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備受市場關注的碳酸鋰期貨首日上市大跌引發業內關注。截至收盤,LC2401主力合約下跌12.56%,為215100元/噸,其余遠期合約LC2402-2407均收于跌停板211600元/噸,下跌幅度達14%。
??對于此次價格下跌,上海鋼聯新能源研究員鄭曉強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供需看,近期全國鋰鹽廠庫存在1.5萬噸,現在也處在備貨旺季,現貨電碳價格還處在29萬/噸,但首日上市的2401等遠期合約主要反映的是明年1月份以后的供需關系,今年四季度后非洲礦的進口量會對明年的供給形成較大的增量,而目前上游還有較大的利潤空間,形成了市場對后市的一致預期,導致了首日碳酸鋰上市多份合約跌停。
??據介紹,此次首批上市交易合約為LC2401至LC2407,掛牌價為246000元/噸,上市首日期貨合約漲跌停板幅度為±14%(211600-280400元/噸)。開盤交易至首日收市,成交量累計達6.5萬手、持倉量8085手。
??而此次下跌的原因,主要是業界預測2024年供應端或有較大幅度增長。SMM有色網電池材料分析師馬睿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1年-2022年終端需求快速爆發,與上游鋰資源供應形成錯配。2021年-2022年部分在上輪過剩周期被叫停的鋰礦項目陸續重啟,但仍存在較大幅度短缺。同時,此期間也是鋰價實現快速拉漲的階段。
??馬睿表示,但2023年-2024年上述重啟復產的項目疊加新建項目預期將陸續達產,新能源需求增速不及爆發初期,資源過剩程度將于2024年到達頂峰。
??不過,馬睿亦表示,之后持續過剩下上游鋰資源增速或將放緩,需求端受儲能領域帶動將得到有效緩解。
??國泰君安有色金屬高級研究員邵婉嫣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展望2023年末至2024年供需市場,碳酸鋰市場的供應增速預計超過需求增速,處于供需過剩格局,預計現貨價格由30萬元/噸逐步回落。
??邵婉嫣表示,供應端,南美鹽湖提鋰資源將大幅貢獻國內進口增量,并以澳大利亞、非洲等地區鋰精礦增量為資源,實現國內鋰精煉產量與供應總量的增長,國內鋰產量和進口量預計將明顯增長。而需求端,新能源車消費庫存壓力逐日增大,并且面臨燃油車的“反滲透”,盡管儲能需求的增長驅動LFP和碳酸鋰需求,然而總體消費弱于供應。
??展望未來,邵婉嫣表示,廣州期貨交易所的碳酸鋰期貨上市后,碳酸鋰行業已逐步進入衍生品時代,為產業帶來價格發現、規避價格風險等多重利好。與此同時,鋰行業定價也將迎來更多投資主體??紤]到當前現貨市場價格處于28-29萬元/噸,現貨與期貨基差超過7萬元/噸,幅度約24.5%,價格進一步單邊下跌幅度有限。
??對此,鄭曉強亦表示,盡管靜態數據顯示有較多供給增量,但真實的擴產是一個周期很長的事情,未來不一定會像想象中的那樣,有那么多非洲礦準時準點進場。
??對此,邵婉嫣亦表示,鋰行業市場中依然存在著不確定性,需要持續關注鋰資源和鋰鹽生產企業投產大幅不及市場預期、海外鋰電行業發布限制性政策、新能源車和儲能行業增長大幅超預期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