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住建部和交通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
文件指出,到2025年,國家層面出臺5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一批重點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初步建成,國家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跡核算和標識在生產、消費、貿易、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顯著拓展,若干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和碳標識實現國際互認。
到2030年,國家層面出臺2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一批覆蓋范圍廣、數據質量高、國際影響力強的重點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基本建成,國家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全面建立,碳標識得到企業和消費者的普遍認同,主要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和碳標識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有力保障。
氫云鏈獲悉,國家生態環境部于10月18日發布了關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等重點行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重點企業納入本通知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范圍,加上2022年的電力行業,國內目前將重點納入碳排放監管的8大行業或基本確立。該文件一定程度上對綠電做了定義,也反映出了與之對應的綠氫標準。
氫云鏈認為,首批國家級碳足跡產品大概率主要來自這8大行業及相關產業鏈。而從相關行業來看,大多數行業碳排放壓力較大且與氫能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基于氫能的重要地位,碳足跡產品標準的確立也意味著氫能等上游產業鏈產品碳排放標準的確認,這或許意味著國內綠氫標準已呼之欲出。尤其結合國際氫能市場來看,近期G20峰會期間20國集團聯合發布了《G20氫問題高級別自愿原則》,其中第一條重點強調了制定全球統一的低碳氫及其衍生物標準,而目前歐洲的清潔氫標準也發布,美國政府表示相關標準將在未來幾個月正式公布。國內綠氫標準已經“不遠”了,而標準的基本確立才會有補貼政策的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