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續保后,我的車險換成了新能源汽車專屬的保險,確實讓人安心了不少。”上海新能源車主秦先生感慨道。
上海證券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隨著近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保有量迅猛增長,對于新能源汽車保險保障的需求也呈放量趨勢。自去年12月27日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產品(下稱“新能源車險”)上線以來,新能源車險已經成為新能源車主安心出行的必備保險保障。
超5000億元的新能源車險市場空間是保險公司的一大機遇,但新能源汽車賠付率高的現狀亦是一種挑戰。如何在降低賠付率的同時,提升產品服務質效,實現保險公司與新能源車主的雙贏是業內關注焦點。
新能源車險成車主必選
記者近日走進上海市浦東新區一家新能源汽車品牌4S門店看到,不少顧客正在大堂咨詢新能源汽車情況。與去年不同的是,在選保險的環節,銷售人員向車主推薦的是新能源車險。
“新能源汽車投保新能源車險,這是各大保險公司的統一要求。”4S門店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新能源車主現在最關心的就是對三電的保障。
三電即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機、電控。在去年12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中明確規定,新能源車險主險責任包含電池及儲能系統、電機及驅動系統、其他控制系統。
在新能源車險出現以前,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共用同一車險條款,無法保障新能源汽車的特殊風險。上海新能源車主陳先生對記者說:“新能源汽車對三電要求比較高,所以只有買新能源車險才能讓我放心。”
車主李先生今年新買了一輛新能源汽車,他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新能源車險保單。保單顏色和新能源車牌一樣是綠色,首年保費5471.64元,承保險種包括新能源汽車損失保險、新能源汽車第三者責任保險等。
超5000億元的大市場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打開了新能源車險市場巨大的增長空間。
東吳證券非銀研究團隊預計,2025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167萬輛,保有量達3693萬輛,保費規模達1865億元,占車險總保費比例約為18.7%;2030年保費規模將達5309億元,占車險總保費比例約為34.9%。
為搶占這一“藍海”市場,各家保險公司都在積極布局。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統計,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1001萬輛。而作為我國財險業的頭部公司,中國人保財險今年上半年承保新能源汽車約183萬輛,保費收入約82億元。
中國人保副總裁兼人保財險總裁于澤曾表示,“公司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戰略發展機遇,早在行業新能源示范條款開發期間就著手大數據應用技術的儲備,通過與電池供應商、新能源車企等多方合作,加強數據資源跨界融合,實現對新能源客戶使用性質等用車行為的精準識別,制定了更加明晰的定價策略。”
如今,新能源車險正迅速普及全國,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滿意的產品和服務,成為保險公司應該考慮的問題。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認為,保險公司要加強產品銷售、服務等工作,一方面盡可能地控制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的成本,降低產品費率;另一方面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增強對新能源車險的認可。
解高賠付難題需各方合作
機遇與挑戰并存,高賠付率是新能源車險健康發展的一大阻礙,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各方合作共贏。
中國太保產險長期理賠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的賠付率及出險頻次均高于傳統燃油車,究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一是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的駕駛方式存在區別導致部分車主的駕駛熟練度不高;二是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處于發展初期階段產品性能還在不斷完善過程中。
為解決新能源汽車賠付率較高的問題,降低前端車主駕駛風險是保險公司應對方式之一。中國太保產險副總經理席于林表示,從提供事后的保險理賠服務變為事前的出行風險管理服務,這是目前該公司正在探索的服務之道。
據了解,結合多年積累的行車數據,中國太保產險推出了新能源車安全駕駛評測系統,通過場景化互動問答采集客戶駕駛行為數據,采用大數據算法,為用戶進行出行風險指數測評,尤其對急加速、急剎車、不安全跟隨、激進轉向、使用輔助駕駛以及新能源車駕駛年限低的車主提供安全駕駛建議。
在李文中看來,要解決賠付率高這個問題,需要從新能源汽車的開發設計上花功夫,通過不斷改進設計來降低風險。而這不是保險公司獨自能夠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加強同新能源車企的合作,利用自身的風險管理經驗與優勢,從降低風險角度出發為車企提供改進建議。
有業內人士認為,保險公司與車企合作或將成為未來的主流方式。由于汽車廠商掌握更多的駕駛行為數據,為差異化定價、風控提供了技術基礎,有可能實現一人一車、一車一價的個性化車險產品,將大大促進新能源車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