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造技術解決能源需求的問題,我認為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這當然是很快樂的一件事?!奔栔悄芏麻L陽如坤談到。
“快樂”這個詞,在陽如坤的采訪中出現了很多次,這個詞語還被寫入企業文化,代表著陽如坤對于這份事業一以貫之的認同與熱愛。
2006年,在“鋰電池之父”陳立泉院士的支持下,陽如坤從機器人行業跨界進軍鋰電裝備行業,創立吉陽智能。當時國內鋰電裝備還是一片空白,很多設備依靠國外進口,吉陽智能是國內最早一批鋰電裝備制造企業。
“當時的想法挺簡單的,環境污染的大環境之下,節能環保的鋰電池具有時代價值。當我真正進入這個行業之后,更切身體會到國產化鋰電裝備的重要性?!标柸缋は?6碳表示。
轉型后的很多工作都是從零開始,吉陽智能從鋰電池研發起步,發展成為以鋰電池制造裝備技術等為主的多元生產模式。目前吉陽智能聚焦在鋰電裝備最核心的三個環節:激光模切、卷繞和疊片,多項技術已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如今,吉陽智能已是業界公認的“黃埔軍?!?,鋰電裝備領域的大部分技術人員都是吉陽智能培養的,撐起國內鋰電裝備產業的半壁江山。
在吉陽智能員工眼里,陽如坤不像董事長,更像一名科學家。陽如坤平日會親自參與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客戶尋訪等多項一線工作,重視基礎技術研究是陽如坤的工作信條之一,更成為他意義感、快樂感的來源。
陽如坤提出“制造能源時代”這個概念。他認為,制造技術能夠從很大程度上解決能源需求問題,以太陽能、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都是建立在制造技術之上,結合電池儲能技術,將持續引發能源變革。同時,電池制造技術已從半自動技術、模仿階段,走向大規模、數字化、智能化制造階段,成為所有裝備企業共同面臨的課題。
近日,陽如坤接受了36碳的專訪。
以下為交流實錄,經36碳編輯整理:
從機器人,到鋰電裝備
36碳:您在創業之初主要研究機器人,后來轉型鋰電裝備行業,有什么特別的契機嗎?
陽如坤:我畢業之后主要研究機器人的開發工作,當時的機器人雖然已經能實現跑動跳躍,但是必須連接電纜,因此我意識到實現機器人無繩作業的關鍵就在于電池。
當時,我也受到了中科院陳立泉院士的影響,他是我國第一位研究鋰電的院士。當年陳立泉院士看到了鋰電行業對于能源變革的重要意義,更痛心于國內鋰電池行業極度缺少裝備的現狀,給我的觸動特別大。2006年前后,我國也正值環境污染問題非常突出的時期,亟待找到節能環保的能源技術。
后來,我們從能源需求、消耗等多個層面評估后,正式開啟了在鋰電池設備產業的深耕,我也不斷加深自己對于新能源、電池裝備產業的認知。
當然我也很欣慰,直到今天我對機器人行業也依然保持濃厚的興趣,吉陽智能在鋰電裝備領域的技術也和機器人技術有共通之處,比如機構與控制技術、傳感器技術、同步控制技術等,二者在未來發展方向上也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鑒的地方。
36碳:當時國內鋰電裝備領域還處于空白,您遇到過一些挑戰嗎?如何解決的?
陽如坤:相比于機器人技術,當時國家更需要的是鋰電裝備技術,去解決能源需求層面的問題。吉陽在創立之初也基本是從零開始,很少有外部先進經驗可以借鑒,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接受不斷試錯的過程,這也是公司探索創新的過程。
比如,電池制作環節的安全問題一直是行業面對的難題,其原因往往是由毛刺、粉塵問題等引起的。設備對安全的影響,第一是制造精度,第二是制造過程的管控,因此要基于材料、電池原理去找解決方案。我們團隊花了三年去反復打磨激光切割這項技術,用它去解決產品痛點需求,如今激光切割更是成為鋰電設備市場上的主流技術。
我認為對于吉陽智能來講,最重要的還是要始終重視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不能急功近利。我始終認為我們從事的行業是有價值的,那么我們全力以赴就是正確的。
36碳:您如何理解裝備制造業對于電池產業的影響?
陽如坤:裝備制造在電池產業是起到基礎作用的。電池產業的市場前景肯定是具有確定性的,但也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中國電池制造合格率只有大約90%-94%,產能利用率也不高,我看到很多企業的建成產能和輸出產能相差甚遠,這就涉及電池的結構與制造、材料的規格化、裝備的使用化和制造管理等,這都和裝備制造環節緊密相關。因此,我認為只有裝備強了,整個產業才能夠真正強大起來,我期待整個行業都去重視裝備,從產品源頭去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效率。
36碳:目前吉陽智能的很多像技術都已經走在國際前列,您認為吉陽的優勢體現在哪里?您最關注公司哪些層面的發展?
陽如坤:我認為最大的優勢還是在于吉陽智能對電池本身的理解,和對機器技術的深耕。吉陽智能創立已經有17年的時間,可以說是和國內鋰電裝備制造進程一起成長起來的,我們對于技術原理、技術迭代的理解相對更加透徹。
我自己也常年在研究一線工作,目前把精力主要放在產品技術的發展方向上,一方面是公司的技術專利布局,另一方面也是加強同頂級電子制造企業的溝通,探討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常常也會到客戶現場去了解我們裝備的使用情況,更好地從設備運行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在客戶現場,常常會有一些不可預見的因素,比如鋰電池極片精度誤差、表面缺陷等,這就可能給我們的設備造成不穩定情況,而這些問題只有深入現場之后,才能夠發現并解決。
制造能源時代,用制造技術解決能源問題
36碳:您曾在多個場合提過「制造能源」這個詞,您是如何定義制造能源時代的特點的?
陽如坤:未來我國可以通過制造技術來解決整個能源需求問題,比如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是來自于制造技術,再結合電池存儲技術,未來將極大滿足能源需求,不再需要去進口能源,這就是制造能源時代最突出的特點。
特別是現在技術迭代進程也非常快,比如我國現在把光伏技術已經做到了世界領先,以鈣鈦礦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還在進一步探索之中,不斷突破能源轉換效率。當我們看到基于能源需求而產生的技術既先進又高效的時候,那么我認為通過制造技術解決能源問題,已經是完全可能的了。
能源系統的結構轉型,基本上所有的傳統能源都會走向電氣化替代,相當于第三次能源革命。這對電池產業,乃至國民經濟來講都是翻天覆地的變革。
36碳:制造能源時代,給鋰電裝備企業帶來哪些時代機遇?
陽如坤:鋰電裝備未來發展,主要在于對大規模制造的需求,并不斷提升鋰電制造的效率。結合我們的裝備技術迭代進程來講,早期我們一條產線只能做1兆瓦時,后來到1吉瓦時,到目前已經提出一條生產線要做10吉瓦時。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關注裝備制造的循環過程,就是從材料到電池稱為是正向制造,那么我們把這個環節反過來,從電芯拆解后提取材料,叫做反向制造。那么把二者結合起來,重視電池的全生命周期循環,能夠帶來我們整個制造技術的革新,也能帶來成本的大幅下降。
對于電池產品來講,目前電池的成本大概是一個瓦時在5毛錢到5毛5左右,未來我認為會降到2毛錢左右,也就是兩三倍的降本空間。基于我們對制造技術的理解和實踐,我認為是完全可以的。
36碳:您認為目前行業面臨哪些痛點?
陽如坤:我認為最大的行業痛點在于標準問題,電池行業最大的問題沒有自己獨立的TC(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這也就進而導致很多行業亂象的出現。雖然目前電池的產品及測試標準相對完善,但缺少完整產品標準:如規格、材料、設計、零件;更缺少制造標準、裝備標準;對電池制造、使用、回收的標準還有待完善。
舉例來說,電池的尺寸規格就是非常突出的一大問題。現在行業里面差不多有七八十種規格的電池,實際上完全不需要這么多,只需要做四五個尺寸規格就能滿足所有場景下的需求,這也能從產品設計的層面帶來更大的降本空間,也能避免產品浪費。
目前吉陽智能也在積極倡導成立電池產業的標委會,我們加入電池百人會、中國動力電池創新聯盟等組織,多次提出建議,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重視這件事。當未來鋰電邁入大規模制造時代,如果不能從行業標準的角度去做進一步的規范,代價將會非常大。
36碳:綜合您提到的機遇和挑戰,您認為未來電池裝備技術產業應該如何實現良性發展?
陽如坤:從我個人的理解來講,我把工業技術分為四個重要方向,分別是:材料、標準、裝備技術和數字化,我這里重點講一下數字化的重要性。
我認為對于制造企業來講,最重要的是做底層數據的定義和底層數據平臺的搭建。如果電池廠的每一個車間,每一段生產線的數據定義都不同,就無法實現數據閉環。因此,提升產品質量完全是建立在人的感覺之上,這是極不科學的。
圍繞這種邏輯,吉陽智能也牽頭建立了國家標準《動力電池數字化車間集成》,積極解決動力電池智能制造基礎問題。我認為數據已成為制造企業的基礎性資源和重要生產力,只有讓數據實現閉環,才能讓數據真正產生價值,促進產品質量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