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距離2023年結尾已不足兩個月,隨著各家組件企業公布前三季度出貨數據,以及對第四季度的出貨預期,2023年組件出貨量TOP10雛形已現。當然,站在并網裝機的“最熱”季節,各家龍頭仍在奮力一搏,最終結果或許也就此改寫。因此,本文僅是預期。
著眼2023年的龍虎之爭前,可以先回顧一下2022年的TOP10。
再看2023年,十大巨頭或仍是這10家企業,但排位卻將洗牌。
曾于2016~2019年連續4年穩坐出貨量“一哥”的晶科能源,或將今年實現“王者回歸”。在2022年度報告中,晶科能源曾預期2023年組件出貨量目標60~70GW。不過這一目標今年被上調至70~75GW。
根據三季度報,今年前三季度,晶科能源實現組件出貨52.2GW,并且重申“有信心完成70~75GW的出貨目標”。對于第四季度,晶科能源預期組件出貨23GW左右,這也意味著晶科能源錨定目標上限75GW,甚至有望超出預期。全力轉向n型的晶科能源,當下也成為市場n型“排頭兵”,截至三季度末,已投產n型TOPCon電池產能超55GW,大規模量產平均效率達25.6%。
出貨量季軍將在隆基和天合之間激烈爭奪。2022年度報告中,隆基預期2023年電池組件出貨目標85GW。不過在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隆基總裁李振國表示:“組件出貨量距離目標有一定差距,可能達到85%左右水平。”
今年前三季度,隆基實現組件出貨43.53GW。按照85%測算,全年出貨或將落在72GW左右,但其中包含電池的出貨,前三季度,隆基電池出貨4.71GW。
天合則將今年的組件出貨目標由2022年報中的65GW上調至65~70GW。今年前三季度,天合組件出貨超過45GW,超越隆基,位列全球第二。
以穩健著稱的晶澳繼續穩定前行,全年電池組件出貨目標保持不變60~65GW。前三季度晶澳實現電池組件出貨37.63GW。
值得重視的是,從前三季度經營數據來看,晶澳科技凈利潤位列TOP4前列,且應收賬款保持低位。對此也有市場評價,晶澳科技放棄組件出貨量之爭,而全力保利潤、保回款、保現金流。對于下一代n型技術轉型,晶澳同樣不甘落后,預期年底n型電池產能將超過57GW。
對比TOP4,稍顯落后的老牌巨頭阿特斯在三季度報中將全年組件出貨由此前的30~35GW上調至42~47GW,力保前五。今年前三季度,阿特斯組件出貨22.6GW。
以上可謂呈現斷層式領先的組件TOP5巨頭,且已霸屏多年。預期2023年,TOP5企業組件總出貨量將超300GW,較2022年增長64%,集中度再升。
TOP10后五位同樣競爭激烈,并且排名或將大變。
最大上升或將歸屬于通威太陽能。2022年,硅料、電池“雙龍頭”通威發力組件業務,當年便擠入出貨量TOP10。2023年,通威預期組件出貨量將達35GW,前三季度已實現組件出貨18GW。不過面對第四季度17GW的出貨任務,仍是壓力重重。
與通威展開競爭的將是正泰新能和東方日升。前三季度,正泰新能組件出貨20GW,位列前六。2023年全年,正泰新能預期組件出貨超過30GW。并且,正泰新能將2023年定義為產能大規模擴張的一年,特別是TOPCon優勢產能。據悉,到2023年底,正泰新能電池產能將達53GW、組件產能55GW,其中TOPCon占比81%。
東方日升前三季度實現組件出貨14.5GW,全年出貨則錨定此前的最高目標30GW。
TOP9或將落于一道新能。作為組件“黑馬”,一道新能2022年首次闖入組件出貨量前十。2023年,一道新能預期組件出貨量20GW,較2022年翻番,前三季度,已實現組件出貨13.5GW。
尚德電力以12~15GW的全年預期組件出貨量登上TOP10的“末班車”。不過后來者虎視眈眈,如陽光能源前三季度組件出貨6.3~7.2GW,或與尚德電力旗鼓相當。
需要強調的是,出貨量雖是組件企業的重要考量因素,但也非絕對因素。在光伏技術迭代的關鍵時期,各大企業的最新技術進展、新品、量產效率、功率以及技術突破等,北極星將持續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