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歐漂浮式海上風電合作論壇在海南省萬寧市召開。本次論壇由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和萬寧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聚焦漂浮式,邁向深遠海”為主題,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來自中歐雙方政府部門、行業領軍企業、智庫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約100名嘉賓代表現場參加會議。會議圍繞碳中和背景下漂浮式海上風電發展前景、中歐漂浮式海上風電發展現狀、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有助于推動中歐漂浮式海上風電實質性合作和雙方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更好地服務行業發展,共話中歐漂浮式海上風電合作,現摘取部分嘉賓精彩發言,持續推送給關心中歐漂浮式海上風電發展與合作的各界人士!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部主任胡小峰7月8日表示,中國海上風電迎來發展機遇期。
在7月8日召開的中歐漂浮式海上風電合作論壇上,胡小峰對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進行了分析與展望。
胡小峰表示,中國海上風電歷經十余年時間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到2021年底,累計裝機規模達到2638萬千瓦,位居全球首位。從區域布局上來說,江蘇、廣東、福建、浙江、遼寧等省份實現百萬千瓦裝機。從政策來看,海上風電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開發建設管理進一步規范。從成本來看,中國海上風電經過多年發展實現了成本下降,目前全國范圍內海上工程造價范圍約一萬四到一萬八,海上風電將全面進入平價時代,未來在“十四五”期間海上風電存在1000~2000元每千瓦的降本空間。從技術裝備來看,我國已經建立了從整機裝備制造、基礎施工、風機吊裝等成熟產業鏈,可以支撐每年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當前并網項目海上風電主流機型為6兆瓦,另外柔性直流工程取得突破,亞洲首座海上換流站成功實施,三峽引領號、中船扶搖號兩座漂浮式的樣機工程落地。
胡小峰表示在取得成績的時候,我們也要看到未來中國海上風電發展面臨挑戰。首先是近海海上風電資源空間不足,未來要面向深遠海,但深遠海開發過程需要面臨技術和政策等方面的多重挑戰。另外海上風電存在降本壓力,距離真正實現全面平價存在一段距離。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海上風電的效率,優化成本,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胡小峰表示我國海上風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距離用電負荷中心近,推動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是保障沿海地區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方向,是增加沿海地區清潔電力供應能力的重大舉措,也是優化沿海地區電力生產與消費格局的主要途徑,將推動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我國海上風電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基地化開發、近遠海并舉、平價開發、示范引領、綜合利用等將成為重點方向。未來一是場址布局將由近海向深遠海轉變,二是項目開發建設向基地規模化開發轉變,三是單一品種發展向多品種融合發展轉變,四是技術和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
針對深遠海海上風電,胡小峰表示加快深遠海海上風電發展意義重大,要從五個方面加深工作,一是做好深遠海的規劃布局,二是促進相關機制體制創新,加快研究國管海域的用海機制及輸配方案;三是推動深遠海基地化發展,規劃千萬千瓦級基地;四是加強深遠海示范引領,加快推動漂浮式、海上能源島、海洋油氣融合等示范項目落地;四是推動國際合作,探索包括漂浮式、海上能源島在內的一些先進技術經驗政策等,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實現中歐海上風電的快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