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開展“十五五”前期研究的重要一年。近期,本刊通過召開編委專家座談會、參加能源領域論壇會議,觀大勢、聽眾議,排列我們的選題清單。
“新能源消納”,穩居清單“榜首”。
在業界熱烈的研討中,我們感受到一種理性的力量——新能源消納,需解近憂,需謀遠慮。本期,我們試圖把這些思考作一梳理。
其一,促進新能源發展是思考主線。新能源是我國日益豐厚的能源資源稟賦,是參與產業鏈國際合作的強大優勢,是我國經濟穩中求進的支撐力量。發展好新能源,是各方強烈共識,更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任務。
其二,從戰術層面看,新能源消納有其近憂。2023年新能源新增裝機約2.7億千瓦,2024年將再新增2億千瓦,極有可能提前實現2030年風光總裝機12億千瓦目標;而且,新能源并網節奏呈現大規模、集中式特點,可謂“綠電奔涌”。而系統安全關涉全局,是強約束條件,電力系統正經歷空前、持續的“壓力測試”:調節能力不足、平衡難度加大,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消納面臨瓶頸。
其三,從戰略層面看,新能源消納有其遠慮。在降碳政策的強有力推動下,新能源越來越成為清潔化低碳化的主力,而從長遠來看,能源轉型的安全性、經濟性同樣至關重要。我們能否處理好發展的不平衡不穩定性,努力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最大限度減少沉沒成本?在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我們能否降低能源轉型的代價、控制能源轉型的風險?
推動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戰術上需要形成協同、有效的應對方案,以解近憂;戰略上則需要找到規劃思路升級、機制創新的長遠之策,以謀遠慮。
這尤其需要“統籌”的智慧,例如:如何保持新能源發展勢頭,又同步提高其安全可靠替代水平?如何在降低傳統能源比重的同時,立足既有資源創新形成多能協同格局?如何推進電力技術、市場機制、商業模式的創新,并想辦法讓三者實現妙不可言的耦合?
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新能源消納是提高能源轉型質量的“破題點”,需要能源電力行業甚至全社會進行長期的協同創新。本刊將努力呈現這場大規模協同的前沿動態、多方觀點,并持續更新清單、拓展視野。
新能源是如此之“新”,宏闊藍圖尚在鋪展,探索實踐尚在行進,很多問題還不能給出完整精確的答案——但這不正是“新”之魅力嗎?新的一年,讓我們一同追尋!
源:
新增裝機迅猛規劃亟待升級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國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超過10億千瓦,比2021年年底增長57.7%。在不久前召開的2023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對2023年全年光伏發電裝機預測進行年內第二次上調,由120~140吉瓦上調至160~180吉瓦。
新能源發電裝機的快速增長,離不開我國政府近年對新能源產業的推動。在落實“雙碳”目標、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背景下,相關部門出臺多項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明確,到2030年,規劃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光基地,總裝機容量達到4.55億千瓦。
技術進步是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增長的另一個助推力。伴隨著技術不斷更迭,新能源設備成本也逐年降低,并拉低了整體開發建設的成本。在過去一年中,新能源行業成為投資熱點。根據萬德經濟數據庫的統計,僅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業有60家企業發起了近2000億元再融資,融資額是2022年同期的4倍。
快速增長的裝機無疑會給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帶來新的挑戰——在新能源大基地,集中度高、容配比高、同時率高的“三高”現象或將出現,這對系統頻率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分布式新能源集中的地區,當新能源大發時,系統需要更多的調峰調頻資源來平衡電力供需,增加系統的運行成本。面對上述新情況、新問題,行業需要以系統性思維審視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源頭治理、消除規劃中的癥結就是破解消納難的可選之策。
新能源規劃與消納直接相關,隨著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持續增長,兩者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2023年年底,在對照國家能源局《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承載力評估導則》進行評估后,多省區公布了分布式光伏開發的紅、黃、綠區域,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對于如何在“接入承載力紅色警戒區域”繼續開發分布式光伏,不同省區思考的重點也有所不同。一些省份提出,對于紅色區域內已備案未開工項目暫緩建設,未備案項目則停止備案;但也有省份認為,不宜將預警信息作為限制項目開發的依據,對于紅色和黃色區域,可通過異地配儲、集中匯流等措施提高電網承載力。
不同的考量,實際上是管理部門在從規劃入手,探索更有效的新能源消納思路。
以科學規劃提高消納水平也是業內人士的共識。正泰新能董事長陸川介紹,在國外一些地區,政府會用招標的方式明確并網點的資源情況。一個地方能建多少光伏、有多少消納容量是清晰的。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會對電源點并網的電能質量提出相應要求,這也給企業預留了技術創新的空間。但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信息尚不透明,不管是分布式光伏還是地面電站,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他建議,應對于新能源的消納容量給出確定性的規劃并及時披露,如果信息披露足夠充分,相信很多企業會自主選擇是否要推進項目。
遵循市場規律、改變規劃理念也有助于消納。國網發展部原副主任張正陵認為,綠色電力發出來、送出去,歸根到底要靠市場買單。在新能源發電容量占比較高的電力系統中,需要在規劃階段就充分考慮市場需求,擺脫路徑依賴,改變傳統的規劃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通道的利用率。
網:
確保系統安全力爭量率一體
能源安全不僅是推進“雙碳”目標、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基礎,更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202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提出要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職責,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全力抓好能源增產保供,持續提高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然而,隨著新能源發電容量的增長,我國電力系統面臨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在2023年智慧用能與節能技術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成山表示,電源與負荷的變化使大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面臨巨大挑戰。在電源側,火電裝機比例逐漸降低,深度調峰能力不足,新能源出力具有波動性、間歇性等特征,對電網靈活調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負荷側,隨著空調、電動汽車等負荷快速增長,季節性用電趨勢和峰谷差愈加明顯。
配電網的安全運行也受到分布式新能源發展的影響。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光伏產品線總裁陳國光認為,過去,屋頂光伏只安裝在光照條件好的朝向,如今,因為系統成本降低,光伏安裝會更多地利用屋頂資源,以便多裝組件、多發電,提高系統投資回報額。但隨著屋頂可利用面積成倍增加,分布式光伏接入配電網時產生風險也隨之增大,安全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的關鍵在于堅持“量率一體”,這離不開與新能源發展相適應的外送通道和調節資源。近年來,我國推動源網荷儲協同發展,力爭實現清潔能源的廣域高效配置和就近消納;同時不斷完善能源調節體系,除了加快建設抽水蓄能、布局新型儲能,也推動相關技術發展,滿足大規模新能源調節和存儲的需求。
除了傳統儲能技術,構網型儲能等新技術也有望提升系統安全。陳國光認為,可通過構網型儲能技術,實現從電流源型控制轉為電壓源型控制,具備強慣量支撐、瞬時穩壓與故障穿越,以及提高有功和無功控制與響應的能力,主動緩解頻率和電壓波動,改變原有的新能源控制模式,讓光伏發電從適應電網走向支撐電網、再到增強電網。
科學調控也是助力消納的手段。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躍峰認為,對于光伏,可以通過提高午間用電提升消納水平,利用價格機制引導用電負荷向午間時段轉移;對于風電,可利用區域內交流電網靈活送受電特性,擴大調度平衡區域,發揮大電網平臺作用,以最低成本充分調用靈活性資源。
荷:
激發綠電消費引導供需協同
不久前,國家能源局召開綠證核發工作啟動會,12家申領綠證的發電企業和10家綠色電力用戶代表獲頒首批綠證。
綠證是我國推進綠色電力消費的途徑之一。2023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聯合印發《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 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通知》,對我國綠證制度進行了全面修訂完善,在明確由國家能源局負責綠證相關管理工作的同時,對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常規水電、生物質發電、地熱能發電、海洋能發電等已建檔立卡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所生產的全部電量核發綠證。國家能源局首批核發綠證涉及項目1168個、發電企業755家。
除了購買綠證,消費綠色電力的另一種方式是綠電交易。
在不久前召開的《我國綠電交易現狀及重點問題研究》報告發布暨專家研討會上,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表示,綠電交易作為綠色電力市場的核心機制之一,通過市場化交易手段,將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直接與需求側用戶連接起來,有效推動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規模擴大和綠色發展。但目前,我國綠電交易仍然面臨一些重點問題和挑戰,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市場組織機構、市場交易主體等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當前,盡管我國電力市場的交易與交易機制已經初步建立,發用電一體的“產消者”也開始涌現,但現有機制下,消費綠電的主動性并未被激活,需求側主動響應能力仍然較弱,“源荷互動”的市場化機制尚未建立。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副總經理龐博認為,新能源電源的邊際發電成本低,而電力系統消納成本高,傳統邊際成本競價形成的價格難以完全體現為消納新能源所付出的系統成本。同時,用戶側對綠色消費的積極性未能得到充分激發,綠電交易成交電量僅占市場化總交易電量的2%。
從本質看,沒有消費就沒有消納。要讓更多綠電進入市場、參與交易,可以根據電力系統的特點,統籌優化市場機制、交易模式。
龐博建議,應從兩個維度出發,基于適應新能源特性的角度設計市場機制,對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可依托大電網、大市場,通過省間靈活交易,有效利用全網調節能力,實現大規模資源優化配置和余缺調劑,滿足大基地新能源消納的需要;對分布式新能源項目,需要推動分布式、微網、虛擬電廠等資源聚合參與交易,更好激發出負荷側資源的調節能力。對如何激發用戶對綠色電力的消費需求,他認為可分類施策,將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分配至市場主體。
除了繼續發揮中長期市場的兜底保障作用,新能源的規模化消納還需要現貨市場的有力支撐,特別是跨省跨區電力現貨市場。廣州電力交易中心黨委委員、總會計師王鑫根認為,應加強綠電與常規電能量市場的銜接,尤其是加強綠電交易與常規電力中長期交易的銜接,保障綠電交易與電力現貨市場有序協調。
在綠電消費的潛在用戶中,外向型企業有望成為主動消費綠電的重要用戶群。龐博認為,我國綠電、綠證的國際認可度有待提高,外向型企業迫切需要有效且經濟的減碳途徑,需要建立綠色電力消費等更多應用場景,以提升企業購買積極性。對此,陸川認為,可推動碳足跡和綠電使用與國際接軌,讓消費者和企業體會到綠電在碳足跡上的優勢,有效促進綠電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