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洪恩--省人大代表、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董事長
四川已建成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和清潔能源示范省,水電裝機接近1億千瓦,但省內具有年調節能力的水電裝機僅占比約7%。2022年夏季歷史同期最高極端高溫、最少降雨量、最高用電負荷、最長持續時間“四最”疊加情況下,以水電為主的單一能源電力結構導致保障能力不足的問題顯現。同時,四川新能源裝機快速增長,帶來更多的電源調峰需求。用電負荷峰谷差逐年增加,用電負荷主動調節能力明顯不足。
發展儲能是增強系統靈活調節性、提升電力供應頂峰兜底能力的重要措施。根據《四川省電源電網發展規劃(2022—2025年)》,到2025年力爭全省新型儲能規模達200萬千瓦以上;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核準開工兩河口混合式等1705萬千瓦抽水蓄能。
為更好提升儲能對電力供應的頂峰兜底能力,我建議:一是健全新型儲能配套政策機制。針對電網側新型儲能,將電網側替代性儲能項目納入電網規劃,積極爭取國家出臺政策明確將電網替代性儲能項目建設運維成本納入輸配電價回收;針對用戶側新型儲能,進一步完善峰谷分時電價機制,研究出臺有關補貼政策,加快重點區域典型應用場景試點示范,培育激勵用戶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同時,推動制定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準入條件、交易機制和技術標準,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建立健全“按效果付費”的電力輔助服務補償機制。
二是健全抽蓄電站綜合評價體系及成本疏導機制。研究出臺抽蓄電站成本疏導細則,健全完善抽蓄電站容量電費與利用情況掛鉤的綜合評價機制,完善抽蓄電站容量電費服務特定電源分攤實施機制。
四川在線記者 李欣憶 整理 攝影 楊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