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换脸,又黄又大又爽a片三年片,毛茸茸的撤尿,麻豆短视频传媒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新能源裝機創紀錄增長,中國碳達峰或提前6年到來

   2023-11-14 環球零碳32681
核心提示:如果保持 2023 年的清潔能源新增水平,電力行業的排放將如何發展?

我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是國家戰略,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容馬虎。

種種數據顯示,2030年前碳達峰的目標很可能會提前實現。

最近,一個獨立的國際研究組織—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首席分析師Lauri Myllyvirta在Carbonbrief上發表了一份長篇報告,名為《清潔能源創紀錄增長后,2024年中國碳排量將下降》(China’s emissions set to fall in 2024 after record growth in clean energy)。報告認為,中國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將在2024年下降,并且可能面臨結構性下降,原因是新的清潔能源安裝創紀錄地增長,而煤電占比在不斷下降。

再加上中國對綠色制造能力的投資激增,特別是低碳技術,包括太陽能、電動汽車和電池等產業的發展,中國很可能提前6年實現碳達峰。

從宏觀上來分析,這個報告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痣?、鋼鐵和水泥是我國碳排放最高的行業,根據2021年數據,三行業排放量之和約占全國的70%。其中發電供熱行業,又占國內碳排放總量的46.33%。抓住了發電行業的減排,既是抓住了碳排的源頭和關鍵,也可協助其他行業減排。

截至2023年9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約13.84億千瓦,同比增長20%,約占我國總裝機的49.6%,已超過火電裝機。

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也在穩步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07萬億千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的31.3%。

雖然煤電產能也在繼續增長,但清潔能源的發電增長量,超過了全社會用電量的增長,煤電占比在逐漸減少,加上房地產步入低迷,建材、水泥等需求會下降,這些因素都為二氧化碳排放的下降奠定了基礎。

01

2023 年第三季度排放量略有增長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爆炸式增長,僅在經濟周期性沖擊下短暫停滯。

如下圖所示,在過去 20 年中,中國化石燃料和水泥的年排放量幾乎每年都在快速攀升,僅在 2015-16 年經濟放緩和 2022 年新冠疫情期間有所回落。

中國每年化石燃料和水泥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變化。單位:百萬噸。

2023 年,封控停止后,碳排放有所回升。

根據報告,2023 年第一、第二季度有所增長,第三季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繼續反彈,估計同比增長 4.7%,但 9 月份放緩至 1%。

下圖顯示了中國每季度化石能源使用和水泥生產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每年第三季度的排放量以紅色標出。

圖為中國季度化石燃料和水泥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百萬噸。

今年排放量反彈的原因是可以預見的。最重要也是最明顯的是,經過近三年的疫情,石油需求已從新冠疫情時期的低點回升,加上去年的基數也比較低。

目前,中國石油消費已接近新冠疫情爆發前的趨勢線,而且還沒有任何減弱的跡象,第三季度估計同比增長了 19%。下圖頂部的淺藍色大柱顯示了這一點。

電力需求也從新冠疫情低點反彈,使電力部門的煤炭使用量成為今年第三季度排放量上升的第二大驅動因素(最低部的灰色條)。

圖說:按行業和燃料細分的季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年度變化(百萬噸)。

電力部門需求的增加幾乎全部發生在 7 月份,在此之前,水力發電量開始從 2022 年和 2023 年初的低降雨量造成的歷史低點反彈。

電力行業以外的煤炭使用量下降(灰色部分),原因是房地產建設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萎縮,導致建筑材料需求大幅下降。水泥排放量的下降(紅色)也反映了這一點。

但煤炭的其他用途有所增加,尤其是煉焦煤(黑色塊)的使用。煉鋼用煤的增長大于鋼產量的增長,這表明鋼鐵生產正從電弧轉向煤制鋼鐵生產。

盡管房地產(通常是金屬的主要用途)持續收縮,但投資增長(例如,電氣機械制造投資同比增長 38%,鐵路投資增長 22%)支撐了對能源密集型商品的需求。

02

2024 年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量將激增

雖然2023年的排放量有所攀升,但清潔能源的安裝量也出現了歷史性的增長。

太陽能發電的增長最為顯著,預計2023年中國的裝機量約為210吉瓦(GW),是美國太陽能發電總裝機量的兩倍,是中國2020年新增裝機量的四倍。

僅2023年新增的太陽能、風能、水能和核能裝機容量估計每年就能發電423太瓦時(TWh),相當于法國的總用電量。

今年新增的太陽能電池板中約有一半將安裝在屋頂上,這主要得益于中國的“整縣太陽能推進”計劃。

另一半太陽能安裝量主要用于大型公用事業項目,特別是在中國西部和北部的“清潔能源大基地”建設。

預計2023年中國將新增210GW太陽能、70GW風能、7GW水能和3GW核能。

除了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量產生的發電量外,中國龐大的水電機組在2024年的發電量也可能逐年大幅增長。

從2022年8月到2023年7月,由于2022年夏季創紀錄的干旱和熱浪,以及隨后進入2023年的低降雨量,中國水電機組的利用率跌至歷史最低點。

2024年的水電利用率不僅會恢復,還會高于歷史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從2022年初到2023年9 月,水電裝機容量又增加了29GW,增幅達7%。

鑒于今年已安裝的清潔電力容量以及水力發電的前景,除非電力需求大幅加速增長,否則2024年電力部門排放量的下降基本上已成定局。

從2025年起,電力部門排放量的發展取決于清潔能源的增加是保持還是加快。

從2023年低碳能源裝機的年新增發電量來看,其總量首次超過了中國電力需求的年均增幅,這標志著一個潛在的拐點。

此時,清潔電力的增長(下圖中的圓柱)將超過電力需求的總體增長(圓點)。因此,使用化石燃料發電的數量和相關排放量都將下降。

圖說:2023年新能源裝機量預計發電量將首次超過需求量的增長。

只要清潔能源裝機量保持在 2023 年的預計水平,低碳發電量的增長將使中國電力部門的煤炭使用量達到峰值并很快下降,2023 年將是峰值年。

如果保持 2023 年的清潔能源新增水平,電力行業的排放將如何發展?

一個簡單的預測,假定電力需求保持每年增長 5% 的歷史趨勢,水電利用率恢復到歷史平均水平,表明化石燃料(火電)發電量將在 2024 年春夏大幅下降(如下圖左下角所示),此后為零增長。

如果中國當前和預期的經濟放緩導致電力需求增長放緩,或者非化石能源增加速度進一步加快,那么化石燃料發電量將繼續下降,而不是趨于穩定。

疫情政策后的反彈(左上)、太陽能(右中)和風能(左中)發電量的持續強勁增長以及水力發電量的反彈(右下),將使化石燃料發電量從 2024 年 2 月開始下降(左下)。這意味著化石燃料發電量將在 2024 年下降 3%,并在 2025 年保持類似的下降水平。

圖為過去和預計未來每月發電量同比變化(單位:%)。左上至右下:總體電力需求;核能; 風能; 太陽能; 熱能(煤和天然氣);和水力發電。

數據來源: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CEC) 和Ember 。

此外,快速電氣化意味著近期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幾乎全部發生在電力部門。

因此,當電力部門的排放量達到峰值時,總排放量也可能隨之達到峰值,因為電力部門以外煤炭使用量的下降平衡了石油和天然氣需求的增長,而電氣化也緩解了石油和天然氣需求的增長。

03

碳達峰之后會持續下去嗎?

既然清潔能源擴張已經達到了開始降低中國排放所需的規模,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這種增長會持續下去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為什么清潔能源投資在新冠疫情之后激增?

其實不只是清潔能源,包括在交通運輸領域脫碳起到重大作用的電動汽車,也成爆發時增長。

截至 9 月份的 12 個月內,電動汽車產量超過 800 萬輛,占中國汽車總產量的 30% 以上。到 2023 年,電動汽車在中國銷售的所有汽車中所占比例也將達到 30%,而全年產量將達到 900 萬輛。

“雙碳”目標的宣布,提供了戰略引導。更廣泛的宏觀經濟條件帶來的低碳產能增長遠遠超過了決策者的目標和預期,今年的太陽能和風能安裝目標已在 9 月份實現,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已遠遠超過 2025 年 20% 的目標。

房地產去杠桿,壓制了相關基礎設施對土地、商品、勞動力和信貸的需求,這給地方政府的財政留下了缺口(地方政府的大部分收入依賴于土地銷售),并打擊了經濟增長率。

因此,地方政府正在尋找其他投資機會來推動經濟增長。環境和產業政策目標使清潔技術成為可接受的投資領域之一。

與此同時,作為疫情之后刺激經濟措施的一部分,政府為私營企業在金融市場和銀行融資提供了便利。與化石燃料和傳統重工業相比,低碳能源行業主要由私營公司組成。

因此,以前流向房地產的大量銀行貸款和投資現在都流向了制造業(主要是清潔技術制造業)以及清潔能源的部署。

技術創新和補貼推動清潔技術成本下降,導致許多低碳能源技術與化石燃料相比具有經濟競爭力。

總之,中國低碳能源的繁榮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房地產市場的萎縮為資本和投資轉向可再生能源領域提供了動力和機遇,技術創新和積極的產業政策提高了質量,降低了成本,使得低碳能源技術市場開始迅速擴大。

當然,這種擴張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比如制造業投資浪潮導致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電動汽車等產品產能嚴重過剩。

與前幾輪擴張一樣,這種產能過??赡軙ㄟ^個別企業的整合和徹底倒閉來解決。但與此同時,產能過剩將繼續壓低低碳能源設備的價格,這會促進低碳能源的市場占有率。

那么挑戰會在哪里呢?當低碳能源開始大幅削減對煤炭和燃煤發電的需求時,這可能會威脅到一些煤炭行業和煤電廠的利益,這些利益相關者可能會抵制轉型,從而引發對潛在障礙的擔憂。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1
 
更多>同類資訊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強榜單全面開啟【申報入口】 2024第二屆中國BIPV產業領跑者論壇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都县| 巴林左旗| 九台市| 肇庆市| 安庆市| 麻江县| 合阳县| 阳信县| 广安市| 白银市| 黎城县| 临城县| 开鲁县| 交城县| 遵化市| 竹北市| 吉木萨尔县| 陈巴尔虎旗| 松溪县| 德惠市| 泾川县| 荣昌县| 日照市| 阿拉善左旗| 正宁县| 茂名市| 上栗县| 大名县| 临沧市| 夏津县| 万全县| 新龙县| 天台县| 深水埗区| 会东县| 桂东县| 界首市| 新源县| 北流市| 龙游县|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