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天合光能向不特定對象發行的88.65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券在網上向一般社會公眾投資者發行。公告顯示,天合光能本次再融資在扣除發行費用后的募集資金凈額將用于投入年產35GW直拉單晶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
這是A股光伏公司再融資火熱的一個縮影。最近一年多來,A股光伏公司再融資積極性頗高。有公開報道的統計數據顯示,僅2022年以來,截至目前已有23家光伏公司公布再融資方案,募資總額超過900億元,其中,有8家A股光伏公司的單項再融資規模達到或超過50億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周健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火熱的再融資現象體現了市場對光伏行業前景的良好預期。她表示,相較于五年前,光伏發電行業是國家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導向已經明朗化。基于當前的發展態勢,光伏發電市場未來預期普遍向好。
光伏發電已成為我國電力新增裝機的主體之一。2月13日,在國家能源局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介紹,2022年我國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8741萬千瓦。截至2022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2.13億千瓦,其中,太陽能發電3.93億千瓦。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業內普遍預計,2023年我國光伏發電不論是新增裝機,還是發電量均可能再創歷史新高。
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范國遠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光伏產業在政策支持下,在全球范圍內受到關注,不僅限于行業內部,更有資本的助推。國內光伏產業基礎好、配套全、優勢大,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朝陽產業,也帶動了行業資本市場的火熱,一方面是需求促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具有較高的盈利性。
不過,光伏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周健奇說:“根據金融機構的分析,光伏企業的再融資資金用途,排在第一位的是用于拓展主營業務,這與市場趨勢相吻合。排在第二位的是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包括償還債款,這就體現出光伏行業仍然存在結構性問題,核心在于企業利潤增長不及裝機量的增速。”
周健奇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四個方面,一是集中式光伏電站補貼難到位,不利影響仍在延續,不利于光伏企業現金流。二是光伏產業鏈上游的硅材環節利潤率高,必然影響中游和下游企業的采購成本。三是光伏行業發展仍然存在制度性制約,不利于光伏市場經濟的潛力釋放。四是光伏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需要新模式,但現有模式與新需求并不匹配,盈利模式創新仍須深入探索。
“這些結構性問題,需要更深層次的頂層設計,涉及到電力領域的制度性突破和光伏發電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變革。”周健奇說。
隆基綠能品牌總經理霍焱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目前光伏市場的廣闊空間給予資本市場很好的預期,已經或即將進入光伏行業的各個企業也希望動用更多的資金快速發展。范國遠提醒,A股市場光伏公司再融資的火熱將有利于更好促進行業(制造業和應用市場)的發展,同時也要謹防資本過熱帶來投資過剩(產能過剩)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