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聲頗高的“鈉電池量產元年”,市場開拓似乎沒有預期的那般順利。需求側,年內確定搭載鈉電池的車型少之又少,目前僅有奇瑞iCar、思皓花仙子、江鈴集團新能源EV3等宣布了鈉電池“上車”計劃。與此同時,電池級碳酸鋰回落至30萬元/噸左右,鈉電池的成本優勢不再突出。
??產業鏈仍然對鈉電池保持高度熱情,研發、投產如火如荼。以維科技術為例,公司鈉電池一期項目已完成投產,二期項目剛剛開工。維科技術董事陳良琴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產業鏈仍然堅定看好鈉電池,上下游正在通力合作,探索應用場景的可能性。不過,陳良琴也提出,鈉電池產業鏈配套尚未成熟,目前真正投產的廠商并不多,行業要真正邁向產業化至少需要2至3年的時間。
??“去年很多機構到我們這里盡調,有的機構希望一年最好能出貨幾十個GWh的鈉電池,實際上哪有那么快,太夸張了!”陳良琴說。
??鈉電池“上車”不及預期
??此前多家機構曾預測,2023年將會是“鈉電池量產元年”。但截至目前,已公布鈉電池“上車”計劃的車型并不多,目前僅有奇瑞iCar、思皓花仙子、江鈴集團新能源EV3等寥寥幾款,電池供應商則包括寧德時代、中科海鈉、孚能科技等。
??正如乘聯會在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所言:“近年來動力電池產業鏈一直對鈉電池的量產化進行積極布局,鈉電池當前已具備量產能力,但車企的反饋卻并不積極。”
??更讓外界擔憂的是,隨著碳酸鋰價格回落,鈉電池還能否擔當“鋰電池平替”?電池級碳酸鋰曾在2022年一路狂飆,價格一度突破60萬元/噸,在此背景下,鈉電池備受追捧。但今年以來,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大幅回落。上海鋼聯5月30日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報30.25萬元/噸,較最高價已然“腰斬”。
??乘聯會分析稱,鈉電池尚處產業化初期階段,在核心技術路線存爭議、供應鏈不夠完善、生產工藝不成熟等因素的影響下,鈉豐富的資源儲備難以在產業初期快速轉化為成本優勢,車企短期內難有動力選擇適配鈉電池。
??乘用車或許并非鈉電池最佳的競技場。滬上一名電新分析師表示,鋰電池更能緩解新能源汽車的“里程焦慮”,而且如果采用鈉電池,整車重量會明顯增加,背離了乘用車的輕量化趨勢。
??產業化或在2至3年后
??不過,在乘用車市場的一時失意,并不意味著鈉電池的產業化受阻。
??從國內上市公司動態來看,產業鏈仍在持續加碼對鈉電池領域的投資。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在今年5月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的鈉電材料業務今年一季度完成1萬噸產能建設,計劃2023年完成3萬噸產能建設。今年2月,華陽股份宣布,萬噸級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項目已開工奠基,總投資約11.4億元,達產后可年產2萬噸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和1.2萬噸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據高工產研統計,目前有超35家鈉離子電池企業進入中試階段,另有50家以上處于實驗室階段。預計2023年上半年送樣企業超過20家,下半年5家以上企業實現量產。
??投資如火如荼,產業化真正落地則仍需等待。陳良琴認為,鈉電池產業鏈的正負極材料、電解液在2022年開始產業化,電芯則是在2023年開始產業化,而鈉電池項目的集中落地預計要等到2024、2025年。
??對于一種技術路線而言,2至3年實現產業化已經算是很快的速度。
??對于鈉電池的“出路”,陳良琴強調,不能拿鈉電池的短板去跟鋰電池的長處去拼,一定要找到鈉電池適合的應用場景。與鋰電池相比,鈉電池具備四個顯著的優勢,包括安全性更高、成本更低、更耐低溫、倍率性能好。不過,鈉電池也有短板,即能量密度比鋰電池低。
??據介紹,由于認證程序相對簡單,預計鈉電池會在兩輪車上率先得到批量應用。目前已有公司邁出第一步。2023年3月,雅迪科技集團攜手旗下華宇新能源科技公司宣布成立華宇鈉電公司,并發布華宇的第一代鈉離子電池“極鈉1號”,同時配套整車雅迪極鈉S9。
??短期機會還看儲能市場
??產業鏈公司普遍預期,鈉電池有望在更大的儲能市場迎來爆發。陳良琴表示,儲能廠商更關心成本與安全性。原因在于,儲能集裝箱對大小、重量要求不高,可以接受以占地空間換能量密度。
??目前鈉電池廠商與儲能廠商正在共同推進研發,如維科技術已經研發出能量密度150wh/kg、循環5000次以上的鈉電技術,公司近期與13家企業代表簽署了鈉電產業戰略合作協議,合作領域涵蓋家用儲能、工商儲能、超高安全儲能等方面。
??從需求側來看,儲能市場更為分散,適合鈉電池以新人之姿進場。正如陳良琴所言,儲能未來是一個可以與乘用車相媲美的大市場。不同于乘用車動力電池市場,儲能市場對于新的技術路線和廠商更加友好、開放。
??天風證券研報提出,基于層狀氧化物體系在循環壽命上有一定的局限,往大容量的儲能領域開拓需要聚陰離子正極以及電解液體系的進一步成熟,預計2024年下半年以后,鈉電池有望逐步在儲能領域滲透。據預測,2025年鈉電的市場空間在100GWh上下。
??陳良琴認為,鈉電池廠商要與需求側共同探索產品的可能性,維科技術一直在與客戶合作開發,積累了大量實驗數據。與此同時,考慮到電池是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維科技術今年特意把研究院從工廠中獨立出來,以加強前沿技術研究、推進極限制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