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風機大型化加速帶動風電成本大幅下降,但業界呼吁,應警惕如此快速的技術迭代更新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風機大型化應保持謹慎。
風電機組大型化趨勢正在加速。10月中旬,國內主流風電整機廠商紛紛發布最新海陸機型,其中,三一重能最新的15兆瓦陸上風電機組刷新全球陸上風機容量最高紀錄,明陽智能發布22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同樣刷新全球海上風機容量最高紀錄。
不過,雖然風機大型化加速帶動風電成本大幅下降,但業界呼吁,應警惕如此快速的技術迭代更新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風機大型化應保持謹慎。
風機容量進入兩位數時代
自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相繼步入無補貼時代,國內風電整機市場開啟激烈競爭,企業源源不斷推出大風機。
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新增裝機所用陸上風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僅為2.6兆瓦左右,海上風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約為4.8兆瓦。隨后兩年內,國內投入市場的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快速上揚,2022年全年新增裝機中,陸上風機平均單機容量已達4.2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超過7.4兆瓦,同比漲幅均超過30%。
時至今年,投入市場的風機單機容量還在上漲。從金風科技發布的2023年半年業績報告來看,今年1至6月期間,金風科技4至6兆瓦機型銷售達831臺,同比增長77.27%;6兆瓦及以上機型銷售252臺,銷售容量同比增幅高達337.46%;而同期內,4兆瓦及以下機型銷售容量則降低了97%以上。
與此同時,各大風電整機廠商還在積極推出更多大型化產品。據了解,截至今年10月底,明陽智能、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三一重能、運達風電都已公布了10兆瓦及以上陸上風電機組。在海上風電方面,單機容量15兆瓦及以上機組已屢見不鮮,中船海裝、東方電氣均公布了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明陽智能最新推出的22兆瓦產品更是刷新海上風機容量紀錄。從葉輪直徑上看,海上風電機組葉輪直徑最高已經達到280米。
降本是大型化主要動力
“風機大型化快速推進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降本。”遠景能源副總裁(中國區)兼解決方案總經理許鋒飛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期間表示,“不僅為了更低的平準化度電成本,更是為了節省風電項目土地資源。”
行業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陸上風電市場公開投標均價維持在1600元/千瓦,海上風機折合單價則在3400元/千瓦以下,與前兩年同期市場情況相比,陸上和海上風電招投標實際上都出現了超過50%的“打折”。
激烈市場競爭之下,風機大型化是否會有盡頭?國內某風電整機研發人員認為,只要風電度電成本還能往下降,風機大型化趨勢就不會停止。
但值得注意的是,風機大型化已經不僅是單機容量數字,更需要風電行業全面升級。“當前,國內風機快速大型化已經不只是產業鏈問題,還牽扯到配套工程技術各個方面。”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兼創新研究院院長潘東浩指出,“制造端是否能夠生產出更大部件、材料端是否能夠承受、配套運輸設備是否能夠適配,都是應考慮的問題。”
行業研究機構中郵證券分析指出,大型化趨勢加速的當下,國內風電整機廠商的風機設計路線實際上已經開始逐步趨同。海上風機開始轉向半直驅路線;陸上風電由于成本端壓力較大,各主機廠均開始轉向雙饋平臺,并針對低風速場景紛紛推出大葉輪產品。
安全可靠是技術創新關鍵
以空前的速度進行產品迭代,對新產品進行試驗驗證的時間也相對更短,業界普遍認為,風機的安全、可靠仍應是保障未來風電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兼工程預技術研究院院長蔣勇指出,與過去小功率風機相比,大兆瓦風機一旦出現可靠性問題,造成的損失會大很多,不僅單個部件成本相對更高,也會給風電場帶來更大損失。
南高齒集團執行董事、風電事業部總裁顧曉斌也公開指出,按照原有的制造技術,一旦從小兆瓦轉變為大兆瓦,不僅涉及使用參數變化,還有制造技術、檢測技術更新,作為零部件供應商,需要進一步加強檢驗,提升技術水平。
許鋒飛強調,大型風機對產品可靠性要求變得更高。以葉片為例,當前吊裝的葉片已經超過100米,葉片驅動設計、選材、驗證、制造、運輸安裝,以及控制運行都應保證性能和可靠性,這給全產業鏈上的廠家都帶來了更高要求。
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風電事業部首席技術官萬宇賓看來,一方面,企業需要不斷嘗試新東西;另一方面,更需要在產品各個階段、各個環節通過有效測試和驗證達到設計之初的預期,這樣才能讓風機真正在大型化之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