然我國從事光伏產業的大部分為民企,成立之初資金也處于緊張狀態,但這些企業后來到美國上市融資,解決了資金瓶頸,從而獲得了發展。但在技術上仍存在較大問題,雖然中國光伏行業無論在上游多晶硅還是下游電池領域的技術都已接近日本企業,但在質量、穩定性上仍與日本企業有一定的差距,而在關鍵的光伏制造設備上,中國幾乎都是來自進口,而日本的企業都是自主研發的。
過分依賴進口在當前是十分危險的。即便地震讓日本的光伏產業元氣大傷,也因此目前中國企業獲得了一些從日本企業手中流出的訂單,但只是暫時的現象。此次福島核電站危機之后,也將改變日本政府對核電的看法,未來對光伏的投入只會更大,本國的光伏企業將迎來更大的機會。有了強勁需求的本土市場作為依靠,日本企業必將向底盤不穩的中國企業發起猛烈的反擊。所以與其將大量的時間、資金投入到擴產中,不如穩扎穩打的突破技術障礙,以增強中國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
與光伏龍頭德國相比,中國與其的差距要更大一些,德國擁有全球頂尖的太陽能產業集群,強有力地覆蓋著整個價值鏈。全世界將近一半的變頻器產自德國,德國還是高質量系統組件,如安裝系統和太陽能玻璃等模塊組件的不可缺少的供應商。而中國的所謂優勢就是多晶硅上游原料冶金硅80%的主要產地來自于我國。但中小型企業在當前利益的誘惑下顯得十分焦慮,滿足于當前收益,甚至存在著惡性競爭,多數中國企業受制于人。長此以往,是絕對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
中國是多晶硅原料的主要產地,但若是只滿足于原料的生產,那么國內企業將只會從中獲得微小的利潤。上游的多晶硅產業的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七大廠商手中,包括美國的Hemlock,挪威的REC、美國的MEMC、德國的Wacker、日本的Tokuyama、MitsubishiMaterial和SumitomoTitanium。他們壟斷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應,獲得了太陽能產業最豐厚的利潤。短期發展看來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若是時間久了,勢必會被光伏行業所淘汰。
中國當前的問題不是拿不到訂單,而是如何在訂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在當前巨額利益迷霧中找準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任何一項產業光靠企業規模的擴張是不夠的,規模擴張所帶來的是當前的產能,而隨著各國不斷的發展,科技不斷的進步,世界對企業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太陽能光伏產業本身就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得技術者,得天下。規模的擴張會帶來短期利益,但若想長期的健康的發展,還是要突破技術壁壘。
面對光伏產業的回暖,業內人士普遍表示比較樂觀。而當前的行情也確實是這樣的,日本大地震后,當地的光伏產業受到嚴重影響,"目前,日本光伏行業的產量占全球的20%-30%,這在短期內將造成多晶硅價格和電池價格進一步上漲。"業內人士表示,因地震從日本企業流失的訂單大部分會轉向中國,現在沒有比中國制造的光伏電池性價比更高的了。當前,60%-70%的歐洲光伏市場是屬于中國企業的,而剩下的份額被日本所占據。日本地震后,歐美的客戶顯然不會安靜的等待日本光伏產業復蘇,那么必然會使更多的份額轉向中國。
面對大量的訂單,不少中國企業表現的十分樂觀,但大量訂單的背后是不是又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呢?
回顧08年的秋天,國內的光伏行業正處在欣欣向榮的時代,行業里大多數老板整天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拿到更多的生產資料,如何生產更多的產品。訂單?他們一點也不愁,大批量的歐洲訂單如雪片般從天而降,"今年半年銷量超過以往8年總和",全球光伏企業當年在談及談及當年業績時激動不已,"這種情況前所未有"包括一些國內龍頭企業在內的光伏企業當時都采取了相同的策略:擴產。但隨之而來的是光伏界的低迷,光伏市場的供求不平衡,引發了整個市場的大幅降價浪潮,盲目擴張讓國內的光伏企業在這個"光伏寒冬"中異常難熬。
隨著市場調節及各國政府陸續出臺的扶持政策,光伏產業有轉暖的跡象,但我們并不知道光伏市場未來是否會再次陷入這種輪回。更關鍵的地方在于,日本光伏企業產品50%以上都應用于本土,政府扶植力度大,后勁綿長。而中國光伏產品應用于國內的僅有5%,中國光伏企業把未來都寄托于歐洲市場上。
光伏行業一直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雖然我國從事光伏產業的大部分為民企,成立之初資金也處于緊張狀態,但這些企業后來到美國上市融資,解決了資金瓶頸,從而獲得了發展。但在技術上仍存在較大問題,雖然中國光伏行業無論在上游多晶硅還是下游電池領域的技術都已接近日本企業,但在質量、穩定性上仍與日本企業有一定的差距,而在關鍵的光伏制造設備上,中國幾乎都是來自進口,而日本的企業都是自主研發的。
過分依賴進口在當前是十分危險的。即便地震讓日本的光伏產業元氣大傷,也因此目前中國企業獲得了一些從日本企業手中流出的訂單,但只是暫時的現象。此次福島核電站危機之后,也將改變日本政府對核電的看法,未來對光伏的投入只會更大,本國的光伏企業將迎來更大的機會。有了強勁需求的本土市場作為依靠,日本企業必將向底盤不穩的中國企業發起猛烈的反擊。所以與其將大量的時間、資金投入到擴產中,不如穩扎穩打的突破技術障礙,以增強中國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
與光伏龍頭德國相比,中國與其的差距要更大一些,德國擁有全球頂尖的太陽能產業集群,強有力地覆蓋著整個價值鏈。全世界將近一半的變頻器產自德國,德國還是高質量系統組件,如安裝系統和太陽能玻璃等模塊組件的不可缺少的供應商。而中國的所謂優勢就是多晶硅上游原料冶金硅80%的主要產地來自于我國。但中小型企業在當前利益的誘惑下顯得十分焦慮,滿足于當前收益,甚至存在著惡性競爭,多數中國企業受制于人。長此以往,是絕對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
中國是多晶硅原料的主要產地,但若是只滿足于原料的生產,那么國內企業將只會從中獲得微小的利潤。上游的多晶硅產業的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七大廠商手中,包括美國的Hemlock,挪威的REC、美國的MEMC、德國的Wacker、日本的Tokuyama、MitsubishiMaterial和SumitomoTitanium。他們壟斷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應,獲得了太陽能產業最豐厚的利潤。短期發展看來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若是時間久了,勢必會被光伏行業所淘汰。
中國當前的問題不是拿不到訂單,而是如何在訂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在當前巨額利益迷霧中找準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任何一項產業光靠企業規模的擴張是不夠的,規模擴張所帶來的是當前的產能,而隨著各國不斷的發展,科技不斷的進步,世界對企業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太陽能光伏產業本身就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得技術者,得天下。規模的擴張會帶來短期利益,但若想長期的健康的發展,還是要突破技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