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鐵鋰電池為主的電化學儲能電站消防安全是行業關注的重點,特別是電池熱失控火災事故機理復雜多變,在熱失控后會析出氫氣、一氧化碳等可燃氣體,同時易復燃,如何阻斷電池的燃燒鏈是行業的難點。
由于電池火災的復雜性,現有的各類電池滅火介質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保證在各種工況下能完全有效抑制熱失控蔓延,行業對現有各類滅火介質的優缺點和成效爭議也較大,國內外相關政策文件和標準規范也未明確采用何種滅火介質可有效抑制熱失控火災。
例如,7月1日起實施的國標《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規程》提出“滅火介質應具有良好的絕緣性和降溫性能,自動滅火系統應滿足撲滅火災和持續抑制復燃的要求”;國家能源局印發的2023版“二十五項反措”提出“滅火系統應滿足撲滅電池明火且不復燃的要求”。
可以看出,由于磷酸鐵鋰電池熱失控機理復雜和目前技術的局限性,現有的政策文件和標準規范均只提出滅火“功能性”的要求,并未明確采用何種滅火介質,采取何種滅火介質也是當前行業的“模糊地帶”。
安全是底線,也是難點。隨著近兩年各地百兆瓦級乃至GWh級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的逐步建成投運,特別是今年來,40余座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并網投運,提升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在全壽命周期內的安全運維能力迫在眉睫。
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電池等設備數量多,占地面積大,技術路線多樣,火災滅火系統復雜,一般在電池艙(柜)普遍設置可燃氣體探測器、感溫感煙探測器等,同時配置七氟丙烷、全氟己酮、細水霧、氣溶膠等滅火介質,并配置水消防作為保底兜底的手段。
電化學儲能電站一般采取少人值守的模式,每班一般配置兩名運維人員,運維人員少,對運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同時電化學儲能在大多地區是一個新興事物,運維人員普遍缺乏電化學儲能相關知識和電站的運維經驗,特別是消防安全的機理以及事故反應過程,相對常規的變配電工程、新能源工程,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為主的電化學儲能火災撲滅難度加大,火災危險性更高,對運維人員的挑戰更大。
安全作為重中之重,運維人員應熟練掌握電化學儲能系統的運行機理和儲能電站的消防安全設施,在運行中避免發生安全事故,同時一旦偶發安全事故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范圍擴大和人身傷亡事故。
為提升運維時磷酸鐵鋰電池為主的大型電化學電站消防安全水平,結合項目實際工程經驗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合理設置探測器動作闕值。可燃氣體探測器目前已成為“標配”,可燃氣體的動作闕值設置水平層次不齊,例如,部分項目為保證儲能系統的安全,可燃氣體探測器動作闕值設置很低,導致報警系統頻繁誤動,給運行帶來極大的困擾。因此,可燃氣體探測器、感溫感煙探測器等動作闕值應合理設置,既不能“拒動”也不能“誤動”。此外,BMS的溫度、電壓、電流報警和動作定值也需結合電池特性、運行方式等合理設置。
其次,定期維護消防設備。由于熱失控火災事故屬于偶發事故,消防安全設備基本處于“待命”狀態,為保證消防安全設備性能可靠,需開展定期維護,特別是部分消防安全設備較為“嬌嫩”,例如,一段時間后部分消防安全設備的精度將發生偏差,氫氣等可燃氣體探測器壽命較短、壓力容器儲壓設備安全問題凸出。因此,應定期開展消防安全設備的維護保養,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檢測,同時開展日常、定期、專項的巡視,保證消防安全設備處于正常工作狀態。
最后,加強消防安全演練。國內外均發生過儲能電站熱失控后消防滅火過程中的人身傷亡的慘痛事故,重要原因之一是消防人員對電池熱失控機理的不熟悉,因此,開展消防應急演練并建立與當地消防部門的聯動機制很有必要。國標《電化學儲能電站應急演練規程》(GB42317-2023)已于近期發布,標準規定了電化學儲能電站運維過程中的應急演練計劃編制、工作準備、過程實施、評估總結和持續改進的要求,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需要說明的是,消防應急演練不能流于形式,應注重真實性。同時,建議與當地消防部門建立聯動機制,一方面通過對運維人員和消防隊員進行電池熱失控機理的培訓,避免真實發生熱失控火災后的“誤判誤動”;另一方面,通過消防聯合應急演練加強互動,保證一旦發生火災后能夠快速果斷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熱失控的擴散,保證人身和財產安全。部分地區已開展聯合消防演練,例如蘇州昆山儲能電站、山東慶云儲能電站均通過與當地消防部門的應急演練,提高事故處置能力,實現火災事故的快速反應和高效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