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由荒漠化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1995年,聯合國決定把每年的6月17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
5月30日,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光伏治沙”成為核心關鍵詞,《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大力推廣生態修復類新能源項目。

事實上,早在多年前,光伏行業就已經開始了光伏治沙的探索與嘗試:在內蒙古地區,荒漠化程度嚴重,但太陽能資源富集,對此,內蒙古實行多項舉措,綜合治理荒漠化。在內蒙古磴口,一座50MW的光伏電站正源源不斷把豐富的太陽能資源轉化為涓涓綠電,該項目部分標段采用古瑞瓦特光伏逆變器。電站建成8年時間,累計發電量約為七億三百萬度。
光伏組件的鋪設,除了能擋風防風外,還能吸收光照、降低土地溫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水分累積,實現沙漠地區太陽能資源高效利用和沙漠變綠洲的雙重收益,為此后內蒙古地區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黃土高原,溝壑交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嚴重。其中,位于晉北地區的靜樂縣,荒山荒坡、沙漠化區域面積大,但是這里年平均日照時數超過2700小時,光照資源豐富。于是,在“十三五”期間,靜樂縣第一批光伏電站開始興建,電站總規模36.3MW。第一標段安裝位置主要在荒灘、山坡等處,采用古瑞瓦特的Growatt 50000TL3-HE 及Growatt 60000TL3-HE 逆變器,建設總規模13.3MW,年發電量預計可達1600余萬度,年收益可達1200多萬元。
電站的建成,在帶來發電收益的同時,還具有多種重要生態功能:在光伏電站的外圍用草方格和固沙林組成防護林,在光伏板下安裝節水滴灌設施,種植綠色經濟作物。實踐經驗表明,安裝光伏板后,靜樂縣大量荒漠逐步變成了草地,生態環境修復的效果極佳。

當前,沙漠光伏產業已成為繼造林治沙、沙障壓沙之后的第三條防沙治沙新途徑。古瑞瓦特將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持續助力我國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力發展光伏治沙,為更好的地球貢獻一份力量。
原文鏈接:https://www.growatt.com/show-40-1000.html