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革命情景
決定未來全球能源需求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人口發展、經濟增長和能源強度。
根據聯合國的人口發展預測,中國人口將持續增長,大約到2030年達到峰值,約14.6億。2030年之后將開始減少。到2050年時,人口大約為14億。
在參照情景下,能源強度每年降低2.3%。2003年-2050年,單位GDP的能源需求將減少大約65%;而在能源革命情景下,在能效方面的積極政策和技術支持將使單位GDP能源需求到2050年降低大約80%。
綜合人口發展、GDP增長和能源強度的估計,在能源參照情景下,中國能源需求將從目前的35000皮焦耳/年(1皮焦耳=1015焦耳=34139噸標準煤)增加到2050年的81000皮焦耳/年;在能源革命情景下,到2050年大約是53000皮焦耳/年,比目前的需求增加50%。
幾個主要方面的具體情景是:
在能源革命情景下,隨著家庭和服務業成為主要的電子消費增長點,最終電力需求的增長是不成比例的。但隨著提高能效措施的不斷開發,盡管經濟持續增長,更高的能源需求增長也不會出現。相比能源參照情景,能效措施減少了大約1200太瓦時/年(1太瓦時=100萬千瓦時)的數量。
供熱部門,在能源革命情景中,熱能的最終需求也能減少。到2050年,有12500皮焦耳/年的消耗可以被削減。
交通部門明顯的能效提高,以及工業和民用領域中能源需求的減少形成互補。在能源革命情景中,中國2050年的交通能源需求將是當前的三倍,也只是參照情景預測數據的一半。這一目標實現的途徑包括:引入更高效率的汽車、鐵路取代公路運輸貨物、改變與流動相關的行為模式等。
電力生產方面,到2050年,53%在中國生產的電力將來自可再生能源。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主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將貢獻37%的發電量。
熱供應領域,目前,可再生能源提供了供熱方面大約35%的一次能源需求,主要貢獻來自于生物質的使用。缺乏區域性供熱網絡,成為大規模應用地熱和太陽熱能的嚴重結構性障礙。過去的經驗表明,在并網的電力系統中實施有效的支持機制比在供熱系統中更加容易,因為后者涉及大量不同的利益相關者。
相對參照情景,能源革命情景中,一次能源消費需求在2050年將減少40%。大約33%的剩余需求將由可再生能源提供。
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根據能源參照情景,到205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將達到現在的三倍,這將遠離可持續發展途徑;在能源革命情景下,中國將保持在2003年33億噸的排放水平,每年人均排放將從2003年的2.5噸略微減少到2050年的2.3噸。
電力部門仍舊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來源,占到2050年總排放的50%。但是在工業和其他部門中,能效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增加將使二氧化碳排放減少,從而抵消電力和交通部門排放的增加。
關于未來電力生產的成本,相比參照情景,在能源革命情景下,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引入幾乎不增加發電成本。由于電力生產中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在能源革命情景下,2020年之后,電力生產成本在經濟上更合算,并且到2050年,發電成本幾乎僅有1美分/千瓦時,低于參照情景下的數據。
中國的能源政策
中國“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節能中長期規劃指出,從2006年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45%。
在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之外,中國政府還提出了一系列實現節能目標的方法。例如,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實現結構節能;通過開發推廣節能技術,實現技術節能;通過加強能源生產、運輸、消費各環節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實現管理節能。一些耗能大戶和關鍵行業成為工作重點。
此外,還提出了強化促進節約的政策措施。例如,實行單位能耗目標責任和考核制度,實行強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制度,推行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等。
但是,“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即2006年,中國降低能效的指標卻沒有實現。
對于接下來的降低能耗工作,政府重點放在以下若干方面:完善并嚴格執行能耗標準;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抓好重點行業和企業;健全節能環保政策體系;強化執法監督管理;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
中國政府確立的目標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占全部一次能源消費的16%左右,在可再生能源消費中,因地制宜利用的分散型可再生能源,如接近能源使用終端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發熱方式,將解決偏遠地區人口的電力供應問題和農村生活燃料短缺問題。
不同的可再生能源潛力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