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上游業務拓展告一段落后,近期來光伏龍頭們開始向下游進軍。
近日,硅片龍頭TCL中環正式宣布下場做N型TOPCon電池。
據報道,TCL中環與廣州市政府、廣州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了25GW N型TOPCon高效太陽能電池工業4.0智慧工廠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06億元,預計2024年上半年實現投產,全部達產后年產值將達16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TCL中環布局TOPCon項目,在消納自身超規片、強化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協同的同時,更大程度上是推動行業向下一代N型生態的戰略性跨進。
而這背后反映的,則是N型時代迭代的正式開啟。
N型迭代風口,中環下場做電池
隨著P型電池觸及效率天花板,光伏行業正經歷由P型向N型的迭代風口。
截至當前,P型電池最高量產效率已突破 24%,持續逼近效率極限 24.5%,行業降本增效驅動下,第三代電池片技術正快速發展,N型電池成為了行業新產能的一致選擇。
目前最為看好的下一代技術無疑是HJT和TOPCon,其中HJT技術作為公認的光伏終極技術路線,目前上下游環節在迅速成熟中。而對于光伏巨頭們而言,由于TOPCon技術是在PERC技術上的改良優化,在當前產業上下游環節兼容性更好,疊加龍頭企業在PERC技術上的積累及產能優勢,選擇TOPCon是龍頭企業短期內最具性價比的選擇,龍頭企業中包括隆基綠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龍頭均開啟了相關產能生產。
就中環而言,其本身在N型硅片上就具備極強的技術優勢,而作為上游硅片寡頭,在硅片緊缺的背景下現在下場做N型電池,也意味著更強的成本及供應鏈優勢。
除此之外,中環選擇今年二季度的開始進軍N型電池也有市場N型超規片消納因素。中環在2022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透露,在TOPCon大爆發和HJT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不同的廠商有不同的技術偏好,對企業的柔性制造能力提出更高的考驗,目前TCL中環的工業4.0制造模式下已實現超300種規格硅片的生產與制造。
隨著N型市場崛起,因技術、工藝路線多,產品分檔多,拉晶、切片等環節的參數差異導致N型超規片數量多于P型時代,在這一背景下,中環選擇下場自建N型電池產能,導入公司大尺寸技術優勢,也有利于N型超規硅片消納,降低生產成本,保證電池具備較高的能量轉換效率,進一步夯實“G12+疊瓦”雙平臺差異化發展路線,增強盈利能力,強化綜合競爭力。
拉開N型電池差異化
在N型電池爆發風口下,中環下場做N型電池也建立在自身產品的技術創新和差異性優勢上。在N型產業布局上,中環堅持210硅片+N-TOPCon電池+疊瓦3.0組件,以提升差異化產品綜合競爭力。
其中首先被關注的是其N型電池尺寸,據介紹,中環通過將大尺寸、薄片化技術優勢與N型TOPCon電池工藝相結合,較大程度提升電池轉化效率。
而當前市場上,由于生產良率問題,多數TOPCon玩家都選擇的是182尺寸,而中環選擇G12(210)尺寸無疑與當前多數N型產品拉開了差異性,更貼合光伏產業大尺寸、大功率趨勢。
而中環選擇G12硅片也憑借自身N型G12硅片的技術實力,此前,中環通過前瞻性布局G12超薄N型硅片,為公司建立了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大尺寸、薄片化、細線化、N型技術引領行業,截至目前,中環N型G12硅片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N型G12硅片技術已經處于行業頂端。
另一個差異性,則在于中環的疊瓦3.0差異化技術,該技術采用并聯電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穩定性。中環憑借工業4.0制造優勢,柔性化生產、柔性制造,滿足N型產品復雜化特性,匹配硅片制造-超硅片消納與組件-疊瓦3.0性能提升。
對于N型電池的未來計劃,中環表示將通過電池技術協同硅片、組件環節,發揮“G12+疊瓦”優勢,推動技術創新與產品力進一步迭代。
N型產品需求持續提升,中環的充足信心
另一方面,中環在二季度初期就向N型電池拓展,也是基于產業鏈供給的改善,以及N型產品需求的持續提升。
據公司披露的一季度業績預告,今年一季度在硅片端的良好表現下,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收約170-180億元,同比增長約27%-3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2-24億元,同比增長約68%-83%。
一季度業績高漲背后,則是報告期內上游原材料供給改善,以及下游裝機需求的提升,反映在硅片端則呈現結構性緊張。報告期內以210大尺寸為代表的優質產品供不應求。
在良好的業績以及產業鏈供給改善背景下,中環對企業發展前景也信心滿滿,近期累計回購股份1438萬股,最高成交價為49.80元/股,總金額約7億元,回購股份將全部用于股權激勵及員工持股計劃。
中環認為,該筆回購也是公司管理層對公司內在價值的肯定和未來持續發展的信心,有利于維護公司全體股東的利益,并有利于提升團隊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能夠有效地將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員工利益結合在一起,促進公司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