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CNNE2023第八屆東北能源經濟峰會在吉林長春正式召開。
本次會議由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吉林省風光太陽能協會、世紀新能源網、氫能觀察、風電觀世紀儲能承辦,由新能智庫提供學術支持。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黨組成員張玉清,吉林省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副主任楊瑜,吉林省風能太陽能學會秘書長張松為會議致辭。
20日下午,會議同時開展分論壇,來自氫能產業數百位專家到場。在氫能分論壇中,與會嘉賓分享了氫能制儲運加全產業鏈問題、現狀以及當下熱點話題。
大功率燃料電池電堆在氫電耦合應用上的實踐與展望
河南豫氫動力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兼清能股份戰略總監張靖表示,氫電耦合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豫氫動力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研發了MW級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給出了園區/孤島分布式氫儲能系統方案、微電網氫儲能解決方案,并擁有氫儲能智能監測與調控系統。目前,豫氫動力已建立完整的燃料電池核心材料、電堆、系統制造平臺,實現包括電堆、膜電極、雙極板和氫循環系統在內的四大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與制造。
氫能產業與科技創新
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公司技術總監,集團氫能領域首席專家梅武表示,我國可再生能源稟賦優秀,氫能作為能源載體,可以根本性解決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應用帶來的大規模儲能、大規模消納問題,解決我國的能源安全問題。綠氫產業鏈長、技術領域跨度大、技術瓶頸尚存,低成本技術尚未充分確立,需要政策引導、技術更新迭代。他表示,PEM制氫設備與燃料電池技術還有較大的技術提升空間,通過科技創新以及在示范應用中的快速迭代和規模化生產能進一步大幅降低成本,擴大市場規模。
吉電股份氫基綠色能源產業探索與實踐
吉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氫能產業中心副主任何適表示,氫基綠色能源隨氫能產業發展應運而生,是氫能產業的新發展形態,吉電股份基于自身氫能產業先發優勢,率先提出“氫基綠色能源”產業概念,從規劃布局、技術研判、市場開發、政策推動、示范引領、產業落地6個方面入手,打通氫基綠色能源全產業鏈。
PEM燃料電池在氫儲能發電領域的應用探索
新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漢斌表示,發展氫能是緩解能源危機與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途徑。在國家及地方的政策推動以及對氫儲能發電的需求下,新源動力對PEMFC在氫儲能發電領域的應用展開探索,目前已在全國10省12個城市有搭載新源動力產品的燃料電池汽車車隊在運營。李漢斌總結,氫能燃料電池行業處于導入期,需要企業做好技術硬功夫,未來三年是產業發展的窗口期,企業需要逐步擺脫補貼的依賴。
碳中和背景下堿性電解水設備之發展和應用
考克利爾競立(蘇州)氫能科技有限公司銷售副總裁王國祥分析了碳中和背景下堿性電解水設備的發展和應用。他表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可再生氫需求量約800萬噸,到2035、2050年,堿性電解水制,氫成本有望達到15元/kg 和10元/kg。考克利爾競利未來的發展方向為單機大型化和系統集成化,打造產氫效率更好、響應速度更快、自動化程度更高、安全保障更可靠的堿性電解水制氫設備。
氫能在未來能源中的作用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東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高工王悅新表示,在電-電利用背景下,氫是大規模、長周期儲能的理想選擇。風光氫儲一體化可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發展和新能源就近消納的手段,也可作為儲能參與系統調峰。東北院以以氫能產業為核心,涉及能源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片區開發及地方產業等多個領域,打造示范引領性項目。
風光發電制氫及儲氫研發應用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民針對風光發電制氫及儲氫相關研發應用進展進行了分享。他表示,風光發電制氫可以調節、儲存轉化能量,緩解多余風光發電問題。風光發電制氫、儲氫的核心技術為風光發電技術、電解水制氫技術以及儲氫技術。未來,在風光電氫技術方面,要加強電解制氫技術的開發、開展氫儲能系統的研發、注重大規模風電制氫運行模式以及經濟性、解決風電與電網輸配電的政策問題。
綠氫應用之測試技術的發展
安立杰(武漢)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翁凌云介紹了綠氫應用中測試技術的發展。他表示,國家非常重視氫能產業鏈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在氫能檢測服務和檢測設備等領域進行了政策布局。氫氣具有易擴散性、易縮脹性、易燃燒性、易爆炸性的特點,需要在站內特別增加一套安防監控系統,以確保站點的運營安全。安立杰提供氫能測試輔助與安全服務,擁有專業的技術提供專業的分析,對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大有裨益。
隔膜壓縮機在氫能產業鏈應用
江蘇恒久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林皓分享了隔膜壓縮機在氫能產業鏈的應用,他表示,隔膜壓縮機用金屬膜片將油氣分離,具有氣體不受污染、純度高、密封無泄漏、壓縮比大的特點。在氫能產業鏈上主要用于制氫、儲氫、加氫等環節,隔膜壓縮機未來的發展方向為提高轉速、加大活塞力、實現遠程在線監控。
當前,受頂層設計、政策利好驅動,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并已經形成制氫-儲運-應用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基礎。在《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也指出,到2030年,要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以及供應體系、產業布局合理有序,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