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乳制品行業可謂是熱鬧非凡。從6月份深圳FBIF食品飲料創新論壇,到7月份的中國奶業大會,各大廠商都借此機會宣傳新品,為下半年的乳品競賽做好準備。
自疫情消退之后,我國乳業正在穩步復蘇。由于消費市場轉旺,今年第一季度大部分上市乳企業績都實現了開門紅。尤其是中小規模的區域乳企打法生猛,增速強勁,大有反守為攻之勢。
7月14日,老牌乳企皇氏集團發布了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歸母凈利潤1.95億元-2.12億元,同比上升103.19%—120.9%。其實從第一季度開始,皇氏集團就展現了不俗的業績能力。年中業績的大幅回升似乎都在表明皇氏集團已經步入正軌。
然而6天之后,皇氏集團因光伏項目合同變更,未及時披露收到了深交所的監管函。自轉投光伏行業之后,皇氏集團股價大漲,多次被深交所問詢,外界對其進軍光伏仍保持懷疑態度。去年皇氏集團又提出了“百億級乳企”目標,但以目前來看,“光牧”效果微乎其微。
1多元轉型失利,業績難見起色
皇氏集團成立于2001年,位于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是一家以水牛奶、巴氏鮮奶為特色的地域乳企。在整個乳企行業中,雖然列入小眾品牌,但其進入資本市場的時間卻領先于一眾乳企。2009年皇氏集團在深交所正式上市,當時國內A股中的乳業公司只有伊利、光明和三元。
在上市初期,皇氏集團借助資本力量開啟擴張之路,進軍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然而由于銷售費用激增,皇氏集團營收雖然在穩步增長,但是利潤卻不斷下滑。
2009年至2013年,皇氏集團營收由3.05億元增至9.91億元,歸母凈利潤由4192萬元降至2794萬元。5年時間營收增長了3倍,但利潤卻縮水了1/3。無奈之下,皇氏集團開始跨界轉型以謀生路。
2014年皇氏集團收購御嘉影視,進軍影視產業;2015年又收購了文化傳媒公司盛世驕陽、互聯網信息公司完美在線,入股動漫幼教運營公司北廣高清;2017年收購移動信息服務商筑望科技。短短三年時間,皇氏集團在多元化并購上就花費了20多億元。
至此,皇氏集團的業務范圍已經涉及乳業、影視文化、信息服務、幼兒教育等多個領域。多元化轉型也讓皇氏集團的業績驟然提速。2016年其營收為24.46億元,歸母凈利潤2.9億元,創下成立以來新高。不過在三年的高速增長之后,皇氏集團并購帶來的惡果也初步顯現。
2017年新媒體版權市場發生巨變,2018年影視行業漸入寒冬,皇氏集團的影視文化業績大幅下降。兩年間,皇氏集團計提了收購盛世驕陽和御嘉影視產生的商譽減值共計7.45億元,導致2018年出現6.16億元的巨額虧損。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2019年在剝離影視業務之后,正好趕上三年疫情,其信息服務業績一落千丈。2020年—2021年,皇氏集團又計提了收購完美在線和筑望科技兩家子公司產生的商譽共計5.28億元。
從2016年至2021年,皇氏集團的營收一直徘徊在25億元區間,利潤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六年時間一直在忙于剝離虧損業務,直至2022年重新回歸乳業賽道之后,其業績才有所突破。
2022年皇氏集團營收28.9億元,同比上漲12.54%;歸母凈利潤1202萬元,實現扭虧轉盈,這一良好態勢一直延續至今年。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多元化轉型失利的陣痛仍然存在,而且其乳業主賽道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
2痛失營收主力軍,水牛奶缺乏活力
激進的多元轉型讓外界誤認為皇氏集團不再以乳業為中心。其實不然,自早期北上開拓一線城市失利后,皇氏集團的乳業布局就發生了轉變。以廣西為大本營,逐漸向云南、貴州、湖南等省份輻射式擴張,立志成為西南第一乳企。
2019年初步形成了以皇氏、來思爾、優氏和遵義四大品牌矩陣,并對四大基地進行集中歸口管理,提升乳業運營效率。不過乳業賽道競爭激烈,各大企業都在招兵買馬,皇氏集團與西南第一的目標漸行漸遠。
2022年身處四川的新希望營收突破100億元,已成西南霸主;廣東燕塘乳業營收也逼近20億元。不難看出,皇氏集團前后受敵,留給其發展空間已然不多。更加糟糕的是,從2021年起皇氏集團開始轉讓來思爾股份,又痛失了云南市場。
今年5月,皇氏集團以3.3億元的價格再次將來思爾乳業和來思爾智化各32.9%的股權轉讓給君樂寶,此后君樂寶成為來思爾的控股股東,皇氏集團不再持有來思爾股份。
這就是令人費解的地方,來思爾的業績不算差。據2022年財報顯示,來思爾乳業營收為13.04億元。雖是小眾品牌但發展空間極大,是皇氏集團營收的主力軍。轉讓來思爾股份,此舉被外界一致認為是“賣子抵債”。
皇氏集團給出的說法是,進行資產優化整合,為開拓華東市場做準備。不過失去了來思爾,其百億乳業夢毫無疑問變得更加遙遠。難道僅僅依靠“水牛奶”就能撐起百億夢想嗎?顯然不太現實。
水牛奶一直是皇氏集團的特色,但同時也是其發展的枷鎖。據中怡康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水牛奶市場規模僅為58.5億元。皇氏集團作為水牛奶行業的龍頭企業,在20多年的時間里仍沒有解決水牛奶的兩大痛點:地域和產量。
我國水牛主要分布在廣西、云貴等地,目前絕大部分水牛奶企業都來自廣西。這就造成了消費者對水牛奶的認知還局限在兩廣云貴等地。雖然水牛奶的營養成分比傳統牛奶要高很多,但水牛奶何時走向全國一直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皇氏集團、百菲酪等頭部企業都在大力推廣水牛奶,但接踵而來的就是產量難題。據數據顯示,我國水牛存欄量一直在2700萬頭左右,增幅非常緩慢。
盡管皇氏集團從2021年起實施“奶水牛種源芯片”戰略,引進巴基斯坦水牛胚胎改進國內水牛品質。但渠道推廣和奶源產量僅靠皇氏集團一己之力很難推動整個水牛奶市場的步伐。不過皇氏集團顯然有自知之明,早已把眼光轉移到光伏賽道上了。
3進軍萬億光伏市場,蹭熱點還是赤子心?
在多元化轉型上,皇氏集團可謂是當機立斷。早在2021年財報中,就透露走綠色發展戰略,利用新建廠房和牧場進行光伏資源開發。2022年初成立皇氏農光正式進軍光伏行業,同年8月宣布將斥資百億元在安徽阜陽建設20GW TOPCon超高效太陽能電池組和2GW組件項目。
消息一出,皇氏集團股票漲停,遭到深交所問詢。從其以往的跨界轉型來看,難免會被認為依舊是蹭熱點行業,并不看好其光伏賽道的發展。而且以皇氏集團的業績,難以支撐百億元的大項目。
不過皇氏集團并不認為轉投光伏是跨界,而是自身乳業的延伸。2022年在實行農光互補的同時,早已經和中石油、華能等多家企業展開合作。計劃雖好,但現實是2022年光伏業務營收只有1209萬元,營收占比僅為0.42%。
不過從去年底,皇氏集團動作不斷。與和邦生物簽訂了25億片單晶硅片訂單,和嘉能太陽能合資設立除硼硅料公司,與黑晶光電共同研發TOPCon電池技術。并且今年5月其子公司陜西中石能中標2.6億元光伏項目。由此看來皇氏集團布局光伏并非紙上談兵。
今年第一季度皇氏集團營收大幅增長53.83%,其增速主要來自光伏產業。上半年利潤相較去年也直接翻倍,由此可以推測其光伏產業已經小有成就。但值得懷疑的是,皇氏集團的光伏轉型會不會像以前的影視、信息業務那樣爆發之后轉瞬即逝?畢竟現在光伏行業有些虛胖。
自2013年轉變補貼機制后,光伏行業迎來新一輪發展周期。尤其是在國家政策的激勵下,2017年我國的多晶硅、硅片、電池和組件產量均為全球第一。2022年光伏行業總產值已經突破1.4萬億元。
隨著光伏行業的火爆,不僅行業內加碼擴產,也吸引了其他賽道的眾多玩家。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共有69家企業跨界到光伏產業,其中不乏海爾、美的、TCL等家電巨頭,也有中國燃氣、中石化等化工大佬。
皇氏集團所在的分布式光伏EPC和TOPCon項目更是內卷嚴重。值得注意的是EPC業務技術含量和壁壘不高,處于光伏行業下游,利潤率極低;而TOPCon電池項目,建設周期長投資巨大,皇氏集團能堅持多久還是個問題,
當然和此前影視跨界不同的是,皇氏集團的光伏業務都是與其他廠商合作的方式進行,降低了自身風險性。尤其是抱緊能源巨頭華能集團的大腿后,其光伏業務水到渠成。但光伏能否成為其第二曲線還需時間驗證。
4結語
2023年業績回暖,對于連續虧損兩年的皇氏集團來說,確實是久旱逢甘霖。但是業績回暖的背后,其面臨的困境依然不少,甚至更多。
一方面多元化轉型的后遺癥依然存在。其信息業務營收逐年下降,難保不會步影視業務的后塵。尤其是多次轉型造成業務結構臃腫,戰線太長反而對其是拖累。如何整合優化產業結構也是皇氏集團的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走“乳業+光伏”雙路線,雖然會帶給皇氏集團帶來全新氣象,但是水牛奶的推廣以及光伏項目的建設,都是極其耗費精力的事情。距離2028年的百億乳業夢還剩5年時間,無論是光伏還是乳業,對于皇氏集團都是巨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