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氫能已經逐漸成為重要的儲能載體,在交通運輸業轉型方面,氫能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除已運營超兩年的“成渝氫走廊”,目前全國還有多條“氫走廊”在建,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優勢最為明顯。
成渝氫走廊發展
2021年11月,“成渝氫走廊”啟動暨氫燃料電池物流車首發儀式在重慶九龍坡區及四川成都、內江三地同時舉行,自此總體規劃了兩條城際線路和一條直達干線的“成渝氫走廊”正式貫通。
直達干線是沿成安渝高速,形成貫通成渝中部城市群的氫能快捷運輸線。
城際線路是則是圍繞直達干線,輻射成德眉資、川南及渝西、川東北及渝東北城市群,以資陽、內江、自貢、瀘州、榮昌、潼南、九龍坡、兩江新區等沿線地區為節點,連接天府新機場、德陽重裝基地、自貢國家級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和西南(國際)陸港、九龍坡汽配集散基地、兩江寸灘保稅港區等支線,形成相互融合、互聯互通的氫能經濟網絡。
至2023年,成渝兩地已累計投入氫動力商用車100余臺進行常態化運營,運行車次6000余次,運輸總里程逾180萬公里,運載貨物總重5萬余噸。到2025年,重慶計劃建成加氫站15座。
其他地區氫走廊建設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建成加氫站數量超過350座,約占全球的40%。“成渝氫走廊”的順利運行,給氫能產業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
22年8月,河南省印發關于印發河南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和鄭汴洛濮氫走廊規劃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重點打造“一軸帶、五節點、三基地”的鄭汴洛濮氫走廊,形成輻射全省和連通陜西“氫能產業集群”、山東“魯氫經濟帶”的黃河中下游氫能產業發展格局。
23年7月,氫能源滬甬城際物流干線實現首次示范運行,這標志著“上海—寧波”跨區域氫能物流干線常態化規模運輸具備成熟條件,氫能重卡往返半徑可從200公里增加到400公里,加速推動長三角地區,氫能源重卡物流運輸大動脈形成9月,浙江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浙江省推動新能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2023-2025年)》。在氫能方面,提出加速推進氫能設備的研制、推廣及應用,支持嘉興、杭州、寧波等地加快健全氫能產業生態,著力打造“長三角氫走廊”產業創新發展先行地。
京津冀地區物資流通體系發達,以占全國2%的國土面積聚集了全國14%的貨運需求和14萬輛中重型柴油。12月1日,搭載著氫動力系統的10多輛氫能翼展車、氫能轎運車在河北保定長城螞蟻物流園區裝滿貨物出發,途經京昆、榮烏、津雄等高速路段,順利駛入天津。與此同時,京津兩地的數十輛氫燃料電池汽車,也載著貨物分別駛入氫能高速公路示范線,標志著京津冀區域內首批氫能高速示范場景正式落地。
在幾日前的遼寧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大連市政協副主席陳國貴建議,積極打造“沈大氫能高速走廊”,推動氫燃料電池車規模化應用。
近兩年,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提速,交通運輸業是最重要的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車是發展的重要路線,氫走廊的建設對加速氫能產業發展有重要作用,推動周邊城市氫能制備領域、氫能儲運領域、氫燃料電池生產領域、加氫站領域以及氫能源車領域等氫能產業鏈五大領域的發展。
在宏觀層面上,氫走廊對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能夠直接有效降低碳排放總量。氫走廊的建設,還能帶動周邊城市的能源結構變革升級,如重慶在“十三五”期間,能源產品從原煤為主轉向原煤、天然氣、水電、風電等多元化格局發展。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占到全市的35.6%,“成渝氫走廊”也將進一步提高新能源發電比例。
氫走廊致力于打造高效的運輸體系,如中石化積極與大型物流企業和加氫站合作,在京津沿線、長三角地區構建零碳物流新模式。在“成渝氫走廊”逐步形成包括氫動力商用車制造商、氫動力商用車物流公司、加氫站等在內的車輛制造、場景應用、能源補給全套流程體系,推動氫能經濟網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