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光伏市場持續增長、新產能高歌猛進,n型技術的風刮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猛烈,帶動行業跑步進入n型時代。
在這樣一個新舊產品更迭的階段,領先的光伏企業將會有何種機遇,作什么選擇,有哪些預判?
日前,在TüV萊茵舉辦的2023“質勝中國光儲盛典”之媒體沙龍上,寶馨科技集團董事、副總裁張中良、晶科能源技術服務中心總經理臧鵬飛、正泰新能首席技術官徐偉智、江蘇省(億晶)光伏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安全長、TüV萊茵大中華區太陽能與商業產品服務副總經理馮軼洲,就光伏高效電池技術升級、競爭格局以及全球化市場等話題,分享了各自公司的探索、實踐和心得體會。
2023“質勝中國光儲盛典”之媒體沙龍 ▲
淘汰的是舊技術,良性競爭實現自我升級
伴隨上百GW級的n型產能擴張,光伏行業高效電池、組件新舊技術產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更迭。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光伏行業技術快速升級迭代的同時,也開始出現了產品同質化苗頭,以及產能過剩等問題。在這新一輪的優勝劣汰中,光伏企業該如何保有競爭力?又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
面對這個問題,正泰新能首席技術官徐偉智表示:“主要看兩點,一是經驗,二是速度。經驗體現在對技術路線的精準選擇以及產能投入的配比上,而速度則是研發和量產的速度,更早投入,更精準地成立團隊。比如正泰新能到2023年底的整體TOPCon電池產能布局達43GW,占全部產能的81%,我們的理念是量產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
徐偉智
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
在徐偉智看來,企業的可靠性、整合能力及品牌競爭力,都不可小覷。只有盡早識別新技術帶來的新組件在電池、質量等方面的隱患,才能提早去排除諸多不確定性;而整合能力則是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及如何協同自身的產能、研發投入的節奏等;此外,還有組件品牌的競爭力,能否可持續發展,能否給客戶提供優質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務,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江蘇省(億晶)光伏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安全長則表示:“我們可以辯證地看同質化現象。一方面,同質化會對行業和企業不利,造成一定傷害;另一方面,同質化也會給行業和企業增加壓力和動力,促進企業開發降本增效技術,從而使整個行業降本節奏加快。”
安全長
江蘇省(億晶)光伏工程研究院副院長
安全長說道,在光伏行業,大家對不同n型技術路線進行投資,實則是對n型技術大方向的認可。就當前而言,TOPCon是整個行業認可度最高的光伏技術。從技術層面看,隨著TOPCon產能快速增加甚至過剩時,市場首先淘汰的是舊的PERC技術和舊產能,之后才是TOPCon內部競爭的加劇,期間伴隨著HJT等其他新技術的動態競爭,這種競爭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升級的過程,此過程勢必伴隨組件單瓦成本下降和電站LCOE下降。
從更廣的視野來看,相對于其它可再生能源,當光伏的競爭力足夠強時,其在能源戰略中的種子選手地位和概率才會更高,這些也可視為同質化競爭有利的一面。
那么,如何應對同質化和產能過剩呢?
寶馨科技集團董事、副總裁張中良表達了他的觀點。他認為,每個企業都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管是經驗、沉淀、積累,要找到自己目標市場的目標客戶,向客戶提供一個真正差異化的場景服務,讓客戶滿意。
張中良
寶馨科技集團董事、副總裁
如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從用戶購買商品升級到購買體驗,未來的技術路線應該是多種技術共存,如TOPCon、HJT甚至BC,都有存在的道理,都有生存的空間。
“但如果企業一直在追熱點、追TOPCon或者是異質結、疊層等,變來變去沒有戰略定位,會很容易迷失自己,需要保持清醒,找準自己的定位。”張中良說。
作為行業內TOPCon技術領先的公司,晶科能源技術服務中心總經理臧鵬飛也表示同質化有兩面性,當前行業雖然宣布了很多TOPCon產能,會有同質化隱憂,但在這一階段,對晶科來說,是一種好的趨勢。
據了解,晶科最開始推動TOPCon技術時,走過了向客戶普及新技術、拓荒的整個過程,先行者有先行者的孤獨,當眾人一起認可并推動這個技術時,又能體會到“眾人拾材火焰高”的欣慰。
臧鵬飛
晶科能源技術服務中心總經理
走過這一階段,到TOPCon產能大量釋放面臨真正的同質化時,臧鵬飛認為,差異化將成為一種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產品性能、研發速度,是否具備競爭優勢、滿足客戶需求這幾個方面,而差異化,就要實現特定市場推出特定產品,哪怕不是特定的產品,也要能把這個產品代入到一套方案當中去,實現客戶對特定場景的需求。
最后,如果同質化不可避免,企業就要把產能、自身競爭力做好,至少讓自己生存得更加持久。
馮軼洲
TüV萊茵大中華區太陽能與商業產品服務副總經理
而從第三方角度,TüV萊茵大中華區太陽能與商業產品服務副總經理馮軼洲認為,行業過剩的產能,將進一步壓縮行業里代工訂單的空間。從這一點來看,對組件頭部企業加強其產品的質量控制,將產生積極意義。
對于行業里一些常見的質量問題,之前企業迫于產能瓶頸的壓力,無法停線檢查。但現在產能變得充分,即便再出現這類問題,企業也有更加充裕的應對措施。
逆全球化早晚會被打破
當前,不管是半導體、光伏還是其他行業,都在走向全球化發展,但由于一些海外政策、地緣政治等問題,很多行業出現了逆全球化現象,本土化制造呼聲漸高。
對中國企業來說,海外市場占比超過60%,如何更好地適應國際舞臺,成為企業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主要還是協同,在當地創造就業,讓自己成為被需要的一方。”徐偉智說,光伏的本質是成本導向,當產品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成本各方面都比較有優勢的時候,市場肯定會需要。他還提醒,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要有自己的專利。尤其是國際市場,歐美市場對先進光伏電池技術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專利保護。
從長期來看,徐偉智認為,光伏等清潔能源,包括全球減碳目標,這些是全球化生態,逆全球化遲早會被打破,只是在短期內會比較痛苦。在這個過程中,要強化自身,以應對全球挑戰、貿易壁壘。
對于這個問題,安全長表示,關稅壁壘和貿易措施是光伏逆全球化的隱形翅膀,而海外國家的需求則是逆全球化的動力,從此邏輯層面而言,光伏逆全球化現象在特定的時間段是有其必然性的。
然而,“牽一發動全身”。以組件制造為例,海外組件制造不僅需要先進的組件流水線,還需要近距離的原輔材料企業和組件設備企業,否則原料的供應和設備的維護成本將降低組件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另外,不同國家關于員工的勞動規定,也對光伏組件的制造成本有不同影響。基于此,安全長認為,光伏產業的制造主干仍將維持在中國,而有一些企業在國外發展是有其合理性的。
要應對這種逆全球化,張中良認為一定要有“利他”和“分享”的經營理念或價值觀。他表示:“以光伏產業為例,如果所有的產品都在中國生產,從中國出口,企業總是去賺別人的市場,但并沒有為當地貢獻就業、稅收或其它效益,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產生抵觸、封閉也是必然的。”
另外,張中良表示,有很多光伏企業只顧著自己壯大,不給中小企業生存的空間和機會,很難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圈。如果沒有其它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那這個產業就會缺乏活力和創造性。
說到逆全球化和本土化,在臧鵬飛的理解中,當前全球市場對本土化提出的需求或者強制措施基本體現在“不在當地生產的就不能供應”。事實上,國際貿易壁壘、關稅貫穿了整個光伏行業的發展周期,不少國家,比如美國、印度、土耳其等都設置了不同的限制舉措。
面對不同的市場,晶科也經歷了摸索到應對的過程。以美國市場為例,美國市場足夠大,本土需求旺盛,對于組件價格,即便從東南亞進口貴一點,消費者也能接受,對組件制造廠來說,這些因素能夠支撐其在海外建廠,從而形成一個相對獨特的供應鏈體系來供應這一市場。但對于市場規模小的國家,本土化制造則很難持續運轉,會帶來很大的風險。
馮軼洲則表示,TüV萊茵作為第三方機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跟中國企業是共贏的關系。近二十年來,我們一直協助國內企業打通全球多個地區的市場準入技術要求,幫助他們的產品進入全球各個市場。從短期來看,現在的逆全球化確實是保護了當地的企業,讓一些企業得以生存,但對這些國家本身的能源結構以及價格都非常不利。尤其是當前整個行業的核心技術研發、迭代,都是在中國完成,很多迭代過程很快,一些國家未必能適應這個速度。
產品質量的根,是用心設計和制造
隨著新興市場不斷增加,光伏企業越來越需要與更多國家的用戶做生意,同時接受更多樣化的環境地形考驗,如何有效控制質量,確保產品符合國際標準和客戶要求,也是光伏企業們亟需考慮的問題之一。
徐偉智認為,從設計上看,組件產品的材料、用怎樣的電池片等,都要做好工藝和制造上的風險管控及預判,因為光伏組件都是大批量制造,生產中的管控很重要,不能只靠第三方或者是客戶的監督,而是要站在各個角度管控質量,更要加大力度管控風險。
此外,還要結合真實的應用場景,在全球各地的典型氣候環境去做新產品或下一代產品的實證,這樣產生的結果才最真實恰當。
“我們正泰集團電站運維同事反饋的數據,包括發電量、設備故障率等都非常真實,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底是組件、逆變器,還是支架出現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可以借鑒避免。這是我們自己內部的很重要的反饋,然后這個反饋形成閉環,當我們在設計下一代產品或者配合不同環境需求的時候,會更加注意生產適合的產品。所以經驗很重要,產品的設計很重要。”徐偉智解釋說。
在安全長看來,對于包括光伏在內的所有制造業而言,產品是企業的絕對核心。而產品質量的最關鍵環節之一在其設計階段。“2006年,我們就建立了自己的光伏實驗室,始終從產品使用場景、使用壽命角度出發,秉承‘工藝可產,成本可控,性能可靠’的‘三可’原則的產品設計核心理念。在為億晶光電成為百年企業這一目標奮斗的同時,充分考慮公司組件產品圓滿的全生命周期的設計。”
在真正的戶外環境下,要求是極高的。臧鵬飛舉例說,在中東地區,組件測試對外宣稱的最高工作溫度是85度,但在中東的項目上,夏天溫度接近80度,組件放置在戶外真的接近極限85度。如果只是達到標準級別肯定是不夠的,標準本身只是行業的門檻級要求,客戶乃至企業自身,都應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晶科經常與TüV萊茵等第三方機構一起,到世界各地不同環境進行實證,了解當地環境、客戶以及新的領域的一些要求。
對此,張中良認為,質量和服務,是企業立足的資本。即便是在光伏行業同質化、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不同的企業,還是可以根據第三方機構分享的數據,找到自身的差距,不斷提升品質、提升技術含量及競爭力。而不是靠一些虛假宣傳去忽悠客戶、忽悠消費者,最后受傷害的,不僅僅是企業自己,還是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馮軼洲看來,不同技術路線組件發電量的優劣,通過前幾年戶外實證的數據,就可以得出結論。組件產品,包括其材料,在全生命周期的耐候性和可靠性,則是全行業更值得關注的問題。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產品能否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安全可靠地運行,還要結合實證數據。在這一方面,TüV萊茵提出了很多實驗室的測試方法,多年來也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不斷給企業提供支持,共同促進行業標準的發展。
“對于一些新的應用場景,如BIPV、海上光伏、高壓光伏、高容抗組件功率測試、高效電池片精準測量等,我們已經有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制定了相關的TüV萊茵2PfG標準。我們期待與行業相關機構和光伏企業進行充分交流,給光伏企業提供更多更及時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