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暨第十三屆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峰會在山西省太原市召開。會議由山西省能源局、國家能源集團、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研究會、國際能源署、國際可再生能源署主辦,以“數字引擎 儲動未來”為主題,重點聚焦新型儲能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為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賦予新動能、新優勢。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出席會議并作主旨演講。
以下為發言內容整理
來源:中國能源報 文丨記者 林水靜/整理
近20年,我國新能源發電持續快速發展。目前,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6月,我國風電、光伏新能源裝機已突破8億千瓦。未來,新能源發電仍然會持續加速發展,最終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新型電力系統。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電力系統也面臨著“保供應”和“保安全”兩個挑戰:一方面,新能源發電出力具有隨機性、波動性,靠天吃飯,電力電量時空分布不均衡,加上用電負荷日益尖峰化,以及極端氣候的影響,給電力可靠供應帶來巨大挑戰;另一方面,新能源發電設備具有低抵抗、弱支撐性,大規模接入會導致系統轉動慣量降低、調頻能力下降,系統安全穩定風險凸顯。
這需要我國儲能產業盡快發展。儲能具有靈活調節、快速響應、主動支撐等優勢,既可布局在大電源、大電網的關鍵節點,也可作為分布式智能電網、綜合智慧能源系統的關鍵裝備之一,可儲可放、兼容并舉,可及時有力地支撐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儲能將在新型電力系統“雙保”中發揮重要作用。
其中,抽蓄和電化學儲能將共同占據我國儲能體系主體地位。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技術初步具備了規模化應用條件,有望成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進程中發展速度最快、應用前景最廣的儲能技術。抽水蓄能將在“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得到快速發展,實現可開發站址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未來,新型儲能將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飛輪、壓縮空氣、氫儲能等新型儲能在部分指標方面具有相對優勢,是電力系統多元應用的備選,安全性相對可控。但在綜合技術經濟性指標方面離實際應用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技術標準和應用管理體系尚不完善,實際應用效果仍需進一步驗證與評估。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未來其技術經濟性水平有望進一步改善,結合特定場景需求,基于部分指標的比較成本優勢可能獲得一定程度的商業化應用。
發展要建立起系統觀念。實現多層級、多環節、多類型統籌發展,做到風光水火核儲等多能互補發展,協調促進多能互補系統建設運行,充分利用資源組合、時空互補的優勢,保障電力穩定供應;要做到儲能與電力系統各環節協調,考慮新能源資源與負荷特性,要推動源、網、荷各環節多場景的多元儲能應用;要堅持儲能技術多元化發展,加強技術創新和產學研合作,構建多樣的儲能應用場景,快速調節性能,在削峰填谷、安全保障等方面發揮功能,用于解決電力系統月度、季節性不平衡問題。
市場驅動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市場化機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一是推進現貨市場,充分發揮電力現貨市場作用,進一步完善優化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配套機制;二是加快輔助服務市場和容量市場建設;三是落實市場主體身份,推動儲能作為獨立市場主體或作為虛擬電廠聚合資源參與電力中長期、現貨市場交易;四是積極發展共享儲能,建立“統一調度、共享使用”的運行機制,最大發揮儲能的作用。
在協同創新方面,要發揮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雙輪驅動作用。在技術創新上,儲能重大技術急需進一步擴大攻關突破,不斷提高儲能的安全性、經濟性、可靠性和壽命;管理創新上,充分發揮體制機制的制度保障作用,破除傳統政策機制的堵點,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
儲能是重要的靈活調節資源,是電力系統安全、靈活、高效運行的保護神。新能源和儲能是能源轉型列車的雙輪,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充分發揮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