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中國(西部)氫能大會上,《全球氫能產業發展白皮書》發布。《白皮書》顯示,我國是全球產量最大的制氫國,氫氣主要來源依然為化石能源。現階段,我國煤制氫占比達57.06%,天然氣制氫占比21.9%,工業副產氫占比18.15%;電解水制氫1.42%。
截至2022年底,我國燃料電池車保有量為12682輛,累計建成加氫站358座,其中在營245座。當前我國氫能應用的80%仍停留在工業上,交通、電力、建筑等僅占比20%。今后隨著“雙碳”目標實現,氫能在需求量和能源消費端占比均大幅增長,交通領域氫能應用占比也將大幅上漲,到2060年我國氫能應用領域將更加細分,建筑領域占比4.49%,交通占比31.09%,工業占比將降至59.82%,發電與電網平衡占比4.6%。
《白皮書》預測,不同電解水制氫方式,成本下降時間預期存在一定差異。2040年,當可再生能源電價降至0.16元/kWh時,堿性電解水制氫于PEM電解水制氫成本將與化石能源制氫+CCUS的成本相當;2060年,當可再生能源電價降至0.13元/kWh時,堿性電解水制氫和PEM電解水制氫成本與現階段的灰氫(化石能源制氫)成本相當。
《白皮書》指明,未來我國氫能發展趨勢的底層邏輯是,氫能已初步邁入商業化階段,近年我國氫能產業熱度攀升,發展進入快車道,但靠頂層設計全力支持推動,是未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白皮書》統計顯示,2021年以來,各級政府發布多條支持政策,國家級政策10個,省級政策83個,市縣級政策252個。在各類政策中,發展規劃占比45%,財政支持占比20%,項目支持占比17%,管理辦法占比16%,安全和標準占比2%。
《白皮書》提出,要認清兩個體系,首先是氫能供應體系:清潔制氫模式或開啟長足發展,綠氫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最終目標;其次是氫能應用體系:能源屬性越來越受關注,交通領域應用所占比例將獲得持續提升。
就全球來說,氫能市場持續增長,在投項目多為工業和運輸領域。截至2022年,氫能產業鏈上不同國家共宣布了228個大型氫能項目。規模化工業利用的氫能項目90個,氫能源運輸項目53個,大型制氫項目17個。2021年全年,全球氫能產量達到9400萬噸,全球氫能需求增長5%,氫能約占全球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2.5%,全球氫能市場的總規模約為1250億美元。
《白皮書》指出,2022年清潔氫能產量不足100噸,氫能作為能源消耗占比不足1%。但《白皮書》預測,到2050年,全球綠氫產量3.23億噸,藍氫含量2.04億噸,在全球能源總需求占比中將達到13%。不僅如此,隨著制氫技術的發展,2030年化石能源制氫+CCUS規模將達到6899萬噸,電解水制氫規模將達到7972萬噸;在2060年前,全球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的成本將從3.2—7.7美元/千克下降到1.3—3.3美元/千克。
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